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图片
留学英国剑桥的感受
凡是出过国的人想必都能理解我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的感受——兴奋、激动还有少许的不安,好在帮我办理留学的中介威久留学在伦敦设有办事处,已经提前安排好接机,否则南北不分的我可能一下飞机就会被满眼的大写英文弄得七晕八素。
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来到了剑桥,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剑河、叹息桥……普通游客也许只消一天就能逛完剑桥,我却用了大半个月,也许只有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才能触摸到剑桥的灵魂。在秋风乍起、一地落叶的季节里游学,更多了一份篱落。
现在的剑桥正是雨季,早已不像以前有着秋天独特的大雾,但是在这里难得一见蓝天白云,不是阴天,就是烟雨笼罩。秋风夹杂着丝丝细雨,让人感受到异国浓浓的秋意。大街上行走的英国人,一个个腰板笔挺,身穿西服,头戴礼帽,手里一把黑伞,脸上有淡淡的微笑。套用国内现在的流行语,伦敦人手里的雨伞撑起的不是一片晴空,而是一种习惯。正在校园里闲逛时,又碰见了一群英国小绅士,一样的笔挺黑色西服,一色的礼帽,一脸的微笑……
花上几个英镑,在剑河的水上静静漂一段,难免涌起诗人般的情怀。虽然颇有“感慨”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写出可供人们反复吟唱的诗句的人却是极少数,徐志摩应该算是极少数中的一个吧!或许徐志摩做梦都不曾想到,当年他在剑桥国王学院当旁听生时,面对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成了日后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至今人们还在争论徐志摩在哪一座桥上吟出《再别康桥》的句子。
那么究竟剑河上哪一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不仅成了志摩迷的一个有趣话题,更成了游剑桥的一个经典。甚至还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看看哪座桥边有“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有一座叹息桥又称失意桥,因据说在以往的很多年间,圣约翰的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纷纷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有时那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便一头栽进河里。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
英国的许多大学都是学校和城市融为一体的,剑桥大学也是如此。一切生活设施校园里一应俱全,蛋糕房和糖果店是我的最爱,虽然不菲的价格和控制饮食的信念压制着我的馋念,但心情不好时却还是喜欢去那里寻找“甜蜜的慰藉”。
英国的大学不设学分制,要求所有人都得按部就班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才能拿到学位。英国大学生的上课时间并不多,但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开一大堆的书目(reading list)。在课下都要到图书馆去查找,大量的时间就用在了图书馆中。在校园里经常见到行色匆匆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散落地分布各个街区的各个学院、各个系之间上课、听讲座。一天,就在这行色匆匆中竟然偶遇了大名鼎鼎的霍金。
霍金被称为“尚在人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一些人看来,仅是纵观科学史,能排在他前面的也就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寥寥几位。这样一个睿智大脑的存在,无疑为他所供职的剑桥大学乃至整个英国增添了很多声誉。可最近媒体纷纷传出消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活宝”可能要离开执教四十多年的剑桥甚至离开英国,远赴大洋彼岸的...
