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祝大家节日快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是一个角度,上片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片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作者先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珍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怎能不引起悠悠愁绪?“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如此情深的夫妻,离别之后,怎能不“私书”不断?怎能不梦寐以思?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真乎幻乎,梦耶非耶,两实难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 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
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拟人”与“夸张”。分析修辞必须侧重运用的效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
(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坟。
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 ①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②词客: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③石麟: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④书剑: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陈琳的身世。温庭筠是大家熟知的诗人,通过注释可知此诗写作时作者的处境。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总结答案时,要抓住借古讽今的主旨,不必去紧扣字眼分析。
答案: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来源:学+科+网]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的题。题目上已经点明让简要分析“虚”“实”的手法,难点是分析两首诗写法的不同。王诗前两句是写的实景,由“忆”字引出虚景;郑诗前两句从视觉写,第三句从听觉写,都是实写离别。
答案: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结构和内容(色彩)两方面分析,属于以美景衬哀情。(2)注意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答案:(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 “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注]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 历下:济南的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对“寒”的理解可从时令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理解。第(2)问理解重点在“秋来都在雁声中”一句,这里写大雁的叫声,既是衬托,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第二,借景抒情。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情色彩非常强烈。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开头两句写出了笛声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写笛声非常精彩,请具体分析是用什么技巧来写笛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笛声激越高扬的气势,写出了笛声中透露的清正之风。
(2)衬托或侧面描写。听到笛声,鹧鸪欲坠,梅花惊落,侧面烘托笛声的优美动听。通感或移觉,笛声是听觉反应,通过“霜天”之触觉、“沙漠”“梅花”“明月”“白雪”等视觉画面,表达笛声所传达的奇幻意境和艺术效果,突出笛声的美妙。拟人,梅花“惊”,写出满树梅花竟然在笛声中化作黄昏雪花。夸张,一声吹落江楼月,悠扬的笛声竟使月落高楼,可见笛声的魅力。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