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打工介绍

2013-06-26 16:04:20 龚创 英国留学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打工”二字对于在中国成长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由于沉重的课业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家长和学校很少允许孩子们占用学习时间去打工。

  于是,留学生往往在出国前向父母保证,不仅兼顾学业和生活,同时也要尝试一次打工的滋味。

  然而,从小被父母呵护照料的中国留学生们,来到英国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是否愿意承受这份辛苦?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是否愿意“放下身段”?是怎样的动力令他们坚持下去,又是怎样的收获让他们备感骄傲?

  《华闻周刊》记者在对中国留英学生群体进行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他们中间不乏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同学。

  在了解留学生“打工”的原因时,记者更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不同于早期留英学生“打工”主要是为了赚钱、补贴生活费用的状况,在新兴的留学生群体中,他们的“打工”更多来自价值观念的转变,“打工”并不是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一种寻求独立、了解社会的具主动性的尝试。

  被“逼”出的上进心

  林珊与林琦两姐妹先后都来到英国留学。姐姐林珊2008年来读硕士,临走前父母给了她一张4200英镑的汇票和1000英镑的现金,叮嘱她要仔仔细细地花每一分钱。

  “我爸当时跟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给你钱了,没有到走投无路的话就不要再朝父母要钱了。”

  那时林珊刚刚大学毕业,从小没有离开过广东省,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突然间完全独立离开家庭,她也有些忐忑不安。

  林珊读书时同时兼三份工,一份是在泰国餐厅做服务员,每小时赚5英镑;还有一份是在爱丁堡的一个滑雪场咖啡厅做服务员;有时也会去婚宴或者大型会议做临时工。就这样,林珊一星期几乎有五天以上在打工,白天忙碌工作,晚上不能休息还要看资料写论文。

  然而林珊却说她并不觉得苦,恰恰相反,她认为自己零零散散挣来的钱可以完全支付自己的生活费是一种格外骄傲的事,“我当时没有告诉爸妈我找了这么多兼职,他们知道了肯定会怕耽误学习,我只告诉了妈妈我在泰国餐厅兼职,老板对我非常好,每天中午可以吃一顿饭,有时晚上也可以打包回家,她原本还担心我自己一个人吃不好,打工反而让我提高了饮食质量。”

  懂事的林珊觉得,父亲之所以对她很严格,是刻意地在向已经成年的她施加压力,“他觉得如果对我不严格的话,我就会没有上进心,毕业之后也不会有迫切找到工作赚钱养活自己的动力。他曾跟我讲过,不希望我以为留学就是花着父母的钱来英国度假的。”

  “我父母的这种思想其实蛮先进的,很多家长都宠溺孩子,最后孩子习惯了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以为从家里拿钱是理所应当的事,于是遇到挫折也会想,回家就好了,家里还有爸妈养我呢。”

  想吃饱 先干活

  与早年的留学生相比,新一代的留学生很多从小成长在富足安逸的环境中,被称为“留学富二代”。当被问到90后一代是否更加被娇惯时,今年18岁的许帆(Stephanie)笑着说:“还提什么90后啊,这种划分早过时了,我们这一代并不全都是寄生虫,接受了西方思想自然而然会愿意去打工,并且喜欢打工,而且打工的形式也很多啊,去Oxfam的店做义工、去教堂唱歌、去广场筹慈善款,这些我身边的朋友都做过。”

  许帆约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跟随跨国调配的父母来到了伦敦,没来英国之前她在家里集了三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在国内时,每次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都能收很多的零用钱,平时喜欢买什么也有叔叔阿姨送给我,从来没有因为钱发愁过,也没有什么理财意识,曾经学校鼓励我们做家务从父母那里赚‘工钱’,我们也很少真得去做。”