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剑桥大学被誉为英国以及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始创于1209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学校。剑桥大学获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共有90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或曾经在剑桥大学学习或工作。说剑桥大学是英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那么剑桥大学留学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有哪些费用呢?下面跟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吧。
1、学术优势
剑桥大学目前有三十一所学院,以及150所学院等研究机构。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海外留学生占13%。其中,人类学、建筑学、英语、化学、地理、法律及电脑科学在教学品质评估中更荣获优级。
2、入学要求
本科生通常向各个学院提出申请。申请时必须通过UCAS申请。申请时要注意,申请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0月15日,到时UCAS申请表必须递到UCAS。你不得同时申请牛津和剑桥。在申请表递上去之后,需在填写一份额外补充问卷。此问卷的底线一般为10月22日。
IELTS7以上,单项得分不得低于7。
3、留学费用
申请费:50英镑
海外生学费(tuition fee):文科和数学10752英镑,理科14073英镑,临床医学26028英镑。
学院学费(college fee):本科生4500-5000英镑,研究生2500英镑。
生活费:约10000英镑。
住宿费:分地方,一般380-550英镑每月。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访问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
...留学英国剑桥苦乐相伴
姜昕昕
当年的BA039航班,带我从故乡远走,离开了父母;几年后的BA038,又一张单程机票,在异国留下了我的青春。16岁至23岁,从天津到剑桥,人生走过了一段苦乐相伴、喜聚悲离却足以铭刻一生的征程。
初到英国剑桥读高中,不识英文的父母一路送我来到这个城市,而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害怕。每天都是逃避地跟着父母躲在酒店,怕出门、怕迷路、怕与人交流、怕一切的未知。
机缘巧合下,相识了一名同龄同地有共同好友的女孩儿,竟成为知己。住进宿舍后,邻居同学的到来,更是让我喜出望外。渐渐地,好友圈子不断壮大。往后的日子里,懵懂的少年们互相壮着胆子,去采购生活用品、去警察局注册、去学校报到、去极力适应并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
如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刚开始学业上的不适应是我最大的压力。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初中毕业的我基础薄弱,加之语言上的冲击,一时间焦头烂额。越是畏惧越是失败,学校考试屡屡失意。和一直成绩居于学校前列的初中时期比起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一度让我备受打击。然而,我是幸运的,几乎老师和朋友同时发现了我的抵触与沮丧心理,帮助我逐渐适应并追赶上别人的脚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学习过程中,耐心做好自己该做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切就会水到渠成。一切都越来越顺利,我开始享受在英国的学习与生活。
留英7年,有过荒唐有过奋斗,有过彷徨有过坚定,有过泪水有过欢笑,更多的是成长。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律克制。 我想,留学的意义便是:不为炫耀、不为镀金、不为盲目读书,只为一生有所追求不被束缚。
...英国留学:夏季回味剑桥
位于英格兰希钦的薰衣草田,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剑桥的夏季不是享受孤寂的时刻,而是离别的季节。这一年,最要好的朋友都集中在皇后学院,专攻各式各样的科目,例如神学、语言学、发展研究、化学工程、心理测量、癌症研究和不动产金融。
许多朋友是硕士班学生,在剑桥仅仅九个月时光,就要回归故土,或远赴它国工作、研究。
而这些朋友中,又属宿舍同一楼层的同学最为熟识,大家因地缘之便,时常各自展现料理才能,聚餐遣怀。虽在英国,日常饮食却充满泰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华风味。
校园美味人生
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攻读硕士那年,由于课业紧凑,我并不特别热衷料理,而当时认识的同学又以西方人居多,平时多于餐厅或咖啡馆聚会,虽然偶有居家餐聚,毕竟远不如亚洲同学来得频繁。
去年来了剑桥,在同学鼓励下,才开始勤加磨练料理技巧,殊不知经过短短数个月,卤鸡腿、炒鲜蔬、酸辣汤、卤肉饭、葱油饼、红豆牛奶、珍珠奶茶、海绵蛋糕、乳酪蛋糕竟已成了我的家常料理。
皇后学院研究生宿舍二楼厨房,俨然成为小型亚洲联合国,各种文化、历史、社会议题,以民族料理为媒介,不断延展、深化,无形中大家都增长了不少宝贵的知识。
在英国,食物一直是国族意识聚焦的所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 彭斯(Robert Burns )在1787年《致哈格斯》(To a Haggis)诗中,即歌颂一种肉馅羊肚的苏格兰美食,名为哈格斯,并将其与法国传统料理ragout和fricassée对照。
苏格兰庄稼人因为吃了哈格斯,步伐能够震撼大地(But mark the Rustic, haggis-fed, / The trembling earth resounds his tread),而吃高级法国料理的人,却如枯萎的灯心草一般柔弱(As feckless as a wither'd rash)。透过民族料理对照,彭斯浓烈的苏格兰意识展露无遗。
类似情境也出现在1790年代的英格兰。时值法国大革命,英法两国开战,英格兰保守派往往以食物为论述手段,创造出英国富足丰登、法国卑微贫困的印象,从而巩固英国国族意识,同时煽动反法的情绪。以里夫斯(John Reeves)为首的一个保守联盟于1793年发行一系列反法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将英国传统的牛肉和布丁,与法国的青蛙和清汤对比,说明英国丰衣足食,绝不会发生像法国一样的反抗与暴动(None but a fool would rebel against b...
