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篇名段名句识记资料积累
默写与简答
崔颢的《黄鹤楼》: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答:
6.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7.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5分)
答:
8.《黄鹤楼》通过多种角度具体描绘了黄鹤楼的雄姿。初读课文后说说你对黄鹤楼总的印象。(2分)
答:
9.作者为什么转引《图经》的话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2分)
答:
10.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请指出文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写近景?(2分)
答:
11.《黄鹤楼》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2.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2分)
答:
13.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14.《黄鹤楼》一文如何做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的?(2分)
答:
15.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3分)
答:
16.崔颢的《黄鹤楼》和阎伯理的《黄鹤楼》都以“黄鹤楼”为题,一个是诗,一个是说明文,
都谈到了黄鹤楼楼名的来历,试分析引用传说的作用。(2分)
答:
17.《黄鹤楼》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8.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3分)
答:
20.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
21.综合实践。(3分)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 , ”。
(3) 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四.1、《文苑英华》 阎伯理 唐 岳阳楼、滕王阁 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 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
想感情
2、(1)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5、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命名的由来、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6、答: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7、答: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举例略。
8、答:黄鹤楼巍峨高大。“上倚河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它的高;“俯拍云烟”虽未直言其高,但一座直凌霄高楼已历历在目,神游其间,如临仙境一般。
9、答:黄鹤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一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代任防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名字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0、答:远景:坐窥井邑;近景:俯拍云烟。
11、答:全文不到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如:楼的得名。有景物,如:“耸构巍峨……俯拍云烟。”有事实,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议论,也有感慨,如:“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2、答: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13、C
14、答: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句先交代地理位置,而尾句概括了黄鹤楼的重要性,做到了前后呼应。
15、答:相同点: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16、答: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更好地凸现出文章的主旨。
17、答:《黄鹤楼》一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
语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18、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1分),这既为下文伏笔(1分),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1分)。(共3分。如认为好,答可增添行文的真实性的,最高可得2分)
19、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1分)。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1分)。(共3分)
20、答:滕王阁的声名益显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的流传千古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的名扬四海原因较多——神话传说、唐崔颢《黄鹤楼》、李白对黄鹤楼的吟咏、阎伯理的《黄鹤楼》等,所以这种观点是对的。
21、答:(1)落霞与孤骛齐飞。(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