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会考篇目:鸿门宴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鸿门宴》的翻译、讲解和鉴赏背景

  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十二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宴前

  第一段: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翻译: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讲解: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鉴赏:课文节选自这里开始,虽有很多的道理可讲,但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大背景却有不足,若从“(项羽)行略定春地”始,录入“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一小节,当在这一点上补足文章的遗憾。当然,这也可以为下文的曹无伤叛变张本。

  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

  讲解:“王”应该读作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之”为助词,用在动词后,补足音节。

  鉴赏:在没有了“行略定春地”一段时,总是说曹无伤叛变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然而,如果有了这一段,曹无伤的叛变就只能是“给导火索上浇上了油”了。

  原文: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翻译:项羽非常愤怒,说道:“明天一早犒劳士兵,为(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讲解:“为”作为介词“替”“为”当读作去声,其后省略了宾语“我”。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也就是省略句。

  鉴赏:“大”字用得非常精采。活脱写出性情暴躁的项羽!

  原文: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翻译:正当那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

  讲解:“是”根据叙事人的笔调,翻译为“那时”应该比“这时”更好。“在”的前面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加上谓语动词“驻扎”。

  鉴赏:插叙一笔写清了实力对比!

  原文: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在)殽山以东时,贪恋财物美女;现在进入了函谷关,财物没有他所占有的,妇女没有他所亲近的,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讲解:“山东”指殽山以东,“山”特指“殽山”;“贪于财货,好美姬”是一个互文修辞;“关”特指“函谷关”。

  鉴赏:范增以事实的分析劝说项羽,此为劝说的第一个层次,隐含表明刘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

  原文: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翻译:我派人察看他的云气,都呈现出五彩的龙虎形象,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讲解:“气”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色彩很浓的东西,据说,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有一种自然现象与之对应,最常见的说法是星,如果新发现了一颗星星,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这颗星一天天的变亮,就说明这个大人物一天天成长了,如果这颗星被云彩挡了一下,就说明这个大人物被人侵犯了。“云气”则是一个大人物居住地的物象变化,只有会看的人才能看到。“为龙虎,成五采”互文修辞。“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主语为“此”,“天子气”为宾语,“也”为表陈述肯定语气的助词。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在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第二段:

  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欲叙事而远远叙人,因果也。

  原文: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翻译:张良那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于是就在夜里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要叫上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随着(沛公)一起去死啊!”

  讲解:“从”是动词“跟随”;“乃”是连词“于是,就”;“夜”是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驰”是动词“骑马”;“之”是动词“到”;“军”是名词“军营”;“具”是副词“详细”;“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张良)”;“以事”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与”是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项梁)”;“从”是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沛公)”。

  鉴赏:项伯以私情而废公义自此始矣。

  原文: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翻译: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情事危急,(我)偷偷地离开是不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讲解:“亡去”是同义复用现象,“亡”是“不告而去”之意,其前有主语省略;“语”应该读作去声,意为告诉,其后省略了宾语“之”(沛公),其前省略了主语“我”。

  鉴赏:“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只是这样一种比较间接的公交,极见张良之智。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语”。

  原文:良乃入,具告沛公。

  翻译:张良于是进入(沛公的营帐),(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沛公。

  讲解:“告”后省略了宾语“之(事情)”和介词“于”。或解为“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与上文联系极紧之故也。

  鉴赏:张良在稳住项伯的同时亦遂了自己心愿了。

  原文: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翻译:沛公非常震惊,说:“(我)该怎么解决这事呢?”

  讲解:“为”是动词“处理”“解决”。“奈何”为疑问副词“怎么”。

  鉴赏:“为之奈何?”若以口语意译为“这可咋办呢?”更能凸显沛公的“大惊”,更能凸显其与张良的亲密关系。

  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翻译:张良说:“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人是谁?”

