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长恨歌教学设计栏目,提供与长恨歌教学设计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荐]长恨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所在,教案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可以顺利的推进原本拟定的教学计划。根据您的要求,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了《长恨歌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长恨歌教学设计【篇1】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

与长恨歌教学设计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