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朱强(化名)在中国时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业很顺利,老师和同学都称他为“神童”。2001年,朱强提前完成了大学本科,到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因为与导师的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业。本应4年可取得的学位,直到2006年还没有拿到。2006年,朱强与导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被学校除名。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走头无路的朱强开始流浪街头,加入了洛杉矶的流浪大军。
朱强的故事反映出了留学生父母所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留学生出国之后能否顺利地完成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切换以及心态的转变,此前只需要应对书本的留学生在需要独立承担各种各样压力时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为此,本报邀请了启德教育美国部副总监涂攀和艾迪留学美国留学顾问章达莹,深入分析一下朱强事件。
跟导师不和而辍学并不常见
记者:出现这类问题的留学生的比例有多少?
涂攀:目前还没有相关数据统计,但根据我们的了解,与导师沟通不畅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的学生只占少数。
章达莹:从比例上看,大概百分之一不到。留学生群体大部分还是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主。本科生的课程相对比较基础,也较容易适应,而且本科生的年纪也相对较小,接受和适应能力也较强。读硕士一般1-2年就可以毕业了,也很少出现因为和导师关系恶化导致毕业时间的推迟、甚至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情况。
记者:导致留学生中途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涂攀: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第一,留学生很难尽快适应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第二,许多留学生在国内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到美国后生活不能自理;第三,如果学生在国内都不爱学习或者学习不主动,很难想象学生到美国后会主动学习,比如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或者色情电影,到国外后很难监控,导致荒废学业;第四,有一些小留学生在国外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学业受到不良影响。
章达莹:辍学的留学生中比较多的是大学本科的学生,常见的辍学原因就是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离开了父母的管制而自控能力比较差,也有一些家庭十分富有的留学生,大家互相攀比,追求一些学业以外的东西,偏离学业导致辍学。
留学前要有全方位准备
记者:该如何防范这类问题,以确保学业完成和学生的个人安全?
涂攀:建议小留学生们在出国留学前应该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心理检测,如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等;二是了解国外风俗人情、生活环境、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宗教、信仰等;三是尽快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水平;四是出国前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能力;五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独立生活的能力;六是把出国后的困难、在新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七是学会接受、容忍、包容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观念。
章达莹:在出国前,留学生需要对自己将要去学习的课程、学校、未来的居住环境做一个详细的了解,要有一个缓冲和心理准备。也要对国外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文化差异以及将要面对的独立生活进行预热。
此外,留学生还要学会合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国内养尊处优,自我优越感、自信心都很强。出国之后,一遇到挫折和矛盾就会让其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在这样的时候必须要自我调节,面对眼前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心理上和观念上的改变最好由学生和家长共同面对和度过。
主动与导师沟通或有更多机会
记者:留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有多重要?有何沟通技巧?
涂攀:一般说来,美国的研究生也称导师为“老板(boss)”,这与中国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在美国更是如此。
美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平等相处,相互直呼名字,没有什么等级观念,“潜规则”几乎不会发生。只要研究生努力工作、不断进步,导师也不会随便“开掉”研究生。
章达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和导师沟通可以说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和导师沟通可以直接影响你的作业成绩,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导师对于论文及其他学习任务的思路和要求。在校园生活中,和导师及时的沟通可以让你更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甚至在毕业后,和导师的良好关系,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工作机会。
在国外,导师一般只在上课的时候出现,根本不会主动去找学生。要想和导师保持一个互动的关系,首先要主动地去和自己的导师约定面谈时间,因为很多老师都是下课之后就离开学校的。在面谈的时候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该科目、或者对于当前学习任务的看法和疑惑。大部分国外的导师都很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敢于提出,大部分老师都还是会很乐意去帮助和指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