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听起来与百姓生活有点儿远,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将社会强行推入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改变着政府、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悄然侵蚀着每一位公民方方面面的个人数据的信息安全边界。
在模拟和小数据时代,能够大量掌控公民个人数据的机构只能是持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但现在,大数据作为“未来的新石油”,其价值正被各类机构和个人广泛开采,许多企业和某些个人也能拥有海量数据,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政府机构。
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线下企业的数据保护方式失效了,只要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就必须将自己的个人数据所有权转移给服务商。更不易察觉的是,经过多重交易和各类第三方渠道的介入,个人数据的权利边界模糊、消失了。
近日,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了《你被“大数据”了吗?》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虽然公众已经不同程度“被大数据”,但是对“大数据时代”危机四伏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危害性、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多发的一些重要层面,公众仍处于“安然忽略”的状态。
关于信息泄露事件高发的原因,公众对处于隐性、趋势性的选项普遍认识不足
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中使用微信的“微民”已达4亿,基本是都市人的全部。这4亿微民,平均每4分钟就会低一下头,查看手机微信。而“让物价回到十年前”的淘宝,地球上的中国人已经无法离开,“双十一”仅支付宝成交额就超过350亿元,我国消费者单日网购纪录再创新高。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晒”心情,关注、评论他人,还是安享网络购物便利、坐等快递将心仪物品送上门,现代人的网络生活时刻都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性。
你的微博会莫名“被关注”了一些淘宝商家,你会收到广告商根据你的消费习惯“精确打击”的推销信息,你会收到各类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甚至被伪装成好友、掌握你子女相关信息的犯罪分子诈骗。
本次调查首先向被访者了解了对当前信息泄露原因的认知:在对“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大量的信息泄露事件接腫而至,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一题进行多选时,公众对于显性、问题性选项认知度较高,包括“社会对信息安全缺乏足够重视”(76.45%)、“缺乏法律规范”(74.42%)、“窃取贩卖信息有利可图”(72.97%)等等,分别排在被选率的前三。但对于目前处于隐性、趋势性的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的原因,公众仍显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仅有34.88%的公众认识到“数据财富化进程加速”构成了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大背景,54.94%的公众认识到“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滞后”导致数据信息处于“裸奔”状态。特别是仅有8.72%的公众,认为境外网络攻击是信息泄露事件的主要原因。
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2012年中国境内有1419.7万余台主机受到境外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较2011年增长59.6%。仅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共向国际网络安全应急组织和其他相关组织投诉1760起,其中向美国相关组织投诉1110起。
数字表明,中国是境外网络攻击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原因几乎被广大公众忽略,这凸显公民对当前的信息安全缺乏相应足够的认识,信息安全的总体态势、发展动向等知识有待普及。
相对于隐私权,公众对信息泄露可导致的财产权损害感知度较低
传统个人隐私保护方式是一种用户授权模式。大数据时代到来后,传统的数据保护方式失效了,个人数据的权利边界模糊了。
对信息泄露造成隐私权、财产权、名誉权、生活秩序等不同方面损害的感知度进行调查显示,公众在对“信息安全事件最容易导致何种损失”作答时,对隐私权最为看重,“个人隐私被侵犯”被选率高达74.91%。
调查同时询问了“您认为个人信息安全中最不容侵犯的数据类型”,调查显示,对“个人财产安全相关”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正引起公众较多关注。
公司经营、财务等数据信息安全问题被忽略
为了解信息泄露多发的领域,本次调查向公众询问了“下列在‘大数据’时代富有诸多研究利用价值的数据信息,你在生活中明确感到受侵犯的有哪些”。
结果显示,与社会交往相关的邮箱、微博账号、电话、职位、好友信息等数据以84%的投票率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公民的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等数据以72%的投票率位居第二,与购物记录、品牌偏好、会员信息等相关的信息泄露也引起了公众较高关注,投票率达到60%,处于第三位。而公司经营、财务等数据信息以13%的投票率处于最末位(图4)。
大量数据的汇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一方面,数据集中存储增加了泄露风险;而这些数据不被滥用,也成为人身安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界定,目前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都未考虑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
公务员时事政治 | 半月谈时评 | 公务员考试网 |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历年考试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