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出关于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申论范文,供大家参考,预祝大家公考胜利,顺利成“公”。
【申论热点】
据11月14日中国之声广播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有人提议将汉语变为选修课,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学习汉语没有“兴趣”。此事引起极大争议,一时间,诸如“不重视母语教育”之类的质疑声四起。
【理论深喉】
近几年,类似热议并不鲜见,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承载的不仅是听说读写这类基本技能,更是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语文变选修”所引发的争议,更多源自公众对母语水平下降的担忧,特别是在全球化日趋紧密,西方文明强势影响的背景下,语文的“弱势地位”难免会引发出于文化自觉的本能对抗。
一方面,不能让语文大撤退。一些院校敢于上演汉语大撤退,只能说是对民族人文传统的抛弃,是一些院校对传统价值的割裂与颠覆。这其中虽然存在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明的冲击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或许在于,一些院校课程设计决策者认为汉语学习影响或干扰了其他有用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有专家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在本土难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理科生要想成为顶尖人才,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一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学好各科课程的必要基础。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而一味地去学习其他专业,往往会得不偿失。二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德性” “价值观”“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人文素养不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换算成某种能力的东西,但是它体现在生活的各种方面,它甚至定夺了人生的方向,绝不容小视。三是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科研成果撰写成论文,往往会言不及义。有教授表示,很多学生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一整段下来一逗到底,更不谈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另一方面,语文成为选修并不可怕。在人文底蕴愈发匮乏的当下,大学语文“过山车”似的命运,就像一记警钟敲击在每一个人心房。但很明显,选修与必修,并不是决定大学语文命运的分水岭,大学语文课程的归属,也并不是其得以拯救的有效药方。大学语文的尴尬地位,已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课程正在被我们的学生所抛弃。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所传授的是一种内心修养,一种文化底蕴。可是,在浮躁功利的当下,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豁达,他们所看重的,却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
事实上,要破解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现实命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大学语文究竟该选修还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语课程的地位孰高孰低,反倒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并没有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至于,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才那样的触目惊心。如果大学语文教材继续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老师们的授课继续呆板无趣,整个教与学继续围绕最后的考试进行,那这样的必修就变得毫无意义,不仅不会增加大学生们对语文的好感,反而会让大学生们更加厌恶语文,可谓适得其反。
这么看来,大学语文变为选修其实并不可怕,被学生抛弃才可怕。如果教授们的课能上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大学生们的“芳心”,就是选修,那也会座无虚席。
[措施]
我们的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个阶段的使命并不明确,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贯彻始终的,只有一个专业,那就是应试。对此,专家建议:
合理的课程设置,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常识培养和人文塑造的,而高等教育则应该往专业领域拔尖的。基础教育缺失的忧虑下,呼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补课,或正是语文选修引发争议的关键问题所在。
要结束这种争论,就必须重视教育结构调整的命题,让基础教育的归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而不是在无谓的论证以及局限于某个科目的去留中继续纠缠下去。
公务员申论栏目推荐: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