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衣食住行

2013-03-15 14:02:54 dada 衣食住行


 香港人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 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 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 反过来我们则从衣食住行看社会的变化。香港地,这座小而珍美的城市,最具魅 力的,是她密密切切容纳着无数的生活方式,亦中亦西,华洋杂处,港派风流, 是看不完的风情万种。

  先说“衣” 。

  回顾香港时装的发展历程,根据资料的显示,大约从 上世纪中开始, 早期香港流行中式唐装衫裤;到了30年代,制衣的 生产以家庭式经营;同时上海时装风气开始引入香港,上海师傅也开 始在香港开设服装店铺,香港时装由此正式萌芽。而到了50年代, 由于大量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为制衣行业提供了技术和廉价的劳动 力,二香港此时则制作衬衫、西裤、童装等销售美国等地。在50年 代,由于普罗大众开始注重仪表打扮,所以男士们渐渐开始穿西装, 渐渐地唐装被取代了。而事业型的女性就以穿旗袍为正统服装,但是 基层的妇女依然穿唐装为主。后来,在好莱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女 性开始穿西服和洋裙。60年代,可算是香港时装改革期,大百货公 司开始销售外国高级时装等,时装设计业开始发展。在流行文化大盛 之下,带动了香港人西化的打扮,迷你裙热潮、连身A字短裙等深 刻反映了60年代香港女性追赶潮流的心态。踏入70年代,香港逐渐 成为国际化城市,制衣业蓬勃发展,男装流行阔大襟领等款式、便装 有喇叭裤、T恤、牛仔裤等,旗袍已成为高价时装,在香港小姐竞选 中,旗袍成为为展现东方体态美的服饰。而TVB剧集在那时大受欢迎, 剧中人形象也成了市民争相模仿的对象。 80年代是香港的制衣业 黄金期,很多本地时装设计师都在此时努力建立自己品牌,国际时装 名牌也被陆续引入来港,本地偶像大走日本偶像风格,令东洋打扮成 为其中一个主流,牛仔裤、波鞋甚为流行。90年代香港品牌的时装 销往世界各地。社会上时流行Grunge Look,又时兴简约风格,时装 以大自然色彩、细条纹为主,讲究用料、造工。由于香港回归在即, 全球吹起一片东方热,香港时装设计纷纷加入本土、中国元素,实行 东方传统技艺加西方款式互相结合。踏入千禧年代,香港被誉为东南 亚最具衣着品味的城市。人们不再只追求一年四季有得穿就够了,时 尚化、健康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服饰,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话题,亦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美、追求个性的“审美标准” 。 透过香港人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出了香港社会的进步和香港人内 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香港腾飞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 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 “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再说“食”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 发展出了一个揉合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 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 于现在的香港均十分常见。 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 文化。而说起香港的特色饮食文化的时候,茶餐厅首先浮现在人们的 脑海里。以前,大牌档曾经是香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于严苛的 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 大牌档在香港逐 渐面临绝迹的命运。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 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牌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在被称 为“大众食肆”的香港茶餐厅里,五湖四海的地道食物可谓云集一处, 如西多士、咖啡等,中式的生滚粥、煲仔饭、餐蛋面等,由早市到夜 宵。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殖民地 时期,由于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 一个迷人的文化融合。 “鸳鸯”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在饼店及茶 餐厅可以找到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 品。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碗仔翅、钵仔糕等 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 过去流动小贩所卖的食物在今天已登大雅 之堂,成为酒楼美食,部分则在店铺销售,反应街头小吃在香港有一 定的市场要求。车仔面出现在50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 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由于顾客可以选择面条、配料、汤 汁,而且价钱实惠,所以受到大众欢迎。 过去这么多年经济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为香港人的饮食文化带 来全新的风貌。今时今日,香港人的饮食观念已由过去的简单果腹, 发展到对色香味美的追求;从定量到质量;食肆亦由朴实简陋,以至 讲求装潢华丽;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炉,足以反 映香港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态度及生活质素的转变。

  三说“住”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开始增多。原因是中国大 陆内战爆发, 大量难民涌入香港。 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 简陋密集的寮屋,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大人和小孩均缺乏理想的活动 空间,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而香港的公屋前身是徙置区。1953年, 深水埗石硖尾村大火,香港政府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神之所,便火 速在原址兴建徙置大厦。当时的公屋没有独立的厕所或者厨房。在顶 层有设置天台小学,方便住在徙置区的儿童上学。在60年代,香港 政府推出公共屋邨,迎合白领阶级中的低薪者。在弹丸之地的香港, 寸土寸金。 “鸽子笼”房屋应运而生。 “鸽子笼” ,空间非常小,可谓 蜗居房的前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屋类型推陈出新,楼层也越来越 高,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香 港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实现“居者有其屋” ,更重要的是“居者优其屋” 的目标。 人人皆希望“安得其所” ,每个人都希望为前途未来辛苦拼搏一 整天后,能够有个心灵的栖息地“家”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从香港人住房条件情况的变迁可以了解到,人们从当初只要有“屋顶盖头” 的简单愿望到现在的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从简陋到舒适的变 化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既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追求精神 文明的发展。

