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选模拟题

    1.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表明

  [A]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

  [C]商品的“天然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D]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2.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相互交换。这是因为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劳动

  [D]裁缝需要家具,木匠需要衣服

  3.假定1999年玉米产量为1亿公斤,投入的劳动力为1万人,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为200天。2000年玉米生产投入的劳动力和平均劳动时间均未发生变化,但由于自然灾害,玉米产量下降为5000万公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2000年生产的5000万公斤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与1999年生产的1亿公斤的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相等

  [B]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C]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了

  [D]若1999年生产的玉米尚未耗尽,则这部分玉米的价值也增加了

  4.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为了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我们要尽量降低劳动生产率。这一观点

  [A]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B]承认了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C]否认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正确地理解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5.商品标价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着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货币则执行流通职能。理论上,商品交换时所需的货币量应当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符,即交换价格应当等于商品标价。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商品时却往往可以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讨价还价”

  [A]表明了买卖双方的竞争

  [B]体现了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C]使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

  [D]说明商品标价高于商品价值

  6.马克思认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

  值的后面的秘密。”这表明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交换时的相对价值(价格)必须等于商品的价值

  [C]价值规律只是一个虚幻的秘密,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并不发挥作用

  [D]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会发挥作用

  7.72000年资本家甲投资设立机床厂,甲在2000年初一次性投入资本2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建造厂房,3000万元用作采购钢铁等其他原材料,2000万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一年的工资)。现已知甲在2000年通过出售机床获得的货款总额为1亿元。核算表明,该厂2000年机器厂房的折旧费用为3000万元。则该资本家甲2000年

  [A]赚取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

  [B]剩余价值总额与利润总额相等

  [C]剩余价值率为100%

  [D]利润率为10%

  8.相关材料表明,发达国家工业中的剩余价值率是不断上升的,美国:1935年为200%,1947年为210%,1955年为235%,1958年为267%;法国:1938年为162%,1952年为315%。而同期,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是下降的,1962年,美、英、法、德等国家工人工作周平均长度为47小时,战后美国为41小时,英、法、德平均为46小时,1970年美国更是缩短到了40小时。这表明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逐步降低

  [B]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主要是靠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C]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D]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已经不再攫取绝对剩余价值

  9.12000年,国内某大型IT企业为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采取了以下措施:1月,宣布兼并国内第二大PC销售商,实现产销一体化;4月,宣布将上年利润中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8月,宣布耗巨资购进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则该IT企业在2000年实现了

  [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0.1929年到1956年,制造业工业部门每个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英国由1300元提高到2200元,德国由1900元提高到2300元,美国由4900元提高到5200元,远比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快。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A]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C]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D]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要求

  1.ABC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属性的理解。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商品交换的过程不但是人们交换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人们相互比较自身劳动(商品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的交换),实际上则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通商品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在于其使用价值,社会属性在于其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C所说的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劳动产品天然并非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此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了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2.CD交换行为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必要性在于: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而裁缝所需要的家具、木匠所需要的衣服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取得;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可能性在于:商品中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为二者的交换提供了依据,使得二者可以以已定的比例进行交换。选项A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选项B说明自然界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源泉,二者既不能说明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必然性,也不能说明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可能性。

  3.ABCD由于1999年和2000年生产玉米投入的劳动量(劳动数量×劳动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1999年和2000年生产的玉米中所包含的价值总量应当是相等的,即答案A是正确的。同时,由于2000年生产的玉米数量较少,单位玉米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从而价值量就比较高了 (即相对1999年来说增加了),因此,BC是正确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这时早先生产的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会随之发生同方向变化,因此,答案D也是正确的。

  4.AB题干的观点似是而非,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的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却让人啼笑皆非,其错误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认为生产者降低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就能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实质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既定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通常会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不是相反。题干的观点承认了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混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选项B也是正确的。题干的观点并没有否认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只是误解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因此,CD都是错误的。

  5.AB“讨价还价”是买卖双方竞争的表现,商品价格正是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最终形成的。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不会因为“讨价还价”而改变。就具体的一次交易而言,即使存在“讨价还价”,商品价格也不一定低于商品价值。同样,能够进行“讨价还价”的商品的标价也不一定高于商品价值。

  6.AD本题考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知识点。马克思认为,这一规律就

  如同重力作用一样,是一个“自然规律”,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必然在商品生产和

  交换中发挥作用。

  7.ABD以计算题形式考查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近年来的命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迷惑性大,容易出错。本题综合考查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利润率等概念,综合性非常强。依据定义,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把价值增殖部分看做是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产物时,它是剩余价值;把价值增殖部分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是利润。显然,2000年资本家甲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为:(货款总额1亿元-原材料3000万元-工人工资2000万元-折旧费用 3000万元)=2000万元。因此AB都是正确的。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一次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结果2000万元不是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而是2000年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额,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应当等于年剩余价值总额除以资本周转次数,但本题中未给出资本周转次数,因此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无法计算,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无法计算了。因此,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当是“年剩余价值率为100%”。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在本题中:利润率=2000万元/2亿元=10%。

  8.BC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的条件两个方面的知识点。剩余价值率提高,工作日却缩短了,这说明这一时期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主要是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以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因此BC都是正确的。选项D的错误在于,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不能说资本家这一时期“不再攫取绝对剩余价值”了,准确的提法是:这一时期资本家在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提高剩余价值率。选项A是显然错误的,剥削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剥削程度也就越高。

  9.ABCD本题以具体实例考查了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等概念。1月份兼并销售商,属于资本集中;4月宣布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属于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资本积聚的过程;8月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则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10.ABCD资本有机构成反映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数值上等于c:v,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首先从单个工人支配的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加中反映出来。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剩余价值从而不断改进设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家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研大纲 考研经验 考研真题 考研答案 考研院校 考研录取
分享

热门关注

考研政治选择题怎么练

考研政治选择题

考研政治选择题多少分 关于考研政治题型

考研政治选择题多少分

考研政治有几道大题

考研政治题

考研政治的内容是什么

考研政治内容

考研政治的选择题分布

考研政治题

2020考研政治:怎么提高思修备考效率?

考研政治

2020考研政治:多选题备考头疼,怎么办?

考研政治

2020考研政治备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考研政治

2020考研政治备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政治考研

2020考研政治备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考研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