  讲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倒装句,为掌握文言知识须如此意。若以现代口语直接译为“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虽意义未变,但对文言学习习惯的形成,影响就恶劣了。“此计”即下文所说“距关,毋内诸侯”。

  鉴赏:张良没有直接回答沛公的问,而是以一个反问表达了对沛公决策之前未能与自己商议的不满。

  原文: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翻译:(沛公)说:“是一个卑陋的人劝说我道:‘把守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完成王业了。’所以(我)听信了他”

  讲解:“鲰”本意为“杂小鱼”,“鲰生”取其引申义“卑陋”;“距”通“拒”,意思是“把守”;“内”通“纳”,意思是“接纳”;“王”应读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完成王业”,“尽”为动词“做完”,与“王”的部分意义重叠。

  鉴赏:以“鲰生”言“过者”,实不得已之言。然而,虽不得已,仍为“解先生(出谋之人,具体为谁,仍未准知)”留名,可见沛公的“君王之风”。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翻译: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士兵足够用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

  讲解:“料”为动词“估计”,其前省略了主语“大王”;“足”为副词“足够”,“以”为目的连词“用来”;“当”为动词“抵挡”,或说其为通“挡”,实无谓也。

  鉴赏:张良该出谋而仍未出谋,反以问追沛公,为其谋张本也。

  原文: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翻译:沛公沉默了(好一阵,然后)说:“本来说比不上啊!(那么)我(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事呢?”

  讲解:在“人教版”原文中,“固不如也”后用的是句号,这里改为叹号,似更符合沛公黯然后的语气。“为之奈何”一语前多一“且”字,意亦如此。“且”的意思应该是“将要”,但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急切的语气,所以暂且未译,而是增加了“到底”一词。

  鉴赏:沛公已被问得窘了。然而,虽窘仍不失冷静。沛公已被问得急了,然而,在急中更能体现其对张良的倚重。--不觉间,沛公与张良间的关系,又深一层。至少在张良看来是如此。

  原文: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翻译:张良说:“请允许我去对项伯说,说您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吧。”

  讲解:“请”为动词“请允许我”,因为下句有“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可证说话人应该是张良。

  鉴赏:“请”字尽显张良为人之精明,既出了主意,又不让君主失面子。(须知面子在中国的重要意义哟!)

  原文: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翻译:沛公说:“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的?”

  讲解:“安”为疑问副词“怎么”,“故”取形容词意义“旧的”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老交情”。

  鉴赏:沛公在表明了对张良的倚重之后,看似无心地一问实有深意。为警觉,更为结交项伯。

  原文: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翻译:张良说:“在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使他免于死罪;现在情事危急,所以幸而来告诉我。”

  讲解:“与”前的主语省略为蒙后省;“活”为使动用法,但不可直接翻译为“使他活了下来”,因为那会造成歧义。

  鉴赏:张良对沛公的警觉心知肚明,遂以实情作答,未有一丝玄虚。更见其精明也。

  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翻译:沛公说:“(他)和您相比谁大谁小?”

  讲解:“孰与”为固定结构,意为“和……相比谁……”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表明了拉拢项伯的心意。

  原文:良曰:“长于臣。”

  翻译:张良产:“(他)比我大。”

  讲解:“于”介词“比”,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积极配合。

  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译:沛公说:“您替我叫(他)进来,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讲解:“呼”后省略了宾语“之(项伯)”,“兄”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短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作状语。

  鉴赏:沛公真高人也!“为我呼入”摆足架子,“兄事之”尽显谦恭,实高人也!

  原文:张良出,要项伯。

  翻译:张良出了(沛公的营帐),邀请项伯。

  讲解:“要”通“邀”,邀请。

  鉴赏:坚决执行沛公决定,忠也。

  原文:项伯即入见沛公。

  翻译:项伯于是就进入(沛公的营帐)拜见沛公。

  讲解:“即”为连词“于是,就”。

  鉴赏:“即”之一字,顿显项伯之无能为也矣!一点机心也无!

  原文: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翻译:沛公亲自给项伯祝酒,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

  讲解:“奉”通“捧”,是“捧”的古字;“为寿”不仅是祝酒词中的“祝健康长寿”,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意为“祝酒”更加合适;“约”为动词“约定”;“为”为动词“结成”;“婚姻”为“儿女亲家”,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

  鉴赏:拉拢行动几近明目张胆地露骨,然项伯似无知也,奇也,项伯之无机心!

