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后感【篇1】
《青春之歌》读后感【一】
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作者杨沫借上世纪初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示威等活动。精心雕琢出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上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林静道,为了反抗 “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林道静,我以为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女人,如此软弱,以至于你无法想象当你把她单独放在广场上时,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模糊地从林静道身上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与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社会、家人和朋友的关怀,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生存,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相反,与林静道相比,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微不足道的。林静道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过内心的犹豫和不安,但她在共产主义革命家的指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信念。
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没有选择在中华民族的那个特殊时期沉沦,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
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的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在我们身后。把握每一天的早晨,从地平线上慢慢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把握每一天的下午,熏衣草茶的香气在沸水中慢慢绽放;把握每一天的午夜,倾听远方星辰的呼唤。
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主人,将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春之歌》读后感【二】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两次入狱,第二次,她遇到了另一位对她来说意义重大的关键人物林红,使她更彻底地踏上了共产主义事业的一步。林红是一个成熟、冷静、冷静的共产主义工作者,和林道静在同一个监狱里。她对生活的热爱是为了表明她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和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
无论何时何地,包括在狱中都能不停的向还有那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