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一个单词虽然说起来简单,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提前很久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不遗余力地让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思考、改进、成长。我们可以分三个方向来说说如何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脱颖而出。
第一是学术能力。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学习成绩。我们会发现以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大学为代表的很多顶尖名校,会“莫名其妙”地拒掉很多2200多分,而“神奇”地录取了2000多分的学生,奥秘在哪里?申请留学各项标准化考试成绩固然重要,然而对于美国大学所提出的“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方式、极有深度的想法、创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评估标准却忽略不计。我们将“学术拓展”定义为这样的过程: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主动地搜寻信息、整合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新观点,从而对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得更加深入。试问自己,你曾经和老师辩论过吗?你喜欢与别人分享你的观点吗?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想法令所有人惊叹不已?我们鼓励学生支持或质疑任何观点,鼓励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更鼓励学生可以将想法和发现与更多人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感想与收获,既可以作为申请文书的重要素材,又可以辅助其开展以申请为导向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学术拓展、活动经历和申请文书三者的紧密结合,确保时间精力的投入能够“一举多得”。而这样的经历也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将留学过渡期大幅缩短。
第二是专业兴趣。专业意向的阐述是美国本科申请中较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大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即使学校允许学生在专业选择时选择undecided(不确定专业),但仍然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专业意向文书的写作。学生需要阐述自己为何想学某一专业,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以及希望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来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没有太多自主权去选课的中国学生,往往会对此感到棘手,有的是因为找不出相应的活动经历来支持自己的专业意向,有的在多个相差甚远的专业意向之间摇摆不定,还有的无法用清晰的语言和思路来阐述自己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所以专业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尽早进行,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去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去审视自己的喜好与兴趣点,并把兴趣爱好与具体学科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寻找可行的、适合的本科专业,然后进一步去了解各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虽然美国本科可以允许学生转专业,但毕竟跨学院和热门学院的入口很紧,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早有准备的出色人才。
第三是综合素质。对于美国本科的申请准备中,课外活动历来是争论最多的一部分。哈佛大学招生官Williams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为了满足哈佛的招生要求,做了三件让哈佛无法拒绝他的事情:第一年暑假去南美洲的智利给监狱犯人讲圣经、传教,第二年暑假去南极洲研究温室效应,第三年暑假到美国属地关岛研究海龟及生物变迁。在美国名校看来,这些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他参加哈佛面试时,就提出过希望成立亚洲基金会,资助亚洲的学生来哈佛读书的设想,令面试官称赞。”当然,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这样的经历,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体现社会责任感。我们会发现,学校提到的好活动往往没有头衔高低、奖项数量,而是更注重学生是否花了时间、花了心思,是否真诚付出、真心热爱,是否对周围的人产生了切实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做讲演,做调查,自己开课,办体育竞赛,策划专题采访,拉赞助为学校带来新福利,号召周围的人和你一起、针对一个特定群体做些实事,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和经历,更能够具备责任感、统筹能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并用这种快乐与热情来感染别人—这也是令申请文书能够撼动人心、让一个学生能够在一群同等成绩水平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