  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翻译:“我进入函谷关,像秋毫那样小的财物都不敢有所接近,登记了秦王朝的官吏百姓,封存了秦王朝的官府仓库,来等待项羽将军。

  讲解:“秋毫”借喻“像秋毫那样小的财物”;“有所近”为所字短语的一种变形;“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而”为目的连词“来”。

  鉴赏:此为辩解之第一层:为“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辩解,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原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特别的变故。

  讲解:“所以……者”为固定结构,是“所”字短语与“者”字短语的结合,意为“之所以……的原因”;“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非常”为“非同寻常的变故”,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

  鉴赏:此为辩解之第二层:为“函谷关有兵把守”辩解,明显牵强,却照说,真厚脸皮!

  原文: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翻译:(我)整日整夜地盼望项将军到来,哪里敢反叛呢?

  讲解:“?”原文为“!”从语气上讲,改为反问似乎更好;“日夜”名词作了状语,句子的主语“我”省略了。

  鉴赏:“日夜”作了状语了,主语“我”省略了,话语中充满了阿谀之意。

  原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翻译:希望项伯对项将军详细地说一说我不敢忘记他的恩德吧!”

  讲解:“言”后省略了介宾短语“于项王”;“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倍”通“背”。

  鉴赏:话说得更加谦卑和丑陋了。唉,这也许就是帝王之术吧!

  原文: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翻译:项伯(一连声地)答应了,并对沛公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一点亲自去(向)项王谢罪。”

  讲解:“许诺”为同义复用现象,表示更强语气的承诺,故翻译中加了状语“一连声地”;“蚤”通“早”。“谢”为“谢罪”,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项伯真的被沛公的假话蛊惑了,而且是被蛊惑到心里了,不仅答应沛公去为他“求情”,而且,还要指点沛公下一步的具体做法,唉,真痴人啊!真成了“叛徒”了啊!在主帅已经发布了命令之后,居然一个人到敌营去救自己的朋友,已是有通敌之嫌了;如今居然一连声地答应为敌方的主帅求情并且还为他出谋划策,不是叛徒又能是什么呢?

  原文:沛公曰:“诺。”

  翻译:沛公说:“一定”

  鉴赏:沛公的心中是否乐开了花了呢?

  原文: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翻译:于是项伯又在夜里离开,回到(项羽)军营中,详细地把沛公的话汇报给了项羽,并趁机说道:“沛公如果没有先攻破关中,您难道敢进来吗?现在人家有大的功劳却攻打他,是不道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

  讲解:“夜”名词作了状语“在夜里”;“因”为副词“趁机”;“而”为转折连词“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为一判断句。

  鉴赏:至此,其实亦是项伯“叛徒”形象在项羽面前的完全展现。

  原文:项王许诺。

  翻译:项王(一连声地)答应了。

  讲解:“许诺”又是一个同义复用现象。

  鉴赏:项王在已有叛徒嘴脸的项伯面前居然说了这样的话!好一个任人唯亲的项大王啊!好一个轻诺的项大王啊!

  宴中

  第三段:

  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翻译:沛公第二天一早带领一百多骑兵去拜见项王,到了鸿门,(沛公)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军,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没想到我居然能够先进入函谷关,消灭秦王朝,能够又一次在这里会见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讲解:“从”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让……跟从”,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谢”为“谢罪”,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而”为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战”后省略了介词“于”,“于”和“河北”“河南”组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于此”与此同;“郤”通“隙”,隔阂。

  鉴赏:名为谢罪,其实又何尝真的谢罪?直是表功耳!

  原文: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译: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讲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为一判断句,主语为“此”;“然”为“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假设关系复句;“何以”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结构。

  鉴赏:还未等刘邦把话说完,项羽已是轻言曹无伤了。由此可见,其心中早存了项伯之论,再加上刘邦一段冠冕堂皇的话,和他心中那一片“义”的光辉,轻轻一句话,就把自己的“谍报工作”搞杂了。

  原文: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翻译:项王于是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自己一起饮酒。项王、项梁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

  讲解:“因”副词“就”;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项羽)”。关于座次历来说法不一,这里仅论尊卑,不作过多评论。饮酒的大帐门朝东,项羽、项后坐的是正座,最尊;范增的地位略逊;刘邦再逊,张良最低。