  四说“行” 。当年香港开埠,当时人们出行靠的是马车、人力车 和轿子等简陋的交通工具,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这些交通该工具根本 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于是政府提议引进电车, 香港人俗称为 “叮叮” 。 可是当时的英国人只对山顶缆车有兴趣。1912年,由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上班族日益增加,电车的乘客持续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双层电 车, 。一开始双层电车的上层没有盖子的,后来为了使雨天时上层仍 可载客,所以上层加设了帆布帐篷。在1920年代,香港市民已经可 以靠公共巴士出行,人们的出行更为灵活。在1972年前,电车具有 等级制度的,72年后,才取消并统一收费。1970年代末期,香港出 现了地铁,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到后来,香港成为了世界上其中 一个交通最繁忙以及发达的地方。 香港社会的发展,为香港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市场 需求;而香港交通业的发展,不断解决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则为社 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马车等简陋的交通工具到现在香港为人们所 称赞学习的完善的交通系统,从体力到便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 ,在日新月异的香港社会,人们的出行工具将更加趋向安全化、 智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如此明显的变迁过程,让人们既惊叹岁月 的飞速流逝,也让人们对香港交通系统的“茁壮成长”感到欣慰。 走进香港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无疑的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点—— 香港的前进快,步伐稳。而回归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 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 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而它背后那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则 等着我们去发掘探索。

【更多衣食住行信息请点击出国留学网的相关链接】

  海外生活衣食住行全攻略

  住

  三种住宿方式可供选择宿舍、租房、寄宿

  中国留学生在住宿方面一般有三个选择大多数本科生会选择住在学校宿舍(多为双人间)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外租房或寄宿在当地人的家里。

  吴昊介绍在美国的大学如果住学校宿舍那么必须在食堂吃饭这样一来一个月吃住的费用大约是1500美元而如果在校外租房则会便宜不少而且居住环境甚至比校内更好。

  “我的朋友在纽约租房一个月房租在600美元左右而在密歇根州有时一个房间还不到300美元。”马黎明说如果学生想要住校内宿舍那么还需要提前申请不过不少专业的留学机构在学生的签证通过后就会为学生申请省去了很多麻烦。

  (略)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香港人的衣食住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芬兰留学衣食住行分享

芬兰衣食住行

意大利留学真实生活体验分享

留学真实体验

澳洲留学住宿方式及费用详解

澳洲住宿费用

意大利留学生真实的生活介绍

留学意大利生活

西班牙留学主要住宿方式盘点

西班牙住宿盘点

新西兰的衣食住行

新西兰衣食住行

西班牙留学的衣食住行

西班牙留学

德国留学的衣食住行

德国衣食住行

泰国留学的衣食住行

泰国留学衣食住行

英国留学的衣食住行

英国衣食住行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香港人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 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 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 反过来我们则从衣食住行看社会的变化。香港地,这座小而珍美的城市,最具魅 力的,是她密密切切容纳着无数的生活方式,亦中亦西,华洋杂处,港派风流, 是看不完的风情万种。

  先说“衣” 。

  回顾香港时装的发展历程,根据资料的显示,大约从 上世纪中开始, 早期香港流行中式唐装衫裤;到了30年代,制衣的 生产以家庭式经营;同时上海时装风气开始引入香港,上海师傅也开 始在香港开设服装店铺,香港时装由此正式萌芽。而到了50年代, 由于大量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为制衣行业提供了技术和廉价的劳动 力,二香港此时则制作衬衫、西裤、童装等销售美国等地。在50年 代,由于普罗大众开始注重仪表打扮,所以男士们渐渐开始穿西装, 渐渐地唐装被取代了。而事业型的女性就以穿旗袍为正统服装,但是 基层的妇女依然穿唐装为主。后来,在好莱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女 性开始穿西服和洋裙。60年代,可算是香港时装改革期,大百货公 司开始销售外国高级时装等,时装设计业开始发展。在流行文化大盛 之下,带动了香港人西化的打扮,迷你裙热潮、连身A字短裙等深 刻反映了60年代香港女性追赶潮流的心态。踏入70年代,香港逐渐 成为国际化城市,制衣业蓬勃发展,男装流行阔大襟领等款式、便装 有喇叭裤、T恤、牛仔裤等,旗袍已成为高价时装,在香港小姐竞选 中,旗袍成为为展现东方体态美的服饰。而TVB剧集在那时大受欢迎, 剧中人形象也成了市民争相模仿的对象。 80年代是香港的制衣业 黄金期,很多本地时装设计师都在此时努力建立自己品牌,国际时装 名牌也被陆续引入来港,本地偶像大走日本偶像风格,令东洋打扮成 为其中一个主流,牛仔裤、波鞋甚为流行。90年代香港品牌的时装 销往世界各地。社会上时流行Grunge Look,又时兴简约风格,时装 以大自然色彩、细条纹为主,讲究用料、造工。由于香港回归在即, 全球吹起一片东方热,香港时装设计纷纷加入本土、中国元素,实行 东方传统技艺加西方款式互相结合。踏入千禧年代,香港被誉为东南 亚最具衣着品味的城市。人们不再只追求一年四季有得穿就够了,时 尚化、健康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服饰,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话题,亦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美、追求个性的“审美标准” 。 透过香港人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出了香港社会的进步和香港人内 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香港腾飞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 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 “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再说“食”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 发展出了一个揉合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 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 于现在的香港均十分常见。 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 文化。而说起香港的特色饮食文化的时候,茶餐厅首先浮现在人们的 脑海里。以前,大牌档曾经是香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于严苛的 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 大牌档在香港逐 渐面临绝迹的命运。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 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牌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在被称 为“大众食肆”的香港茶餐厅里,五湖四海的地道食物可谓云集一处, 如西多士、咖啡等,中式的生滚粥、煲仔饭、餐蛋面等,由早市到夜 宵。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殖民地 时期,由于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 一个迷人的文化融合。 “鸳鸯”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在饼店及茶 餐厅可以找到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 品。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碗仔翅、钵仔糕等 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 过去流动小贩所卖的食物在今天已登大雅 之堂,成为酒楼美食,部分则在店铺销售,反应街头小吃在香港有一 定的市场要求。车仔面出现在50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 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由于顾客可以选择面条、配料、汤 汁,而且价钱实惠,所以受到大众欢迎。 过去这么多年经济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为香港人的饮食文化带 来全新的风貌。今时今日,香港人的饮食观念已由过去的简单果腹, 发展到对色香味美的追求;从定量到质量;食肆亦由朴实简陋,以至 讲求装潢华丽;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炉,足以反 映香港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态度及生活质素的转变。

