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
1.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科学定义在于:第一,坚持了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 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这个定义是辩证唯 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它不仅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哲学指导,而且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 思想武器。
2.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 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物质统一体,又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前提下 的统一性,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是物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 一性原理的基本含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所以,坚 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指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 最原始的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间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从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 的意识。
意识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 性的劳动。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 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哪一种意识形式 都联系着一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 中的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 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 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它们是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 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和灵活性;意识活动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作为意识活动重要内容的人的心理对人的生理具有影响和 制约作用。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发 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 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奪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 界。用,预见的作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的作用,指导和 控制人行为的作用,规范和调整社会成员的关系和行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正是在实践的 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而主 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 界,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
(单选题)经过三十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仍然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中动与静的统一。当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而言 不具备某种运动形式,或者相对于质变而言尚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时,事物就呈现出相对的静止 状态。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公务员报考条件 | 公务员报名入口 | 行测专题 | 申论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