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走进希望,去聆听,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希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鲁迅《希望》读后感1
鲁迅他是位伟大的战士,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希望》一文是鲁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表达了其寂寞与痛苦的心声及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理。
独特的构思,诗意的语言
都说《希望》是鲁迅《野草》中写的最为深切动人的一篇抒情散文诗。它不是像抒情诗人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景物,然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也不是通过叙述某个故事、话剧,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揭示某个道理,而是重点写作者内心的激情。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自己寄托希望的青年比作“身外的青春”,通过抽象的描写暗喻那些青年像月光、星星般闪亮,如猫头鹰、杜鹃般勇敢。这是作者美好的幻想与希望。
绝望与希望的跌宕
文中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衰老,纵然内心寂寞痛苦,但仍想“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他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章言论唤醒国民,为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解放战斗。但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又寄希望于青年们,“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青年们却意志消沉,“那就只好由我来肉搏这空虚的暗夜了”。
作者在绝望与希望的感情的天枰上,时高时低,一起一伏,扣人心弦。其实在那个时候,鲁迅目睹了旧时代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最终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看到一次次希望灰飞烟灭,以致陷入了绝望,那种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感情起伏何尝不是种煎熬呢?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绘了作者从积极奋进到消极厌世再到重新奋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对人生困境的彻悟之中引领着青年们摆脱消沉情绪。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与希望都是不真实的,往往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希望里隐逸着绝望。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这就告诉我们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后能迅速站起来。
当现实的残酷如冰冷的水般无情地拍打着你伤痕累累的心,当生活的困难如无数条铁链般桎梏着你的双脚,寸步难行,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呢?千万不要气馁,要知道希望就隐逸在绝望中,拨开云雾见月明,也许希望就在朦胧处对你招手呢!
我们不去考虑将来将会如何,但我们知道,坚持不一定会得到,放弃了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走,一定要往梦想的那边走下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鲁迅《希望》读后感2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望最终成了虚妄。
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以进入“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