  三说“住”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开始增多。原因是中国大 陆内战爆发, 大量难民涌入香港。 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 简陋密集的寮屋,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大人和小孩均缺乏理想的活动 空间,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而香港的公屋前身是徙置区。1953年, 深水埗石硖尾村大火,香港政府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神之所,便火 速在原址兴建徙置大厦。当时的公屋没有独立的厕所或者厨房。在顶 层有设置天台小学,方便住在徙置区的儿童上学。在60年代,香港 政府推出公共屋邨,迎合白领阶级中的低薪者。在弹丸之地的香港, 寸土寸金。 “鸽子笼”房屋应运而生。 “鸽子笼” ,空间非常小,可谓 蜗居房的前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屋类型推陈出新,楼层也越来越 高,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香 港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实现“居者有其屋” ,更重要的是“居者优其屋” 的目标。 人人皆希望“安得其所” ,每个人都希望为前途未来辛苦拼搏一 整天后,能够有个心灵的栖息地“家”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从香港人住房条件情况的变迁可以了解到,人们从当初只要有“屋顶盖头” 的简单愿望到现在的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从简陋到舒适的变 化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既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追求精神 文明的发展。

  四说“行” 。当年香港开埠,当时人们出行靠的是马车、人力车 和轿子等简陋的交通工具,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这些交通该工具根本 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于是政府提议引进电车, 香港人俗称为 “叮叮” 。 可是当时的英国人只对山顶缆车有兴趣。1912年,由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上班族日益增加,电车的乘客持续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双层电 车, 。一开始双层电车的上层没有盖子的,后来为了使雨天时上层仍 可载客,所以上层加设了帆布帐篷。在1920年代,香港市民已经可 以靠公共巴士出行,人们的出行更为灵活。在1972年前,电车具有 等级制度的,72年后,才取消并统一收费。1970年代末期,香港出 现了地铁,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到后来,香港成为了世界上其中 一个交通最繁忙以及发达的地方。 香港社会的发展,为香港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市场 需求;而香港交通业的发展,不断解决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则为社 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马车等简陋的交通工具到现在香港为人们所 称赞学习的完善的交通系统,从体力到便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 ,在日新月异的香港社会,人们的出行工具将更加趋向安全化、 智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如此明显的变迁过程,让人们既惊叹岁月 的飞速流逝,也让人们对香港交通系统的“茁壮成长”感到欣慰。 走进香港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无疑的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点—— 香港的前进快,步伐稳。而回归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 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 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而它背后那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则 等着我们去发掘探索。

【更多衣食住行信息请点击出国留学网的相关链接】

  海外生活衣食住行全攻略

  住

  三种住宿方式可供选择宿舍、租房、寄宿

  中国留学生在住宿方面一般有三个选择大多数本科生会选择住在学校宿舍(多为双人间)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外租房或寄宿在当地人的家里。

  吴昊介绍在美国的大学如果住学校宿舍那么必须在食堂吃饭这样一来一个月吃住的费用大约是1500美元而如果在校外租房则会便宜不少而且居住环境甚至比校内更好。

  “我的朋友在纽约租房一个月房租在600美元左右而在密歇根州有时一个房间还不到300美元。”马黎明说如果学生想要住校内宿舍那么还需要提前申请不过不少专业的留学机构在学生的签证通过后就会为学生申请省去了很多麻烦。

  (略)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