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城市化”一般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和镇的人口增加,城市和镇的建成区面积扩大,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扩展。“城镇化”是中国人的一个概念。我去过美国波士顿6英里处的一个镇,叫“水镇”,3万人口,可以变市,但是居民自己愿意称为“镇”,保持“镇”建制,所以“镇”和“市”的差别不大。中国为什么说要区分“城市化”和“城镇化”,主要是当前中国大中城市发展取向比较明显,“镇”的发育不足,城和镇的级别也不一样,均受制于“下管一级”体制。费孝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搞小城镇,主要是发展次级中心地,吸纳农业人口集中到小城镇中生活、生产、发展,同时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人口来此就业。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城镇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是城市文明、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中国城市化率在1949年大概是十点几,然后到2011年达到了51.27%,根据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当然这个统计是有陷阱的,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人在城市里享受不完全的社会公共服务。
1949-1978年是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抑制期,年均增长0.251个百分点。建国初的那几年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因为没有户口限制。后来有户口的限制,很快就降下来,搞计划经济时更不用说了。1979-1995年是缓慢恢复期,年均增长0.65百分点。1996-2011年是加速期,年均增长1.39个百分点。
2010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0.5%,里面包括了大约2亿流动人口;全世界平均是52%。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是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日本现在已达到了91%,美国是82%,中国现在和印度差不多。1996年是一个特殊点,因为1994年中国搞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但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名字里有“分税”,但实际上是集权过程。当时的体制设计就是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财政收入在全部GDP中的比重,第二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的改革是财税向中央集中,结果作为讨价还价的结果,中央给地方开了一个口子:可以搞土地财政。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很快,大概是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