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青年大学习观后感”是由出国留学网给您提供的,你是否在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导演通过剧情想要表达什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青年大学习观后感 篇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主题重大、事关根本,立意高远、统揽全局。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后,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全会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再次吃下“定心丸”,为民营经济发展吹响“冲锋号”,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民营文化产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吃透精神、把握精髓、指导实践。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推动文旅跨领域融合,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上要紧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整合国际工商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进人文交流,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青年大学习观后感 篇2
邵钰洁
一百多年前,一百二十名中国幼童被派遣到美国留学,这一举在当时是“中华创世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对于那个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清政府来说,这是百年来朝化跨出的小心翼翼的一步,这一步带着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摸索。纪录片《幼童》掀开历史的帷幕,将历史课本上那简简单单一句“派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讲述成一个有血有泪的历史故事。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散落在他们生活过的城市,散落在他们就读过的中学和大学,散落在他们的美国家庭后裔。我们捡拾起这些碎片,照片、书信、衣物、成绩单、剪报、手稿、日记本……一块一块,拼接出当时的兴衰往事。
提到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到容闳,正是他一手促成了此事,给了大清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复兴的抬头。他倾尽心血让中国的孩子能有走出去看一看世界,能给民族一个复兴的希望。在留美期间,尽管为经费所迫,但他拒绝接受资助但人生被支配的选择。他说:“我虽然贫穷,但是有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自由,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唯一的希望就是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对于这群远洋留学的孩子来说,他们何其幸运,在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孩子只能上私塾接受孔孟儒家之道的思想灌输时,能有机会乘着巨轮跨越大西洋踏上异国的土地,接触世界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接受开明的西式教育。他们充满激情与好奇,是清政府选出来的聪颖幼童,到达美国后迅速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让对东方人充满好奇美国人刮目相看。这也证明了,中国人从来就不差,暂时的落后只是当时封建制度的束缚。
然而精英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一切对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又是否过于沉重,在其他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亲人的陪伴下成长时,他们却要远离故土,在嘹亮的汽笛声中来到一篇完全陌生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们背负着的是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的是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