英国剑桥雨夜看焰火
焰火之夜是每年的11月5日,今年的焰火之夜可是来得一波三折。本来和一些同学约好了一起前往剑桥西北角的一块公共绿地看焰火,但那天的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中午时,雨下得尤其大,我已经做好了焰火取消的准备。正在哀叹的时候,雨渐渐小了,下午五六时的时候竟然停了,这对我来讲是天大的喜讯。焰火定于晚上7时半开始燃放,我迅速吃了晚饭就拿着相机上路了。
在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又下起了雨。正在犹豫要不要打退堂鼓时,我发现身边的人依然镇定自若地往目的地方向前进。小孩子们在人群中打闹,时不时听见有人叫喊“焰火”,我也就随着人潮继续前进。
到达场地的时候,离焰火开始还有近1个小时的时间。在公共绿地的旁边就是各种嘉年华的游戏设施,看来全世界的小孩子玩的游戏都差不多,也就是海盗船、碰碰车、鬼屋等。
绿地上的人越来越多,离焰火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雨也下得越来越大。眼镜片已经被雨水打得看不清楚了,在人挤人的草场上想打伞几乎是不可能的。硬着头皮仰望天空,摘掉眼镜眯着眼睛,期待大家将要为之欢呼的焰火。
虽然焰火本身没有多么出彩,但在那样一个雨夜,经历了种种小挫折,在异国他乡,和周围不认识的人一起庆祝一个节日,实在是太难得的一种体验。
...
英国剑桥大学在哪里
不少学生会选择去英国剑桥大学就读,那么这所高等学府在英国的哪个位置呢?这是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剑桥大学在英国哪个城市呢?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剑桥大学在英国的地理位置
剑桥大学周边城市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 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
英国剑桥大学的历史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剑桥镇。离开,重建,这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莱比锡大学也是一部分人从布拉格大学分裂出来后创建的。可为什么将这所大学建在剑桥,而不是在北汉普顿或斯坦福德呢?它们也是繁华的市镇,也有牛津的大学生住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伦敦呢?或在一座林肯这样的主教座堂城市呢?当时那里已经有一所主教教堂学校了。
尽管在剑桥创建大学的情况模糊不清,根据记载:面对怀疑的市民,一群教师和大学生成功地争取到了王室和教会的保护,这是不稳定时代的基本条件。最迟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说起这一点,剑桥的大学档案员伊丽莎白·丽德哈姆-格林洋洋自得(“剑桥经常后于牛津起步但总是先于牛津完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亨利希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
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负责监督。1280年,在这种私人旅舍被有着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学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经有34家这种大学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证学院的持久性和独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尔夏姆主教创办了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直到学院章程它依照的都是比牛津的它早20年的主教学院、默顿学院的模式。彼得豪斯学院设有一位院长和十四名院士,两位大长老负责每天的礼拜,两名财务主任负责财务管理,一位募捐负责人,能付得起钱的时候就还请有一名门房。除去二、三名贫困学,这是一个获得学位者的群体,一个高级大学生机构,按照的是巴黎索邦学院的模式。直到爱德华二世创建的国王学院,才在14世纪初期形成了指导性方案:以学院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集体。人们称那些学生为国王的孩子们,入学年龄为14岁左右。
剑桥毕业生从前就有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1347~1348年的那场夺走了英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后,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管理人员、法学家、医生的需求增加了。1370年前后剑桥共有八所学院,大约20多家旅舍。整个大学有将近700人,不及今天的一个女王学院的多。直到15世纪,牛津的这位穷表弟才具有了跟他的老伙伴同样大的规模,虽然影响还不及它。
中世纪的学院也是灵魂得救的保障措施,它们有还愿教堂,必须长期在那里为他们的资助人做弥撒。创办一所学院被视为宗教行为,就像捐资修建一座修道院或一幅祭坛画一样。剑桥早期的学院创建人绝对不只是教会人员。也包括国王和他们的女人,像伊丽莎白·德·克莱尔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样的上层贵族的太太,国家官员、商人,主教相当少。基督圣体学院的监护人最为特殊,它是剑桥(和牛津)唯一一座由城市的两个行会共同创办的学院,1352年――30年后,市民们险些又将它毁掉。
在中世纪的大学城市里,“市镇”和“学院”之间存在摩擦。早在1231年,亨利三世国...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