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观后感 篇1
陀氏的语言不是华美的,因为很多个人的追问探寻、反思,都是从内部生发出来的,不仅是针对事件,更是针对个人,是褪去包装的,所以语言也无需矫饰。语言也让作品很有戏剧的在场感,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舞台,主人公颓唐地自言自语,游荡。陀氏的语言不仅不华丽,而且也是不美的,不是读来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眼前浮现美好景象,或是唤起美好回忆的文字。极尽平易,是私人呓语。但话语中又潜藏着一个奥秘,他们的日常谈话总是能够谈到社会治理和人生人世的灵魂问题,是他们的世界观重要基础。从主题来说,本书是讨论犯罪、品德的,也有一种斗争,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斗争。
有些不明白纳博科夫为何会不喜欢陀氏,明明两个人对意识的关注与描写都是占有很大比例的。或许是陀氏是意识的分析,意识的整理,而纳博科夫只管呈现意识的内容,意识所闪现过的景与人,却是不对它进行理性加工。
陀氏创造一个人物,不是去描绘人物的外在,而是从人物的新型、性格开始的。这原是最难抓住的,因为陀氏给予人物的不是古板的,机械不变的,而是个性鲜明,有自己所追求与重视,又有所漠视的人。
陀氏撕碎每个人的伪装,让他们暴露出自己,在人前狼狈不堪,有良知的人会心碎地认识到罪恶和不道德。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先是认为,人大抵甚至极喜欢被玩弄的,后来又说“如果不在这方面寻欢作乐,我也许会拿手枪自杀”,最后他真的自杀了。
真正的丑角是卢仁,他说经济思想不是叫你去杀人,他的目的是讨一个饱尝人生痛苦的穷姑娘,因为这要比讨一个过惯优裕生活的姑娘更有益。
波尔菲里,现实和人的知性是最重要的,有时能使最周密的计划告吹,也就是他其实还是承认人性的。
拉祖米兴是个实干派,他认为我们根深蒂固地过分缺乏求实精神,光靠逻辑是不能超越知性的。他是注重现实的。
“一种不可抗拒的和无法解释的愿望迫使他继续往前走。”不管是在街上闲逛还是犯罪,罗佳都有形容自己受到不可抗拒的想法的指引。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作恶的念头,但仅限于念头,而不会去做。有些人作恶就认为自己是受感召的。
犯罪行为往往会引起一种疾病;为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人的出生规则,这些等级和分类的规则,必须根据自然法则真实而准确地加以确定。当然这个法则现在还不知道。”对这种未知的法则的肯定,同样是一种超越性的感召。“那么您是个什么人?”相同的问题罗佳问过至少两个人,他自己也在探寻这个问题。
罪与罚观后感 篇2
《罪与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大学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最后,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其实那位大学生有正义感是好事,可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变成了杀人凶手。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学生正是因为太恨老板娘,头脑发热,才杀人行凶的。
但主人公毕竟是受过教育,有良知的一个人。他在杀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不安地度过一生。于是,大学生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并最后告诉了警官。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道理:在你犯错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