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就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特点,并可能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
留学低龄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统计,中国赴美本科生人数多年来维持在每年9000人左右。2009年,中国有2.6万名学生赴美读本科,比2008年多两倍。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到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5.76万人,其中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远高于赴美就读研究生15.6%的同比增幅。二是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我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加100倍,达到6725人。2011年我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其实是我国“留学赤字”现象的一部分。它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中学生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
所谓的“留学赤字”现象,即我国出国留学规模远远大于来华留学。2011年,中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同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10.88万人,而在华留学生仅有29.26万人。2012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已经达到19.4万人,而同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1.46万人,不足我国赴美留学人数的十分之一。2011年英国的国际留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为17%,法国2010年国际留学生占比达到12%,日本虽是非英语国家,2010年这一比例也达到3.8%,而2011年在华留学生仅占我国2800多万在校大学生总数的0.425%。
留学低龄化和“留学赤字”现象,由很多内外部原因共同导致。一方面是社会上迅速增长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以及家长学生追求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海外国际化教育市场吸引中国学生的政策环境愈加宽松。加之目前中国的留学群体以自费生为主,他们的留学选择带有更大的自主性。
如今,大量外企在中国登陆,对能够驾驭多种国际语言、通晓多元文化的国际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留学成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跨国公司待遇高、福利好,更多的学生将进入跨国公司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留学成为了众多学子“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成为国际化人才、进入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据调查,“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成为2008—2011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第一理由。
笔者认为,要缓解大批低龄学生“流失”海外,同时吸引外国优秀学生来华学习,才能有效缓解我国高等教育生源紧张的问题,这样的开放姿态也更符合我国人才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教育逆差。对学生而言,既可以在国内享受国际先进的教育消费,又实现了不出国的留学愿望;既节省了经费,又为以后在国内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节省派送大量学生出国所耗费的外汇,还便于对留学人员的教育和控制,以减少人才外流。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通过中外学术交流项目、交流活动、交换项目和直接招收外国留学生等方式,在吸引留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再者,国内的高考制度也需要改革。近年来高考生源也开始逐渐减少,而选择出国的学生有40万,且每年的增速达到20%,这也为我们加快国际合作办学、开拓优秀国际教育资源起到了倒逼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