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读后感1600字

2013-11-18 19:37:17 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看见
 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期间鼻酸含泪无数次,有两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来。一次是开始阅读的那个晚上,久未读书的我被真实的文字和事例拍打着内心,看到第二章节讲述非典时生命的脆弱,一个没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红肿。而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如此动情的时候,就看到了临近书末的药家鑫事件。

  非典时期发生在我的小学,具体情形已经记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种种骇人之处、学校每日查好几次的体温和教室里浓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静书中描写的场景与我记忆中能重叠并不多,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触动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惊觉我离这想要接近的真实社会原来这样远。

  在美国读大二,我所学习的专业便是大众传媒。坚持在国外学习这个专业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够刨除在报纸新闻这些传播媒介中经过表述人和撰稿记者主观修饰的观点,身体力行地探寻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两年的大学生活,我平时用功学习,闲暇时候出去旅行,上网追星听歌,写一些文艺矫情的随笔,热爱写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时间,可成文数量却远远低于那些用课本遮挡写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饭时在餐厅还会放中央新闻频道的节目,我和朋友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对新闻中的事情高谈阔论,言语之间充满着年少的无畏与自大,却不曾让自己离开时政离开这社会真实发生的事。现下终于明白为何要把大学叫做“象牙塔”,虽然在美国学习压力大,但大环境是安逸的,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惰性,或者说是一种不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

  带着这种自我反省和心理准备,接下来的阅读就没有再一次感情失控,当然,除了药家鑫事件。

  那是2011年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为我那时高三。重压之下的学生连喘息机会没有,阅读写作和关注新闻成为奢侈,只能从每日的餐间新闻和父母的电话言语之间简单了解了这个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药家鑫的评论。

  我刚从家里回来,从满网络对药家鑫的谴责中拔出脑袋,咬着笔杆强迫自己写得比其他同学要独特要犀利,我认为那才是时评。我还专门趴着橱子翻出了写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难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对张妙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贱,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绝。”、“前有马加爵,后有药家鑫,案件不同,性质同样恶劣。这是教育的一种缺失。”

  瞧瞧,真是大言不惭的批判,一句一铿锵地把事情简单分成黑与白,对着黑色一方毫不留情地随大流一起扔着石头。老师没有对我的文字做出评价,我要了几个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的文章来看,无一例外地对药家鑫表现出愤懑,把张妙的部分写得抒情可怜。毕业之后事件又反复闹了几次,药家鑫执行死刑,药家鑫父亲含泪的微博,某教授对此事的咄咄逼人,张妙家人回头索要赔偿金额……于是渐渐开始反复想那些我始终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会杀人、为什么会下此狠手、杀人魔为什么会自首?

  答案本身体现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紧跟社会舆论导向的,并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到所有当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听不得的。

  所以又要说到记者这个职业,和传媒这个工作性质了。

  当柴静刚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受到一系列打击,她的采访方式不被认可和接纳,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总是执拗了一些,带她进来的陈虻扔给她一句话: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手边已经没有《看见》,这句话我却是一字不差地记得清楚,好像瞬间被一盆冷水浇得彻底,这话实在说得太狠。

  初中的时候开始在学校电视台做记者和主持,初二采访了初中部的校长。那期节目设计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话题,然后经过我整理修改出来,交到校长手上。结果被校长拿去一修改,几乎否定了我们一半的提问,换上的譬如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大面儿上的话题,跟我们平时的生活几乎没有关系。

  于是那期节目宣传得沸沸扬扬,最后却做得令人兴致寡淡。

  还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学校大型运动会上的采访。当时我和几个电视台的同学一起趴在主席台下面学校分给我们的小屋里,等着各个项目的决赛第一名和破各种记录的同学名单,然后拽着摄像就冲出去。现在回想起来,几乎对每个人的提问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点儿也不期待答案。

