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讯 据上海侨报报道,3月2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共同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开工。到2013年,这里将建起一大片先进的教学楼、宿舍楼迎接第一批学生。而那时,距离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创立,整整隔了十年。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第三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血”高校。而在距离上海不远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它的一位中外合作办学的“哥哥”——西交利物浦大学,即将迎来自己的五岁生日,并即将送走自己的第二批本科毕业生。
当媒体因中国教育的沉疴已久、积重难返而期待“混血”高校会有所突破时,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却冷静地以否定句开始了这次采访:“我不同意‘混血’高校的提法。如果只是部分的A加部分的B,这种没有化学反应的‘混血’不会产生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崭新的大学。”
记者意识到,这不是一次什么关于某某模式的简单宣传,这是回顾一座大学的诞生,在这个过程里,教学楼的矗立仅仅是第一步。
没有围墙的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崭新的,连同整个苏州独墅湖高教园区都崭新得如新生们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
这里有校门,但远不如各地高校耗资千万元修建的校门那样豪华,那样拒人千里,记者只看到里面不远处耸立的群贤像仿佛在向自己招手。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更没有门卫室,进出显得特别自由,更强化了这里“没有约束”的感觉。
的确,学生们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那些曾捆在他们身上、强迫他们成熟、却反而使他们更幼稚的条条框框。用大二女生、浙江女孩茅叶蕙的话来说就是“啥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了”。在经过一年的大学科学习后,茅叶蕙坚定地放弃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专业,选择了攻读建筑设计。这得益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独特的大学科制。在校长席酉民看来,了解自己所爱的,是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机会则是学校的职责。
作为一所优秀国际大学,来到这里的学生,高考分数都超过了当地的一本线,但他们中仍然有人在拿到这里的录取通知书时,失落了清华、北大梦。大四女生孙云佳就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后来她发现,命运把惊喜埋在西交利物浦,好像一直在等自己的到来。如今的她,当年高考的失意早已烟消云散,“真的,我现在特别感谢我妈当时同意我来这里读书,毕竟这里一年学费要五万元。但是我在这里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明年夏天才毕业的孙云佳,现在已手握毕马威、普华永道、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硕士等多个offer。她告诉记者:“我在考虑帝国理工的硕士和毕马威三年的工作经验,哪个含金量更高。”但记者还知道,如果她去帝国理工,那么普华永道将为她保留职位一年,这是这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最高礼遇。
2010年8月,西交利物浦送走了136名首届毕业生,97%的学生奔赴海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不乏手握牛津、剑桥等多个名校offer的佼佼者。
席酉民不想让学生成为“套中人”,“把他们当成年轻的成年人,让他们去看真实的社会,并学习如何应对真实的社会。”而这一切的起点,他认为是自我管理能力的建立:“如果每个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不知道全中国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百战归来再读书
西交利物浦的学生中盛产创业者。
“这是今年第一场推介会,连场地和聘请临时工作者的费用大概4000元左右吧。效果还可以,一天就签了100多份意向合同。”记者见到西交利物浦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大四男生姜尧时,他刚结束在西交利物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推介活动。姜尧给自己的公司起名灏鹤斋,公司的另外4个股东都是西交利物浦的校友,“他们都已经在英国读书了,所以国内这边现在我负责。”这个专门向西交利物浦的学生提供英国学生公寓的中介服务公司去年才成立,当年就成交了200多单。姜尧告诉记者,西交利物浦学生已成为英国大学非常稳定的一个留学生群体,因此英国几个著名的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公司都和他们签订了委托合同。明年他将赴英国留学,“我会聘请经理人管理国内事务,月薪5000元吧。”
另一个学生创业者是吴飞。这个大四男生已经拿到了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欧洲顶级商学院兰卡斯克商学院等名校在内的8个offer,令人羡慕不已。与此同时,他大二开始创建的网络服务公司也已经进入正轨。但是吴飞的选择也是在四年本科之后,选择去英伦继续深造。颇有点“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意味。
创业对他来说,有成功也有困惑。吴飞最初创业的资金是向做医生的父母打了借条借来的,“5%的年息,但是很庆幸,我9个月就还清了。”吴飞的第一单生意是为隔壁的公司安装投影仪等全套设备并维护。现在已经有13个全职职员,年利润上百万元人民币。以公司为平台,吴飞以一个企业领导者的身份一只脚先踏进了社会,但是对很多东西,他并不适应。“我本能地回避政治,为了能睡个安稳觉,不愿意与官员打交道。”他还记得,大二下学期,学校曾邀请一位青年企业家来校演讲,吴飞的提问是“作为学生创业者,如何与官员打交道?”让吴飞惊讶而又失望的是,这位企业家的回答却是“投其所好”。
那一年,为了恶补经济管理知识,吴飞“在学校阅览室看了不少相关的书”。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自己期望中的管理秘诀,“那些书大多数是驭人术,而我要的是科学管理体系。”吴飞选择了留学,“公司已经走上正轨,交给经理人打理是没问题的。而我个人,我觉得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
与去年离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相比,西交利物浦品牌与市场办公室主任王珊告诉记者:“吴飞这届学生的意义更大,成就也更大。”学长的发展道路对其他学生的示范、推动作用超乎想象。这是学生青春期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示范,也是一所大学、一个院系历史传统的形成根基。所谓大学的风格,正是源于此。
“去行政化”是个伪命题
在西交利物浦的四年里,吴飞不断寻找自己,也不断遇到新的困惑。在采访中,记者既能感受到他对未来人生的从容——这是最大的自信,也能感觉到他不断在寻找某种可以作为人生、事业导师的力量。
青春的潜意识里,渴望一种引导。大学二年级时,吴飞入党了。这里党委的角色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大学。董事会选择任命高管团队,其他人员的任免由管理团队进行,向校董会负责的校长管理学校日常运行。
席酉民告诉记者:“其实不存在‘去行政化’的问题,这个说法是矫枉过正。更准确地说是界定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使其各就其位共谋发展。”在这里没有传统大学中,数十个教授抢着当科长、处长的现象。“这里的教授薪酬参照国际标准,所有的教师招聘和教学事务由学校相关的学术委员会、主管校长和校长决定。”席酉民说,“我们这里不太用行政这个词,而喜欢“支撑与服务”,由校领导和学术、信息、学生、行政四个服务中心无缝连接构成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与服务平台,保证师生学术活动在一种自由、合作、有好的氛围下有效开展,如果说行政,行政是支撑、服务,而不是不是做人家的领导或管理人家。”
这里的教授薪酬极具国际竞争力,但是行政、招待开支简了又简。“我们这里开学术会议、一般的接待,午餐就是可乐、三明治,大家聊得也很愉快。”席酉民从不介意做第一个说不的人。“频繁的会务招待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负担,很多校长都怨声载道,但是迫于大环境不得不从众。对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当全社会都已有所共识的时候,你站出来第一个改变,会成功的。坚持自己,别害怕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