  鉴赏:历来总说项羽自傲,然而正是这自傲中凛然可见那股霸气。因为有了这股霸气,项羽可以藐视一切,淋漓一生,可也因为这股霸气,使他最终也没有完成霸业,只能余恨终生。

  原文: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翻译:范增多数给项王使眼色,一次又一次地举起自己所佩带玉玦给项王看,项王却黯然没有回应。

  讲解:“数”为“屡次”;“目”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玦”为“决断”之意的谐音;“以”为目的连词“来”;“者”为用在动宾短语后的特指代词,意为“……的情况”;“三”为虚数,意为多。

  鉴赏:项王的黯然没有回应,使范增的努力再次落空。

  原文: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范增站起来,出了大帐,叫来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不够坚毅。你进去,上前祝酒,请求用剑起舞,趁机在座位上刺击沛公,杀死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虏获了!”

  讲解:“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作状语;“于坐”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不”通“否”;“者”用在假设关系复句中的助词,可译为“……的话”;“属”是“这些人”,“且”为副词“将要”;“为所虏”中省略了“为”后的施动者“之(沛公)”。

  鉴赏:范增是真急了!“起”“出”“召”三个动作太急迫了!对项庄的话语也太深刻了。

  原文: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翻译:项庄于是进入大帐祝酒,祝酒之后,说:“大王和沛公一直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了,请允许我用剑起舞。”

  讲解:“请以剑舞”的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变化了,“请”的意思也自然发生变化,应该是“请允许我”。

  鉴赏:项庄坚决地执行了范增的决定。

  原文:项王曰:“诺。”

  翻译:项王说:“嗯。”

  鉴赏:项羽没有识别出项庄的用意,答应了他。

  原文:项庄拔剑起舞。

  翻译:项庄拔出剑开始舞。

  鉴赏:项庄执行范增的决定开始了。

  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翻译:项伯也拔出剑开始舞动,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沛公。

  讲解:“翼”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短语“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作“蔽”的状语。“人教版”原文中名末为逗号,这里改为句号,以本句为项伯之行动为据。下句为行动的结果。

  鉴赏:项伯未得项羽允许即在大帐中舞剑,项羽亦不制止,可见其行动已获默许。其行为中可能有为了诺言而奋斗的意思,可感可叹啊!

  原文:庄不得击。

  翻译:项庄没有能够刺击(沛公)。

  讲解:“不得”为两个词“没有”“能够”;“击”后省略了宾语“之(沛公)”。

  鉴赏:范增的又一次的努力再次落空。

  第四段:

  原文: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翻译:于是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

  讲解:“于是”亦可解释为“在这种情况下”。

  鉴赏:项羽虽然暂时没有杀沛公的心思,项庄虽然暂时没有击杀沛公的机会;但是,项伯毕竟年老,项庄毕竟技高,范增毕竟坚毅;只要这场剑舞不停止,只要项伯一个没有“蔽”住,沛公的生命就很危险!但是,大帐中所有的人都不会让这场剑舞停止!项羽为人不够坚毅,范增、项庄决不会半途而废!沛公其实是太危险了!在此情况下,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从中军大帐到军营门口距离虽然不会太远,却也至少应有三里左右地,毕竟这是四十万大军的军营!我们可以想象:文质彬彬的张良是怎样“至军门”的,当他“见”到樊哙时又怎样的一个形象!亦可想象其忠心及其忠心何来也!

  原文: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翻译: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

  讲解:“何如”就是“如何”,就是疑问副词“怎么样”。

  鉴赏:与范增召项伯不同,这里是被找的人先讲话。一先一后,更可见樊哙对沛公的关切。

  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翻译: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心意常常在沛公身上啊!

  讲解:“者”为用于时间名词后的助词,不译。本句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鉴赏:可以想见张良在急跑了1500米之后的形象,更可以想见此时他边喘边讲的形象。

  原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翻译:樊哙说:“这太危急了!我请求进入,和他们拼命!”