  为了让孩子尝试另外一种教育,并且锻炼她独立自主的能力,许帆刚来伦敦的第二天就被父亲“推”入了打工的“火坑”。“下了飞机来到一个新的世界,第二天我就吵着爸爸带我去吃正宗的麦当劳,吃饱喝足后他就卯足了劲鼓励我去问经理是否需要part-time,并且指给我看店里那些服务员有些就是在上高中的孩子。”

  那次许帆没有鼓足勇气,但是父亲的几番话却深深地植入了她的脑中,“他告诉我,自食其力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事。”

  许帆之后一渐渐融入了英国的生活,先后在Subway、H&M和Starbucks都打过暑期工,如今她考入了UCL数学系,是专业里的尖子生,老师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为A-level学生补习数学。

  “现在一周我有2天去帮人补习,讲实话我很喜欢这份工的,这样就不用再家练琴了。”许帆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许帆告诉记者,兼职挣的不是钱,是学校里学不到的社会教育。“我现在去补习的家庭是单亲家庭,那位妈妈十分辛苦,经常我都快走了她才下班回到家。看着她我才感触做父母多么得不容易,于是更加心疼体谅我的妈妈。之前去快餐店打工的经历也让我变得更开朗,等餐的顾客有些很喜欢聊天,和他们交流的过程里也能让我一整天保持良好的心情。”

  许帆笑着说道:“我爸爸时常跟我讲,他们小时候每到农忙时节就会帮村子里的大人干活,最后总能从各家吃饱了回来,现在让我去打工就是告诉我:想吃饱?那要先干活。”

  “在英国,即使父母与孩子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孩子成年后父母完全可以不在提供任何经济支持,越早地让孩子熟悉个体生活,才能让他尊重自食其力的价值意识,才能让这个社会认可他。”

  真正的独立是接过重担

  大学毕业后,当时已经“弹尽粮绝”的林珊一直提醒自己要尽快找到工作,就在这样的“财政”压力下,她凭借努力找到了一份工资还算不错的工作。

  仅仅用了两年,她就攒下了2万英镑,将这笔父母曾经交到她手上的钱还给了他们,并且邀请他们来英国旅游,支付了所有的费用。她说到,随着父母的年纪逐年增长,已然长大的姐妹俩应该承下家中的担子。

  “我爸妈也并没有觉得很奇怪,他们反而觉得很欣慰,我不仅可以自食其力,并且有回报父母的这个意识,有能力孝敬他们我很高兴。我们家本来也不算是很富裕的家庭,把这笔钱还给他们是想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做子女的当然要尽自己的所能回报他们。”

  姐姐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支持妹妹林琦在英国读ACCA课程,姐姐用自己的积蓄帮妹妹支付了学费,“她以后也会自己打工赚钱,再把钱还给我。”

  妹妹林琦如今也在打工,然而她的经历说来有些巧。

  林珊说道:“有一天,一个人来到我们教会,要帮一对夫妇找一个华人女生来教孩子中文,她(林琦)之前在国内也教过韩国小孩,于是就被介绍到了那个家庭。她现在住在那个家中,首先就省下了房租和吃饭的钱,而且教中文还有小时费,所以她几乎就自己照顾自己了。”

  林珊说到,不仅仅是她一个人,这样靠自己的打拼的留学生大有人在,她的一个朋友只从爸妈那里拿了两年的学费,之后的学费则是凭借前两年打工积攒下来的,如今他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工作,挣着丰渥的工资,然而上学的日子里,最穷时银行卡里只有10英镑,费尽心思地掐指算着如何用这10镑过一周。

  林珊告诉《华闻周刊》记者,出国前父母曾听别人讲过,有的孩子留学时挥霍无度,也不专心学业,最终不仅没能毕业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回来,“居安思危嘛,生活过于安逸人就会困顿,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用心地把握在英国的每一天。”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英国留学打工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韩国留学可以打工吗 留学韩国打工要求

