经济观后感 篇1
为了加深对经济学的认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初步掌握将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我选择这本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环境的《身边的经济学》来读。
这本书是分块讲述的,每一块都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国家的收支和国家繁荣的根源;储蓄率和汇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其变化所反映的问题;中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我们身边的一些经济例子等等
首先是有关于国家如何富裕起来的讨论。作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工专业化,二是向学习型国家发展。
分工与专业化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古老话题,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两个基本命题:1.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产品的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国民财富的增长。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社会,分工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必须做出的选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积累专业知识,知识再物化为“资本”形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成本迅速下降;成本下降通过竞争机制表现为价格下降,而下降的价格提高了单位劳动收入的购买力;购买的增长近一步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扩张又导致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
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典型的例子包括瑞士钟表、法国时装、德国汽车制造等。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指出,热爱学习的国家正在迅速进步。因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了。
芬兰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诺基亚的故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芬兰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芬兰重视国家教育和科技投资,重视富有活力的私营经济。
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使经济崛起,根本上是因为国家或地区重视教育,其次是分工制度和市场专业化。把这本书的内容扩展到目前的中国,我认为仍然缺乏一些在世界上非常突出的行业和品牌。专业技术、人口质量也还极其不够。
一方面,我国目前经济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但这种发展模式过于依赖资源。虽然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总有一天会让人们陷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两难境地。正如现在的深圳。
另一方面,中国对材料的投资很大,这就需要一支拥有新技术的劳动力。过分强调物质资本的投入,忽视人力和技术的投入,使我国目前的投资战略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的第二大块讲的是储蓄与汇率问题。
作者从中国的储蓄现状入手,解析了中国为什么储蓄率高的这一问题。在高储蓄率出现的背后,是一些制度的不完善和人们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成本的快速上升;医改的失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直接融资手段的缺乏。并对这些原因做了更深层次的分析。同时,银行利率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后以建筑供给为例,得出结论:人们在进行购房等经济活动时,不应过饱收入、过多使用,应考虑加息因素。
从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