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⑤游人可登塔俯瞰,全园美景尽收眼底
⑥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A.②③⑥①④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④③⑤⑥①② D.⑤③④②⑥①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三、诗歌鉴赏(22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溪桥晚兴
①郑 协
②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 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1)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专项训练十
1.D 【解析】 A项“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属于望文生义。B项“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此处错用对象。C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此处应用“无可争议”。
2.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 D项,“问题„„得到转机”搭配不当。
3.B 【解析】 先介绍长安塔的高度和在园区的地位③⑤,然后再介绍其建造特点。②⑥①显然在一起,排除法即可。
4.(1)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1)【答案】 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的悲鸣啼血;(2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1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分)
【解析】 抓住诗句所描写的意象,然后总结动静结合的手法,还要根据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效果。
(2)【答案】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2分)
【解析】 要有明确的观点。从内容来看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主要从所写景象的特点和诗人当时的处境来进行分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但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渡”以“野”饰,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回应了“寂寞”二字。“春流平岸草芊芊”,春风送暖,
本来是春潮涌动“江平两岸阔”的景象,而诗人却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显得板滞,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春日景色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宋朝代的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通篇写景因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作者心迹。 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6.(1)【答案】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烘托出夜静人寂、安静恬美的意境。(3分)
【解析】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这句词写的是词人夜半到家时的情景,描写此时的景象,由家童的鼾声和涛声,自然就体现出了夜深人静的特点,因此用到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解答时要作具体解析,如何衬托出来的。
(2)【答案】 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2分)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2分)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2分)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主要是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词中的景象来具体分析,作者被贬黄州之后,心胸坦荡,旷达豁怀,而这首词中作者写自己醉后归家,叫不开门,依杖听涛,又写到美好的自然景象——“夜阑风静縠纹平”,直到最后的抒怀,无不流露出了作者的旷达襟怀。概括后一定要作具体分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刻画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 辽宁高考数学试题 | 辽宁高考英语试题 | 辽宁高考理综试题 | 辽宁高考文综试题 |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 辽宁高考数学答案 | 辽宁高考英语答案 | 辽宁高考理综答案 | 辽宁高考文综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