  对着陈虻那句话,想想觉得挺难过的。

  2012年11月26日,BBC中文网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BBC新闻学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四种新语言网页,里面包括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价值观、报道原则,以及专业操守等,是一流媒体为行业人才制定的规则。这不仅属于BBC。

  全世界的新闻人都有克朗凯特口中的“独立的迫切性”,于是点进去仔细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创报道》。其实每一篇报道都是记者的原创,但是我还是一直在想原创中要夹带多少来自记者的主观思想。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对事件产生偏激情绪。“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闻报道的标准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难。记者是以人出发去探求事件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就很难保证不会被当事人左右态度。柴静说看到贵溪翻坠水塘的校车中幸存的5岁的贝贝眼神中的创伤和委屈,不可能没有情绪,但想要认清现实,只能老老实实,从愤慨出发,向事实走去。

  无论如何,应当把对事件判断的权利移交给大众,所以报道的时候,记者和所属媒体应该对报道的准确性负责。

  因为追星,所以看过太多报纸和媒体为了噱头而做的不实报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标题党,如果明星追究则告上法庭或者媒体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选择置之不理,也更加恶化了这一现象。有时候大众就成为被媒体愚弄的对象,同样一个事情兜兜转转却发现不过是游戏一场,这种感觉让人恼怒。很多人不把娱乐新闻当做新闻看,可是既然叫做“新闻”,就是属于这个行业的,一些小事能够折射更多现状。

  新闻本应该是件挺严肃的事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谢谢《看见》。

  (因为写作过程比较散,三次才写完,刚看完书、在飞机上回想以及回了美国再回想,三次的状态和想法都不同,导致成文有点乱,结构也略虚,段落连接生硬。想等过几天学校的琐事处理好之后再余出时间好好修改,于是这篇只当随便看看。想推荐给自己珍视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对探索的拷问以及对自己的反思。)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看见 读后感1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大全(汇总8篇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500字合集(最新10篇)

最新《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稻草人》400字读后感(精选8篇)

精选《稻草人》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精选《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丑小鸭》读后感300字作文(精选10篇)

精选《丑小鸭》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550字

童年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范文700字

简爱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500字高中

读茶馆有感

活着读后感范文1500字

活着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范文600字

故乡读后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期间鼻酸含泪无数次,有两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来。一次是开始阅读的那个晚上,久未读书的我被真实的文字和事例拍打着内心,看到第二章节讲述非典时生命的脆弱,一个没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红肿。而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如此动情的时候,就看到了临近书末的药家鑫事件。

  非典时期发生在我的小学,具体情形已经记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种种骇人之处、学校每日查好几次的体温和教室里浓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静书中描写的场景与我记忆中能重叠并不多,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触动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惊觉我离这想要接近的真实社会原来这样远。

  在美国读大二,我所学习的专业便是大众传媒。坚持在国外学习这个专业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够刨除在报纸新闻这些传播媒介中经过表述人和撰稿记者主观修饰的观点,身体力行地探寻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两年的大学生活,我平时用功学习,闲暇时候出去旅行,上网追星听歌,写一些文艺矫情的随笔,热爱写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时间,可成文数量却远远低于那些用课本遮挡写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饭时在餐厅还会放中央新闻频道的节目,我和朋友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对新闻中的事情高谈阔论,言语之间充满着年少的无畏与自大,却不曾让自己离开时政离开这社会真实发生的事。现下终于明白为何要把大学叫做“象牙塔”,虽然在美国学习压力大,但大环境是安逸的,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惰性,或者说是一种不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

  带着这种自我反省和心理准备,接下来的阅读就没有再一次感情失控,当然,除了药家鑫事件。

  那是2011年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为我那时高三。重压之下的学生连喘息机会没有,阅读写作和关注新闻成为奢侈,只能从每日的餐间新闻和父母的电话言语之间简单了解了这个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药家鑫的评论。

