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多,学文少
中国留学生勤奋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是举世公认的,南非的中国学子也不例外。由于两国刚建交一年,以前来这里留学的全是自费,其学习努力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娱乐,也几乎没有休息,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且在学习上。
在南非读大学的中国学生,基本上来自台湾和香港,因为南非的大学学费较高,奖学金竞争激烈,这些中国学生多是在家庭资助下完成学业的,他们多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前几年,南非几年名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澳大利亚等国的用人单位就找上门来同他们签订用人合同。
中国内地的留学生基本上是来读研究生的,先拿硕士,后读博士,这与南非各大学研究生的奖学金比较容易获得密切相关。南非的硕士学位一般需要2至3年,博士4至5年,南非主要大学对外国人与本国人衽统一收费标准,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在5000至1万至兰特之间。
这些中国自费留学生所读的专业基本上是理科,从电脑、机电、机械到化学、医学、工程,选读文科者当属凤毛麟角,如文学博士柳耀昆是研究西文戏剧理论的,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从国内直接来南非读书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第三国来的,多是因为这里比较容易获得奖赏金,毕业后又容易找到工作的缘故,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他们都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第一年,打工忙
无论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第一学年都没有奖学金,这一点,南非的大学还真的讲究实事求是,学校录取研究生,主要根据其大学成绩。由于各大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更是相去甚远,一纸成绩单并不能说明该生的真正水平,所以学校不以新生在母校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而是根据新生第一年的学习情况发放奖学金。这样,为了获得奖学金,新生在第一学年必须刻苦学习,争取优异成绩。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囊中羞涩、手头拮据,就不得不去打工挣钱、维持生计。
中国学生的打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二是与所学专业相脱离。学理工科的研究生,一般情况下,导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可以给导师当助手,做些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或是到实验室外作实验,还可以当助教,给大学生上课,农业工程学博士生于清敏被比勒陀利亚大学聘为助研,半工半读,由于专业、机遇、语言等因素,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能找到这类工作,另一部分只好去找工打了,或去这里的几家中文学校教英语,或去当家教,教外国人和华人子弟学汉语,或去中文电脑公司跑业务。物理学博士生季天富课余之时在赛络电脑公司打工,开着车提着箱上门服务,俨然半个电脑专家。
与西文国家相比,南非中国留学生的打工层次比较高,他们很少有人去中国餐馆端盘子当服务员。这一点当然与南非的国情分不开,南非社会黑白分明、贫富悬殊,富的不愿工作,究的文化素质较低,这就为中国留学生俭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和回旋余地。
在国人的观念里,出国意味着去国外挣钱“发洋财”,这样打工生活必然伴随着留学的全过程,刚来时没有奖学金,留学生们必须自力更生道德养活自己,为排除牵肠挂肚之忧,拿到奖学金后就想把家人接来;家人来后则需要更大的开销。不南非的情况而言,小汽车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可谓须臾而不可离,离开它则寸步难行。不管你是经商做买卖,还是留学当学生,拥有一辆俏皮汽车是最起码的生活必备品,就像国内的自行车一样,此外还少不了租房子缴纳水电费,这还是算要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从这种意义上讲,留学和打工犹如一对孪生子,互为因果,难以分离,处理不当则会本末倒置。
文化交流的“收获”
悠悠赤子情,拳拳中国心,海外学子除完成学业、打工挣钱外,真正使他们梦绕情牵的则是祖国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尽管学业繁忙、他们仍积极热情地投身到香港回归,中南建交、国庆演出、新年联欢等各种活动之中,与祖国人民一道分享节日的快乐。当河北省发生地震、南方遭受大水灾之时,他们都伸出了热情援助之手,给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同祖国人民共度患难。
中国留学生还利用他们语言和业务方面的专长,及时为当地侨民提供咨询的帮助。中国留学南非学生学者联谊会于三年前宣告成立,现有会员100多名。一年前,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计算机博士陈以农创建了南非第一家中文电脑公司-赛络高技术网络公司,为不懂英语的侨民铺设了通向世界的桥梁,受到大家欢迎。前不久,学生学者联谊会又创办了自己的电子刊物-《好望角》。
来南非深造的中国学子学成这后,一部分人回国,一部分人留在这里,进入南非的政府机构、大学、研究所和大公司,成为政府官员、大学教授或高等职员,他们在为中南两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