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都以为在国外的学习生活非常轻松,最多需要在课堂上发表不着边际的论点,费点脑细胞。但这其实只是混日子的做法,要成为国外顶尖大学内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需要花费的力气远远比在国内求学时要多。从到悉尼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要成为精英,虽然现在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不过我正在每天向前迈进一步,更接近这个梦想。
清晨不防瑜伽一下
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不同,即便当天早上没有课程安排,我也几乎不睡懒觉,每天早上7点就起床,然后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再做做瑜伽等较为轻柔的运动,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8点半左右,我会骑单车出门,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课程相关的资料,并在浏览大量书籍中度过整个上午。
图书馆——使劲泡
在我看来,与国内大学通常藏书不多的图书馆相比,国外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真的需要每个留学生多加利用,在那里不仅能够找到各种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还能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速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和词汇水平。很多留学生到国外读书后,常常不懂得利用这种丰富的资源,在我看来,这实在太可惜。以我的专业为例,其实与本科的学习相比,这算是一次很大的跨越和转变,从前的知识积淀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而研究生课程选用的都是美国的教材,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培养自身站在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的眼光,与同班同学相比,我在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光靠请教老师、同学,完全不能够补充这些知识架构上的缺憾。于是,图书馆资源就成为我进行自学的最佳选择,在这里可以查找到所有教材上提到的专业名词解释和相关理论介绍,而且自学的过程更能够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认识。正是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自学,我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基础的经济学知识,追赶上同班同学的学习进度。
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沙龙和讲座
除了泡图书馆以外,我还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沙龙和讲座。国外课堂学习非常注重学生发表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学之间互动频繁。
为了尽快适应这种氛围,可以选择多参加学术沙龙,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在学术沙龙上,常常能够听到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其实这种头脑风暴也是对自我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此外,国外校园中的学术讲座也非常多,不少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牛人都会时不时地受邀到大学校园中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够有幸倾听这些教授的研究心得,甚至在讲座后有幸单独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难得的提高专业认识的好机会。因此,在其他留学生结伴出行或在寝室沉迷于游戏、电视剧时,我就抓紧一切机会,积极参与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也的确从中获益不少。经过这些努力,半年后我从几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已经一跃成为专业排名前三的优等生。
其实,经济学是很难学的一门课,如果不花很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是很难毕业的。我常看到,同专业的其他中国留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打工赚钱,为此花费过多时间而导致挂科,实在有点得不偿失。因为在悉尼大学,如果一门课没有过就需要重修,大约要花费五万元人民币,不单这样,重修一门还要耽误半年的时间,完全是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