  讲解:“人教版”原文中句末为句号,这里改为叹号,因为感叹更加符合樊哙的语气。“与之同命”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和项庄等人拼命,一是认为和沛公同生共死。这里取第一种,因为,樊哙在谈到沛公时不会用“之”,更因为张良刚刚讲过项庄欲刺杀沛公。

  鉴赏:与项庄受计不同,这里是樊哙自己提出的决心。

  原文: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翻译:樊哙当即就带着剑拿着盾(要)进入军营大门。

  讲解:“即”为副词“当即”;“入”之前一定要加上“要”,因为此时还未进入军营大门。

  鉴赏:言方出,计已行!

  原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翻译:守卫营门的卫士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入。

  讲解:“止”为阻止,其后省略了宾语“之(樊哙)”。“内”有两种观点,一说为通假,通“纳”,接纳。一说为使动用法,其后亦省略了宾语“之(樊哙)”;这里采取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卫士没有决定接纳与否的权力,只有阻止任何人进入的义务。

  鉴赏:樊哙的行动受到了第一层阻挡。

  原文: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翻译:樊哙侧过自己的盾牌去撞击卫士,卫士(当即)倒地。

  讲解:“其”为代词“自己的”,“以”为承接连词。

  鉴赏:樊哙之勇猛不仅因为武功,更加上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原文: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翻译:樊哙于是就进入军营,打开帐幕,面向西(直接面对项羽)直直地站立,瞪大了双眼直视着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快要裂开了。

  讲解:“披帷”多被译为“揭开帷幕”,太缺乏动作的力度,这里释为“打开帐幕”;“视”意为“直视”;“上”名词作了状语,“向上”;“尽”这里是“将要”的意思。

  鉴赏:勇猛加上了愤怒(即使是装出来的),那就是这个样子了!“勇者不惧”,面对项羽,面对范增、项庄等人,樊哙真正做到了无畏、无惧。在此情势下,项庄肯定不再舞剑了!

  原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翻译:项王手握剑柄跪直了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讲解:并讲“坐”、“跪”、“跽”等。“坐”的动作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跪”的动作是: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跽”是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又指半跪,单膝着地,上身挺直。

  鉴赏:项羽在樊哙的行动面前受到了震撼,由坐而跽,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格斗了。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擅长格斗的项羽,而不是一个王者项羽。

  原文: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翻译: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讲解:判断句式,主语“此”省略。

  鉴赏:是张良在说话吗?张良是怎样紧跟着樊哙又赶回大帐的?他跑得回来吗?他跑得了那么快吗?他真的回来了!他还说话了!他在最需要他说话的时候说话了!他一句话中说了三个虚词,似乎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可是,他说的那句话没有了主语!--他也累哟!谁能急跑三公里还不累的呢?

  原文: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翻译:项王说:“真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就有人给他一大杯酒。

  讲解:“之”代樊哙,是“赐”这一动词的宾语之一;“则”为承接连词“那么”,“与”的前面省略了主语“某人”,后面省略了一个宾语“樊哙”;“斗卮”为“大杯子”。

  鉴赏:项王居然夸赞了闯帐当死的樊哙!还赐给他酒!是项王喝醉了酒,不知是非了吗?恐怕不是。恐怕应该是项王对为主而忘死的樊哙表示真心的赞美吧!恐怕是他对“义气”的尊重超过了对“法令”的尊重了吧!

  原文: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翻译:樊哙行礼谢恩,站直,挺立着将酒一饮而尽。

  讲解:“拜”不等于跪拜,因为“甲士不跪”;“立”为“挺立”;“而”为修饰关系的连词,“之”代酒。

  鉴赏:樊哙还在进行着他的勇的表演!尤其是“立”之一字。

  原文: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翻译:项王曰:“赐给他一块彘肩。”于是就有人给他一块半生的彘肩。

  讲解:“生”的意思是不熟,但了不是绝对的生。“生彘肩”是一种食物的半成品,与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生野牛肉绝对不同。

  鉴赏:项王还在持续地夸赞樊哙的勇和义。

  原文: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翻译: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彘肩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

  讲解:“于地”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正常语序;“加彘肩上”一句中在“彘肩”后省略了介词“于”和代词“其”;“而”为承接连词。

  鉴赏:樊哙还在进行着他的勇的表演!动作是那么简洁!

  原文: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翻译:项王说:“真是壮士!还有再喝酒吗?”

