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说白了就是免费拼车。在德国,拼车现象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引发欧洲社会的反思。当时的民众自发组织各种运动,减少汽车污染排放,“出行共同体”日益风行。到了七十年代末,德国许多城市都成立了顺风车中心。互联网的发展开启了拼车的数字化时代。德国的拼车门户网站近年来成长迅速,拼车族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快捷,政府对于拼车的监管也越来越便利。
除了免费拼车,德国还有其他两种饱受青睐的 “出行共同体”:有偿拼车和汽车共享。
有偿拼车在德国最为普遍。开车出行的人,为了节省油费,可在出行前,到当地的顺风车中心或是拼车网站登记出行信息,寻找想搭车的同路人。确认成行之后,搭车人通常需要向顺风车中心或是拼车网站支付一定的中介费,并与车主分担汽油费。在顺风车中心出现之前,出行者主要是在大学食堂或是超市的布告栏里留言。网络时代,出行者只要在拼车网站的搜索引擎中键入出行时间和起始地点,即可找到各种拼车的可能性。
汽车共享(Carsharing)分为商业性质、公益组织和私人性质三种。商业性质等同于租车;公益组织多采用会员制,注册会员可共同使用该组织的车辆,费用比租车要便宜;私人性质的汽车共享“圈子”较小,往往是邻居或熟人共有一辆汽车,既可增加汽车的使用效率,又可分担养车的费用。
德国的城市布局以非中心化为特点,城市化程度高,城市众多,但规模不大,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四个,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不突出。对于拼车行为,德国国内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或激励机制。出行共同体在德国的发展与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健全的保险法和民法。
德国的社会治安情况良好,很少听说由于拼车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为了避免发生交通意外时潜在的赔偿诉求,一些司机会要求搭车者在出发前签署免责声明。拼车者可以从德国汽车俱乐部的网站上下载声明模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这样做。根据20年前修订的德国保险条例,搭车人上车后自动纳入司机的事故责任保险范畴。肇事赔偿涵盖事发时车辆内的所有乘客和财物。不同保险公司的承保上限不同,最高为750万欧元。此外,搭车人如果受伤,也可以向自己投保的保险公司要求理赔。雇员上下班搭便车,除了交通事故责任保险之外,同时享受社会保险和行业公会保险。
相对于德国高铁的快捷,拼车在舒适度和安全性上都略逊一筹,但是费用低廉。除了货运汽车,德国的高速公路对于其他车辆实行全境免费。拼车的规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体的搭车费用由拼车人自行协商。拼车中心提供的价格建议是:实际油费加价10%,然后按照具体的乘车人数平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