韩国留学打工要求

韩国留学勤工俭学要求一览表2021

留学勤工俭学

2021瑞士留学生勤工俭学要求一览表

瑞士留学兼职

澳洲留学回来好就业吗本地就业难不难

澳洲留学就业

乌克兰留学期间可以打工吗

乌克兰留学打工

英国留学生打工详细介绍

英国留学

英国留学生打工详情介绍

英国留学

英国留学打工政策及打工途径

英国留学

在英国留学生怎么打工 英国留学打工能有多少薪资

英国留学打工

法国留学打工情况介绍

法国留学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打工”二字对于在中国成长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由于沉重的课业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家长和学校很少允许孩子们占用学习时间去打工。

  于是,留学生往往在出国前向父母保证,不仅兼顾学业和生活,同时也要尝试一次打工的滋味。

  然而,从小被父母呵护照料的中国留学生们,来到英国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是否愿意承受这份辛苦?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是否愿意“放下身段”?是怎样的动力令他们坚持下去,又是怎样的收获让他们备感骄傲?

  《华闻周刊》记者在对中国留英学生群体进行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他们中间不乏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同学。

  在了解留学生“打工”的原因时,记者更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不同于早期留英学生“打工”主要是为了赚钱、补贴生活费用的状况,在新兴的留学生群体中,他们的“打工”更多来自价值观念的转变,“打工”并不是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一种寻求独立、了解社会的具主动性的尝试。

  被“逼”出的上进心

  林珊与林琦两姐妹先后都来到英国留学。姐姐林珊2008年来读硕士,临走前父母给了她一张4200英镑的汇票和1000英镑的现金,叮嘱她要仔仔细细地花每一分钱。

  “我爸当时跟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给你钱了,没有到走投无路的话就不要再朝父母要钱了。”

  那时林珊刚刚大学毕业,从小没有离开过广东省,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突然间完全独立离开家庭,她也有些忐忑不安。

  林珊读书时同时兼三份工,一份是在泰国餐厅做服务员,每小时赚5英镑;还有一份是在爱丁堡的一个滑雪场咖啡厅做服务员;有时也会去婚宴或者大型会议做临时工。就这样,林珊一星期几乎有五天以上在打工,白天忙碌工作,晚上不能休息还要看资料写论文。

  然而林珊却说她并不觉得苦,恰恰相反,她认为自己零零散散挣来的钱可以完全支付自己的生活费是一种格外骄傲的事,“我当时没有告诉爸妈我找了这么多兼职,他们知道了肯定会怕耽误学习,我只告诉了妈妈我在泰国餐厅兼职,老板对我非常好,每天中午可以吃一顿饭,有时晚上也可以打包回家,她原本还担心我自己一个人吃不好,打工反而让我提高了饮食质量。”

  懂事的林珊觉得,父亲之所以对她很严格,是刻意地在向已经成年的她施加压力,“他觉得如果对我不严格的话,我就会没有上进心,毕业之后也不会有迫切找到工作赚钱养活自己的动力。他曾跟我讲过,不希望我以为留学就是花着父母的钱来英国度假的。”

  “我父母的这种思想其实蛮先进的,很多家长都宠溺孩子,最后孩子习惯了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以为从家里拿钱是理所应当的事,于是遇到挫折也会想,回家就好了,家里还有爸妈养我呢。”

  想吃饱 先干活

  与早年的留学生相比,新一代的留学生很多从小成长在富足安逸的环境中,被称为“留学富二代”。当被问到90后一代是否更加被娇惯时,今年18岁的许帆(Stephanie)笑着说:“还提什么90后啊,这种划分早过时了,我们这一代并不全都是寄生虫,接受了西方思想自然而然会愿意去打工,并且喜欢打工,而且打工的形式也很多啊,去Oxfam的店做义工、去教堂唱歌、去广场筹慈善款,这些我身边的朋友都做过。”

  许帆约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跟随跨国调配的父母来到了伦敦,没来英国之前她在家里集了三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在国内时,每次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都能收很多的零用钱,平时喜欢买什么也有叔叔阿姨送给我,从来没有因为钱发愁过,也没有什么理财意识,曾经学校鼓励我们做家务从父母那里赚‘工钱’,我们也很少真得去做。”

