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继续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这被视为2月20日出台的楼市调控“国五条”的加强细则。通知中提到了新一轮限购的原因,“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
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上有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管理和调控,就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本届政府任期内,多次伸出“看得见的手”,调控房价。仅最近3年,就于2010年1月出台“国十一条”,2010年4月17日出台“国十条”,2010年9月29日出台“九月新政”,2011年1月26日出台“新国八条”,到2月20日出台“国五条”。可以说,“两只手”在房价上掰腕子,角力的结果是“看得见的手”愈挫愈勇,屡“败”屡战。这次“国五条”成效如何,我不敢妄加断言。但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政府部门应当记取“屡战屡败”的教训,及早准备下一轮再战的“政策弹药”。
从理论上说,央行在政府手里,土地在政府手里,开发商不过就是一个盖房子、卖房子的,自身没有多少资金,大部分都是从银行贷款或上市融资,或者是卖楼花从购房者那里先拿钱后干活,为什么开发商每一次都能让调控变“空调”呢?中国的开发商最有名气的是任志强、王石、潘石屹吧,这三个人就算是开发商集体的代表吧,说他们很精明我们都承认,若说他们比制定调控政策的政府官员精明多少,那就很难比较了。但他们每次都能预言准确,集体突围,一次又一次让房价成为难以驯服的“怪兽”,岂非咄咄怪事?我有时甚至怀疑有些措施的制定是否过多地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不然他们怎么总是轻而易举地找到破解之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策”是从哪里来的?
政府要稳住房价上涨预期,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动用“铁腕”,减少一些政策的漏洞,才能打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怪圈。经济学家茅于轼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限购对房价的打压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并未涉及使房价上涨的根本因素,针对收入分配、投资渠道、土地供应三者进行调整,才是“釜底抽薪”式的调控。他甚至说,(限购)是很危险的做法,等于走回头路,朝计划经济的方向倒退。我个人的看法是,他前边的话说得有一些道理,但否定限购却大错特错,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限购有点像计划生育,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不是最好,但又没有更好。对限购要从全球、全国着眼,不能只盯着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当下,全球资本都要投资投机赚快钱、热钱,而中国老百姓要到7年后才能收入翻番。即使7年后收入翻番,即使现在中国大城市的房价7年内不再涨价(其实可能性极低,只是涨多涨少),大多数购房者恐怕仍然凭这7年的收入买不起房,大部分仍然要贷款几十年。如果房价再像一些大城市这几年那样疯涨的话,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一周时事汇总:3月17日至10日
公务员时事政治 | 半月谈时评 | 公务员考试网 |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历年考试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