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一历史上册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教案大全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教案大全,欢迎查看!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教案大全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一...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走向联合的欧洲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舒曼计划、《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情景再现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由占领转向扶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形成的标志及其行动纲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由此加深对当前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政策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纲要 先回顾本章的线索,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我们说,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什么格局?

  没错,但我们知道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 ,我们说这是什么格局?

  对的,然后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东欧剧变,1991年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得好,看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都挺扎实,现今,我们说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的政治格局,那大家应该知道哪一个国家是超级大国?

  好,那现在我们就已经回顾了我们本章的线索:两极形成 → 多极化出现 → 两极瓦解 → 多极化加强(板书)对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可以回答:两极格局。

  学生回答:多极格局

  学生回答:苏联解体

  学生回答:美国

  导入新课从本章线索中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那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板书)

  再从本章线索中展开本节课的线索,并要求学生掌握

  我们知道二战后美苏争霸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美苏两国在五、六十年代掀起了军备竞赛,并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引起了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因素,都造成国力了下降。而与其同时,战后的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另外,哪个国家通过改革从战败国变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没错,除了这两股资本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我们还知道许多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我们称之为什么?

  对,那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哪一个?

  没错,这几股政治力量的出现就使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掌握这节课的线索:美苏实力下降,欧、中、日及第三世界力量上...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越战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通过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比较,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 提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

  (1)“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 “一边倒” 即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4.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我国的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日内瓦会议

  (1)背景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在苏联的推动下召开的。

  (2)成果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意义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

  ⑵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⑶运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⑵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⑵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背景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邓小平讲话:解放台湾→台湾回归

  【共同探究】和平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和平解决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二)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共同探究】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当一国两制的构想被邓小平提出时,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震惊了。

  【共同探究】为什么“一国两制”这么让人们惊讶呢?

  (三)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人民政协的召开

  (1) 历史背景: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②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针,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2) 主要内容:①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③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④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背景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党派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

  (2)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作用:在团结各阶层、各阶级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及基本任务

  (1)地位:参政党

  (2)基本任务: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

  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

  (1)原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发展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创立的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召开: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内容: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分析其爆发的必然性。

  (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过程:

  一.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1)物质前提: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俄国已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2)发展落后:经济上仍然是农业国;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3)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农民与地主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沙皇专制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等。

  (4)一战的影响:战争给发展落后的俄国人民带来比先进国家更大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5)革命力量强大: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士兵形成强大的反沙皇统治的革命力量。

  总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俄国的落后性对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即俄国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革命条件比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成熟,并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3.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前者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后者掌握了实际权力。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四月提纲》

  (1)背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革命向何处去,布尔什维克党应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策略,这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2)内容: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意义: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七月事件

  (1)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一战前线失败。

  (2)经过:1917年7月,五十万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一.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1.19世纪资本主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尖锐激化。

  (2)表现:①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便频繁发生。②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且公开化,即工人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2.空想社会主义

  (1)盛行时间:19世纪初。

  (2)主要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日益暴露,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

  (3)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⑷基本思想: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⑸历史局限: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理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⑹历史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即思想基础。

  3.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⑴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

  ⑵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明显暴露出来,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⑶事件: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⑷意义:①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由经济斗争发展到争取获得政治权利。②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3)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人工人群众,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成果。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时间:1848年2月

  (2)内容:①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 内战的爆发

  1、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合作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3)重庆谈判: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③意义: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

与高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