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实习生上大课,很紧张
“美国16人一个班,可中国有50多人,上课是一种挑战”
中国元素的吸引力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出国留学生的寒假作业上,一些国外的大学生还把毕业实习放到了中国。
刚站上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6(1)班的讲台,科琳被底下50多张小脸看得很紧张,尽管来中国之前,这位美国大四女生已经收集了众多与中国教育相关的材料,真正来到杭州体验后,科琳说,还是和想象中不同,“美国学校基本都是16个人一个班,可中国一堂课有50多名学生,在这里上课是一种挑战。”
科琳是美国蒙大拿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的学生,今年即将毕业,2010年底在导师的推荐下,她来到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以获得毕业时所需的学分,这是蒙大拿大学首个海外实习基地,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外国师范生实习基地。
在美国时,科琳就对中国很感兴趣,这不是她第一次做实习老师,在蒙大拿大学,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到各所学校去锻炼实习。
在听了两周的课,做了四周的教师助手,前不久,科琳终于可以独立上课了,一周17节课,任务并不轻。第一堂课,科琳上得紧张,讲台下学生看着洋老师也很紧张,骆雨沁、王晓航、丁路佳三个小姑娘告诉记者,第一次科琳拿着一叠美国绘本故事走进教室,一口英文,她们完全想象不出科琳要讲什么内容。“上了几节课后,发现科琳很棒,唱歌、做游戏,教我们中美文化的差异。”
而在科琳眼中,这群中国孩子也相当神奇。“学生讲话,老师只要拍两下手,大家就会安静下来。”科琳说,在美国通常是放一首歌,或者老师做示范动作,引导孩子们。
为了解答科琳实习中的问题,学校特邀了浙江大学褚献华教授做辅导老师,并对科琳的实习表现作出评价。“这些成绩会直接传到蒙大拿大学,以此得出科琳的毕业学分。”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滕梅芳透露,目前,蒙大拿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又有3名同学提出申请,希望能来中国实习。
民谣剪纸拍胡同 看谁“最中国”
“在我们学校大多都是美国人,中国元素的题材很有优势。”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研一年级学生费艳秋刚刚在寒假回到杭州,一起来的还有她的美国同学,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有一项寒假作业要做:拍摄观察式纪录片。“回国前,老师和同学都对我们这组满怀期待,希望我们可以拍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回去。”费艳秋说,这次寒假作业中只要带上引发师生共鸣的中国元素,获得高分就比较容易了。这也是候鸟回巢共同的作业特色。
“嗨、嗨、嗨……”在杭州体育场路上的一方笼式足球场,时常传出这样的叫喊,许多好奇者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孩子正在踢足球。再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带球跑动、脚步敏捷的小队员,竟然都是盲人!
这些盲人运动员正是费艳秋这次纪录片的主角。“回来后,我们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觉得很感动,在常人看来,拼抢激烈的足球,本不应该属于盲人。失去光感的少年,又是如何寻找、传送足球?如何将球踢入球门?所以我们就决定去拍摄这些盲人小运动员,看看他们平时的训练生活。”
在纽约大学电影系,师生对中国元素的热爱正在升温。费艳秋说,之前就有留学生拍过主题为中国建筑的纪录片。“中国的建筑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错落的胡同,都代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少国外学生看完赞叹不已,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更加感兴趣了。”
前天,费艳秋和同学又踏上了前往四川、云南的旅程,去寻找那里的中国特色。“放假前,我就和全班同学介绍过丽江边的手工艺人、高声唱着少数民族歌谣的老妈妈,不论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很有意思。”
宋胜林是杭州市民间美术研究会会长、著名剪纸大师,最近他也接待了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有中国的,也有非洲、美洲、欧洲的学生。前几天几名中国学生来我这里上课,他们要出国留学了,希望走之前学一手剪纸,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外国人。”
宋胜林印象最深刻的是去美国留学的一位学生,“结果他在面试的时候,就露了一手剪纸的绝活,把外国考官都镇住了,最后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他。这正是剪纸这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宋胜林说,“快速发展并变革中的中国,以及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世界关注,更多国家的人开始尝试着去了解中国文化。可以预见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来学习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