  为了让孩子尝试另外一种教育,并且锻炼她独立自主的能力,许帆刚来伦敦的第二天就被父亲“推”入了打工的“火坑”。“下了飞机来到一个新的世界,第二天我就吵着爸爸带我去吃正宗的麦当劳,吃饱喝足后他就卯足了劲鼓励我去问经理是否需要part-time,并且指给我看店里那些服务员有些就是在上高中的孩子。”

  那次许帆没有鼓足勇气,但是父亲的几番话却深深地植入了她的脑中,“他告诉我,自食其力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事。”

  许帆之后一渐渐融入了英国的生活,先后在Subway、H&M和Starbucks都打过暑期工,如今她考入了UCL数学系,是专业里的尖子生,老师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为A-level学生补习数学。

  “现在一周我有2天去帮人补习,讲实话我很喜欢这份工的,这样就不用再家练琴了。”许帆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许帆告诉记者,兼职挣的不是钱,是学校里学不到的社会教育。“我现在去补习的家庭是单亲家庭,那位妈妈十分辛苦,经常我都快走了她才下班回到家。看着她我才感触做父母多么得不容易,于是更加心疼体谅我的妈妈。之前去快餐店打工的经历也让我变得更开朗,等餐的顾客有些很喜欢聊天,和他们交流的过程里也能让我一整天保持良好的心情。”

  许帆笑着说道:“我爸爸时常跟我讲,他们小时候每到农忙时节就会帮村子里的大人干活,最后总能从各家吃饱了回来,现在让我去打工就是告诉我:想吃饱?那要先干活。”

  “在英国,即使父母与孩子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孩子成年后父母完全可以不在提供任何经济支持,越早地让孩子熟悉个体生活,才能让他尊重自食其力的价值意识,才能让这个社会认可他。”

  真正的独立是接过重担

  大学毕业后,当时已经“弹尽粮绝”的林珊一直提醒自己要尽快找到工作,就在这样的“财政”压力下,她凭借努力找到了一份工资还算不错的工作。

  仅仅用了两年,她就攒下了2万英镑,将这笔父母曾经交到她手上的钱还给了他们,并且邀请他们来英国旅游,支付了所有的费用。她说到,随着父母的年纪逐年增长,已然长大的姐妹俩应该承下家中的担子。

  “我爸妈也并没有觉得很奇怪,他们反而觉得很欣慰,我不仅可以自食其力,并且有回报父母的这个意识,有能力孝敬他们我很高兴。我们家本来也不算是很富裕的家庭,把这笔钱还给他们是想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做子女的当然要尽自己的所能回报他们。”

  姐姐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支持妹妹林琦在英国读ACCA课程,姐姐用自己的积蓄帮妹妹支付了学费,“她以后也会自己打工赚钱,再把钱还给我。”

  妹妹林琦如今也在打工,然而她的经历说来有些巧。

  林珊说道:“有一天,一个人来到我们教会,要帮一对夫妇找一个华人女生来教孩子中文,她(林琦)之前在国内也教过韩国小孩,于是就被介绍到了那个家庭。她现在住在那个家中,首先就省下了房租和吃饭的钱,而且教中文还有小时费,所以她几乎就自己照顾自己了。”

  林珊说到,不仅仅是她一个人,这样靠自己的打拼的留学生大有人在,她的一个朋友只从爸妈那里拿了两年的学费,之后的学费则是凭借前两年打工积攒下来的,如今他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工作,挣着丰渥的工资,然而上学的日子里,最穷时银行卡里只有10英镑,费尽心思地掐指算着如何用这10镑过一周。

  林珊告诉《华闻周刊》记者,出国前父母曾听别人讲过,有的孩子留学时挥霍无度,也不专心学业,最终不仅没能毕业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回来,“居安思危嘛,生活过于安逸人就会困顿,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用心地把握在英国的每一天。”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