  鉴赏:项王还在持续地夸赞樊哙的勇和义,但是,这一次却将引来樊哙的一顿猛“呲”。

  原文: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翻译:樊哙说:“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凶狠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用刑罚处罚人惟恐不能处罚完,(因此)普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怀王曾经和诸位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他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连秋毫那样的财物都不敢有所接近,封闭了秦王朝的宫室,把军队撤回来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非同寻常的变故。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已经灭亡了的秦王朝的后续者啊!(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讲解:“且”让步连词“尚且”;“安”副词“哪里”;“夫”发语词可不译,也可译为“那”;“举”和“胜”都是完尽的意思;“王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占有它”,二是认为“封他作关中王”,这里取第二种,因为这样才更加符合当时怀王给将领们的许诺,才显得名正言顺;“还”为“撤退”,“军”为“驻扎”,其后省略了介词“于”;“以”为目的连词“来”;“故”为副词“特意”;“如此”为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了状语,后置了;“此亡秦之续耳”为判断句式,“续”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续者”;“窃为大王不取也”句中省略了主语“我”,“窃”为副词“私下”,“为”有两种观点:一是动词“认为”,二是介词“替”,这里选择第二处,因为这里有替项羽不值的意思。

  鉴赏:不正面回答项羽的问话,转了一个弯,谈“辞”,又转了一个弯,谈“足”,再转一个弯,谈进帐的事。谈进帐的事,又不直接谈,又转了一个弯,谈秦之亡,谈刘之“功”,谈项之“过”,又直接说出大不敬的“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一曲一直之间,让人认识到这个杀猪出身的并不粗鲁,他简直就是一个儒将了。

  原文: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翻译:项羽没有用来回答的话,说:“坐吧。”

  讲解:“未有以”从逻辑语意上讲就是“无以”,但是从情感语意上讲绝对是有差别的。那就是“未有以”显得更加人格化。

  鉴赏:项羽在本来并不是十分坚强的论据前,又一次认输了!

  原文:樊哙从良坐。

  翻译: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鉴赏:樊哙的态度真是不卑不亢!

  原文: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翻译:坐了一不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趁机叫樊哙一起出来。

  讲解:“如”就是动词“入”,“因”就是副词“趁机”。

  鉴赏:只要坐在项羽的大帐中,危机就不可能真正消除,所以只是在“须臾”之后,沛公就“如厕”,实际就是想跑,不然,为何为“因招樊哙出”?

  宴后

  第五段:

  原文: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翻译:沛公已经出来,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沛公。

  鉴赏:陈平可能看到了一些什么,也可能什么也没有看见。但陈平后来却是实实在在地跟了刘邦。

  原文: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翻译:沛公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讲解:“者”时间名词后面的助词,不译;“辞”为动词“告辞”。

  鉴赏:话也不知道对谁说。一是不对陈平,二是不单对樊哙,三是不单对张良,似是对樊哙而张良已到。陈平是否已到,则未知也。

  原文: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翻译: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告什么辞呢?”

  讲解:“大行”为名词性短语“大的事业”,在句子中活用为动词性短语“做大的事业”;“不顾”是两个词“不必”“顾及”;“细谨”为名词性短语“细小的枝节”;“大礼不辞小让”与此同。“方”有两种观点:一是“正”,一是“好比”,手舞足折中一样,“正好比”。“为”句末语气词“呢”。

  鉴赏:樊哙真“儒将”也!

  原文: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翻译:于是就离开(项羽的军营)。于是就让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

  讲解:“乃”有“于是”“就”的意思,因为句子间的关系问题,连用了于是就。“谢”为动词“辞谢”,有“告辞”的意思,也有“谢罪”的意思。

  鉴赏:连用两个“于是”“就”,乱,又不乱。一承前,一启后。

  原文: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翻译: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

  讲解:“何操”就是“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鉴赏:张良这一问,又见似乎来时他并知道沛公带了些什么。但是也不一定。如果他知道,这应该就是他为提醒慌乱的沛公而问,此一细节即可证其精明;如果他不知道,这一问就应该是为自己的退路想了,亦可见其精明。我推测应该是前一种。因为前面已是有了推心置腹,有了张良的“至军门见樊哙”。

  原文: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翻译:(沛公)说:“我带了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

  讲解:“白璧一双”“玉斗一双”,皆为数词作定语,后置了;再想《崤之战》中的“牛十二”,这一特点就更鲜明了。“会”为动词性短语“正好赶上”。“之”代“白璧”“玉斗”。

  鉴赏:“公”之一字,何其敬也!