  我刚从家里回来,从满网络对药家鑫的谴责中拔出脑袋,咬着笔杆强迫自己写得比其他同学要独特要犀利,我认为那才是时评。我还专门趴着橱子翻出了写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难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对张妙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贱,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绝。”、“前有马加爵,后有药家鑫,案件不同,性质同样恶劣。这是教育的一种缺失。”

  瞧瞧,真是大言不惭的批判,一句一铿锵地把事情简单分成黑与白,对着黑色一方毫不留情地随大流一起扔着石头。老师没有对我的文字做出评价,我要了几个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的文章来看,无一例外地对药家鑫表现出愤懑,把张妙的部分写得抒情可怜。毕业之后事件又反复闹了几次,药家鑫执行死刑,药家鑫父亲含泪的微博,某教授对此事的咄咄逼人,张妙家人回头索要赔偿金额……于是渐渐开始反复想那些我始终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会杀人、为什么会下此狠手、杀人魔为什么会自首?

  答案本身体现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紧跟社会舆论导向的,并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到所有当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听不得的。

  所以又要说到记者这个职业,和传媒这个工作性质了。

  当柴静刚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受到一系列打击,她的采访方式不被认可和接纳,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总是执拗了一些,带她进来的陈虻扔给她一句话: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手边已经没有《看见》,这句话我却是一字不差地记得清楚,好像瞬间被一盆冷水浇得彻底,这话实在说得太狠。

  初中的时候开始在学校电视台做记者和主持,初二采访了初中部的校长。那期节目设计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话题,然后经过我整理修改出来,交到校长手上。结果被校长拿去一修改,几乎否定了我们一半的提问,换上的譬如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大面儿上的话题,跟我们平时的生活几乎没有关系。

  于是那期节目宣传得沸沸扬扬,最后却做得令人兴致寡淡。

  还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学校大型运动会上的采访。当时我和几个电视台的同学一起趴在主席台下面学校分给我们的小屋里,等着各个项目的决赛第一名和破各种记录的同学名单,然后拽着摄像就冲出去。现在回想起来,几乎对每个人的提问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点儿也不期待答案。

  对着陈虻那句话,想想觉得挺难过的。

  2012年11月26日,BBC中文网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BBC新闻学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四种新语言网页,里面包括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价值观、报道原则,以及专业操守等,是一流媒体为行业人才制定的规则。这不仅属于BBC。

  全世界的新闻人都有克朗凯特口中的“独立的迫切性”,于是点进去仔细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创报道》。其实每一篇报道都是记者的原创,但是我还是一直在想原创中要夹带多少来自记者的主观思想。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对事件产生偏激情绪。“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闻报道的标准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难。记者是以人出发去探求事件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就很难保证不会被当事人左右态度。柴静说看到贵溪翻坠水塘的校车中幸存的5岁的贝贝眼神中的创伤和委屈,不可能没有情绪,但想要认清现实,只能老老实实,从愤慨出发,向事实走去。

  无论如何,应当把对事件判断的权利移交给大众,所以报道的时候,记者和所属媒体应该对报道的准确性负责。

  因为追星,所以看过太多报纸和媒体为了噱头而做的不实报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标题党,如果明星追究则告上法庭或者媒体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选择置之不理,也更加恶化了这一现象。有时候大众就成为被媒体愚弄的对象,同样一个事情兜兜转转却发现不过是游戏一场,这种感觉让人恼怒。很多人不把娱乐新闻当做新闻看,可是既然叫做“新闻”,就是属于这个行业的,一些小事能够折射更多现状。

  新闻本应该是件挺严肃的事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谢谢《看见》。

  (因为写作过程比较散,三次才写完,刚看完书、在飞机上回想以及回了美国再回想,三次的状态和想法都不同,导致成文有点乱,结构也略虚,段落连接生硬。想等过几天学校的琐事处理好之后再余出时间好好修改,于是这篇只当随便看看。想推荐给自己珍视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对探索的拷问以及对自己的反思。)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