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参加统一战线。
C)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和特点
1924—1927 国民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特点是党内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国民党被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927—193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民主联合战线,由于错误的估计,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不包括卖国贼汪精卫。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四特点:
① 统一战线极其广泛和复杂(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
② 国共双方都有政权和军队并带有阶级对抗性;
③ 国共双方既没有共同的组织又没有共同的纲领,遇事协商;
④ 统一战线存在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中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对美蒋反动派,特点是广大和巩固。
1949—今天 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爱国者、爱国华侨、社会主义劳动者,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① 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政治上有两个条件:(ⅰ)领导同盟者跟共同的敌人作斗争; (ⅱ)给同盟者物质、福利,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
② 两个联盟:以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主要的;劳动者同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③ 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有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④ 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⑤ 建立抗日民族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实力派、开明绅士)、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蒋介石集团,同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E)争取中间势力的三个条件
①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② 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的利益;
③ 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2、武装斗争
A)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① 中国革命的的特点就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②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ⅰ)对外,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没有议会可供利用,没有组织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革命。
(ⅱ)反动势力异常残酷,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
(ⅲ)在敌我力量上,敌强我弱;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要打破这个不平衡就必须坚持长期曲折的斗争。
(ⅳ)并不排斥其它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如果没有其他斗争的配合也难以取胜,其它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后盾,要服从和服务于武装斗争。
③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ⅰ)农民是中国最大的革命派,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ⅱ)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ⅲ)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农村战争,战争在农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现靠农民。
B)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① 提出
1928—1930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② 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
(ⅰ)对外,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没有议会可供利用,没有组织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革命,并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众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最广大的同盟军,所以共产党必须进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去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把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作为战略阵地。
(ⅲ)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次实践认识到先夺取城市的可能性不存在,而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可以到农村去积蓄、保存、发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巩固的阵地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道路。
③ 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ⅰ)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ⅲ)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ⅳ)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ⅴ)有相当正式的红军;
(ⅵ)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④ 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
(ⅰ)实现了我党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地发展了革命力量;
(ⅱ)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ⅲ)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的暴
力革命学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⑤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意义
考研大纲 | 考研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