  原文:张良曰:“谨诺。”

  翻译:张良说:“一定遵命。”

  讲解:“谨诺”为同义复用,语义更强。

  鉴赏:张良也用了“一连声”一说话方式,但和项伯、项羽大为不同也!

  原文: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翻译:正在那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只有)四十里。

  讲解:“去”为动词“距”。

  鉴赏:一笔插叙,似重提距离之近,然实为下文沛公言近张本。

  原文: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

  阳间行。

  翻译:沛公于是就丢下自己的车驾和随从,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逃走。

  讲解:“则”为副词“于是”“就”,“置”为动词“放弃”“丢下”,“车”为沛公所乘之车驾,“骑”为所率领的百余骑兵,“脱身独骑”中“脱”就是“独”,“独”就是“脱”,互文也。“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的短语“徒步跑着的”,“道”为动词“取道”,“间”取名词性意义“小路”在这里又活用为介宾短语“从小路”,“走”为动词“逃跑”。

  鉴赏:真狼狈至极啊!能屈至此,真丈夫也!也许这就是王者的素质之一吧!

  原文: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翻译:(就在行前,)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的军营不超过二十里。(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

  讲解:“不过”是两个词“没有”“超过”,“乃”为副词“才”。

  鉴赏:又是补叙一笔,更见其乱,然乱有乱之妙用也!非文之乱也,实沛公之慌乱也!

  第六段:

  原文: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翻译: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营中了。

  鉴赏:此张良之见之思也,其时已过了大致半小时以上可能已经过了一小时了。

  原文: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翻译: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再多喝酒了,不能告辞。特地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

  讲解:“谢”为“辞谢”;“不胜杯杓”为借代修辞,表示不能再喝酒了;“再拜”为连续拜两拜。

  鉴赏:张良创造性地执行着沛公的决定,“不胜杯杓”“再拜”都可以看出:其智慧已经融入到言辞举止之中。

  原文:项王曰:“沛公安在?”

  翻译:项羽说:“沛公在哪里?”

  讲解:“安在”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鉴赏: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项羽应该气恼,也的确气恼了,故有此问。

  原文: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翻译: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了军中。”

  讲解:“督过”是同义复用现象,都是责备的意思。

  鉴赏:直接说出沛公的行踪,乃兵行险着,大概是仗着他已经知道了项羽从心底里已经不愿攻打沛公吧。如果这一点用到后世的曹操或者乾隆身上,那可就是“其心可诛”了。

  原文: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翻译:项羽于是就接

  受了玉璧,把它放(到)座位上。

  讲解:“则”为副词“于是”“就”,“置”为动词放,“之”后省略了介词“于”;“坐”通“座”,座位。

  鉴赏:项王完全接受了沛公不辞而别的事实,并且完全保证了不会再“击破沛公军”。

  原文: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翻译:范增接过玉杯,把它扔到地上,拔出剑撞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讲解:“置之地”同于“置之坐上”;“竖子不足与谋”中“竖子”主要应该指项羽,“与”后省略了宾语“之(竖子)”;“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为判断句,主语为“夺项王天下者”,“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所字省略了。补齐应该为“吾属今为之所虏矣”;其中“今”应该翻译为“就要”。

  鉴赏:范增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东流水,看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群人,老羞成怒,也不再顾君王等人的颜面,说出了如此刻薄的言论。唉!想一想,这老头儿也挺可怜!

  原文: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翻译: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鉴赏:一个“立”字,显见沛公的果敢坚毅。

  评项羽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汇总
2013江苏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新疆理综试题答案 2013内蒙古理科试卷答案
2013宁夏理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西藏理科试卷及答案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政治) 2013安徽数学真题(理科)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广东数学真题(理科)试卷 2013广东数学真题(文科)试卷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怎么快速提高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作文怎么提高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