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刚男”和“淑女”成为稀缺资源,在“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的性别焦虑的驱动下,开展性别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潮流。不论是河南郑州“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标准,还是上海的“男子中学”,抑或是酝酿之中的“淑女班”,都试图从学校教育出发,对偏差错乱的价值观念和性别分工进行“纠偏”。
在“淑女班”的教学设计中,既有缝纫、家政等传统女性“基本功”,也包含了礼仪、社交、口才等现代女性的实用技能;此外,“淑女班”将“性别分析”视角融入日常管理之中,为女生们设计了特色班服旗袍,设置更衣室方便女生换衣服,促进女生独立自强、积极乐观。
性别教育的本义,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角色规范。作为高中特色课程,“淑女班”考虑到了女性独特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既是对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性别教育的一种“补课”。但,如果说性别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专门开设“淑女班”有无必要?更进一步说,“淑女班”能否承载性别社会化的重任?
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比,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大量的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在职场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公共事务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性格融合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必然要求人们更新性格观念,以一种多样化的思维来进行性格审美。
“淑女班”将女生们视为一个整体,却忽视了他们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她们硬塞进一个共同身份之中,之后便让她们开始一段共同的命运,接受相似的对待,规训出相同的反应出来。这一切,和尊重学生差异性、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
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里,“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单向度的“非此即彼”的性别教育方式,既无法割裂女生们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也无法进行逆向的性格审美。由此观之,“淑女班”即使图景动人,也难以完成性别社会化重任。毕竟,性别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男女制造工厂”。
公务员时事政治 | 半月谈时评 | 公务员考试网 |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历年考试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