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正当高考作文让考场内的学子们抠破脑袋时,考场外的网友却自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考微作文”大赛。
或故作天真、或一本正经、或戏噱调侃……高考作文竟派生出了一场“全民文学创作会”。
总有一种期待
中午,编辑给我发来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昨天说好的,让不用刻意复习,只跟着作一篇。
第一反应是凑一首诗,开头就是:“啊/总有一种/期待/让你/泪流满面。”但编辑又说,文体虽然不限,但诗歌除外。这样的题目不作诗可惜了,不作诗就只能写“知音体”。但“知音体”不好写,所以它千字千元,有价,而且是少有的昂贵。
还好后来看到其他版本的题目,平静了些。全中国各地930万高考生同时趴在桌上,用800个汉字“拒绝平庸”,“回到原点”,话说“诚信”,回溯“孟子三乐”,最厉害的是论“中国崛起”,还高呼“世界需要我”。无不荡气回肠。差不多同一时间,微博上,成年人无视孩子们站在命运关口的战战兢兢,忙着用140个字同题作文,或发梦或调侃,如火如荼。
总有一种期待。肯定要自问,我在期待什么呢?
我利用开会的时候想了一圈,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抒写的期待。我指的是那种可以写成壮丽的排比句的、用各种新近读来的词汇修饰得很漂亮的期待。我的期待就是早点开完会然后有时间写这篇作文。
这样一想,我对自己有点失望。
年纪更大的人甚至更具体些。当妈的无非期待明天太阳很好,可以晒晒被子;或者今年单位发的咸蛋最好个个红心出油。有趣的是老到了某个节点,人生的期待又似乎变得抽象,但这抽象往往实际而可觅。比如我奶奶,她每一年的期待如下排列:我爸的生日,我的生日,我五姨婆的生日,我二舅公的生日,我幺姑婆的生日,我去世的祖祖的生日。在她这样殷切的期待当中,我和表弟每年秋天才在奶奶的寿宴见上一面。我们同在一个城市,相差8岁,几乎不见面。我工作,他读书,都号称忙。但也许是没有期待。
至于孩子,我原来以为所有的童年都是懵懂的,但据做了妈妈的人说儿童的期待从来不懵懂,现如今他们指定礼物会具体到尺寸跟品牌。我侄女快满四岁,自她见我涂过一次指甲后便念念不忘,她的期待就是马上长大然后涂上红指甲———和二妈妈一样的红。目标鲜明,指日可待。
只有青春期的期待例外,它特别不具体,特别不透明,特别不好意思说出口又特别需要说出口。大部分青春期的期待,可以写成排比句。
期待不是梦想,不过是细瘦的线条,一笔一划,像是尖锐的工笔画。人生本来少有写意。大部分人生的开头、中段跟尾声,都不外乎平淡琐碎。只有短短的青春期,在前短后长的细线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