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佳节时,相互赠送礼物自然必不可少。在荷兰,最常被赠送的三样礼物是鲜花、葡萄酒和贺卡。荷兰人讲求“礼轻情意重”,送大礼在这里并不受欢迎,他们更加偏爱便宜又实用的礼物。而中国人习惯的送红包更被看作是无情无义、不尊重人的表现。
经典老三样
生在礼仪之邦,中国人对送礼有诸多讲究,要涉及到礼物挑选、送礼时机、送礼场合、乃至送礼的心态和成效等各个方面。笔者初到荷兰就发现,这里送礼的场合实在太多了,事情不分大小均可以作为送礼的借口,除了生日、节日、婚丧嫁娶,就连离职也能成为送礼的理由。无论礼物实际价值几何,每个人都会把礼物包装得像模像样。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只好如临“大敌”般搬出了中国那套送礼哲学。可惜的是,中国那套哲学效果用在荷兰似乎有些水土不服,甚至还出现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被人家退回来的情况。对方的理由居然是礼物过于贵重,造成收礼者心理压力太大。于是,笔者开始专心观察别人送礼的方式。次数多了,自然找到些规律。
在荷兰,礼物清单前三名绝对是老三样:鲜花、葡萄酒和贺卡。这也很好理解。鲜花属于荷兰特产,品种繁多,花期几乎覆盖一年四季,无论身份、职业,家家都有摆放鲜花的习惯,因此送鲜花自然备受推崇。葡萄酒更是居家必备,无论是小酌怡情还是拿来做菜,存放简便储存期长,绝对是送礼上选。
与前两者相比,礼单三甲中有贺卡的一席之地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欧洲国家中,贺卡发送数量最多的是荷兰。仅圣诞贺卡这一项,平均每个荷兰家庭会发送40张,数量远远超过排名仅次其后的英国、丹麦、芬兰和法国。
礼轻情意重
虽然荷兰属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是荷兰人送礼最关键的一条是礼物要够“轻”——即绝对要控制价格上限。除非是自家人,荷兰人赠送礼物的价值普遍保持在几欧元的水平。虽然包装精美,但是打开后礼物本身很容易让人大跌眼镜,直接联想到“葛朗台”、“铁公鸡”、抠门之类的词汇。
不过,礼物价格便宜不等同于挑选礼物的过程也能凑合。而正因为礼物价值受限,反而意味着送礼者要花更多心思来选择恰当的礼物来表达情意,比如一小块手工香皂、保障骑车安全的便携式骑车灯、自行车装饰花或者是一小盒马卡龙,都是极好的礼物选择。抛开礼物的价值与豪华的包装,这样的送礼方式反倒更体现了 “礼轻情意重”的本质。
荷兰人送礼最关键的一条是礼物要够“轻”,即绝对要控制价格上限。
此外礼物价值高,还可能给特定身份的收礼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荷兰公务员收取礼物价值超过50欧元就会有受贿的嫌疑,不光自己要主动申报并上缴礼物,还可能受到相关部门的直接调查。整套程序下来,收到的不是礼物而是“烫手的山芋”,当初那份收到礼物的喜悦完全荡然无存了。
包红包是大忌
按照荷兰的传统,所有的礼品都必需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包装起来,并且最好可以配一张亲手写的贺卡,字数不一定多,但务必要有个性和幽默感。包装本身不必很漂亮,但必需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找到或者很难打开。特别是荷兰传统节日“圣尼古拉斯节”前夕,每个人围坐餐桌前经常得在屋里屋外像寻找宝藏一般寻找自己的礼物。
荷兰素来是个重商的社会,当地人经济观念非常强,他们普遍认为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无论是赠送还是接受大型礼物,都属于荷兰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果送礼机会不合适,荷兰人就会特别不习惯,感到有负担,时刻想着如何回礼。
当你真的有求于人时,送礼时最好先把事情说清楚,或者干脆等到事情办成后再送,否则荷兰人可容易有被利用的感觉。交情没到送礼物的地步时,千万别主动给他们送礼,很容易产生误会。送现金更是大忌,除非收礼者明确说要现金,否则在任何场合直接包红包,都可能被认为是不重情义和不尊重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