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4高考作文权威押题预测

  十年磨剑放毫光,笔尖生辉多气力,自信满满心莫慌,满腔热血上战场,才思隽永心中藏,知识重点全不忘,乘风破浪会有时,金榜落款定灿烂。全国高考日,愿考生们高考顺利,学业有成!马上就要高考了,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精心提供2014年河南高考作文预测,希望对大家的高考有所帮助。

  点击查看2014河南高考作文更多权威预测

  预测一

  【作文素材】

  有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你所修建的码头的质量越高,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而你修建的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

  请以“修建自己的码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当今社会,泛动着一股浮躁之风,多的是急功近利之心,少的是潜心砺兵之功;多的是飘忽浮泛之浅尝,少的是心无旁骛之专攻。为此,“修建自己的码头”这一文题可谓切中时弊,给那些一入门就想成“大腕”、一创业就想成“大款”、一起步就想成“大牌”的芸芸众生打了一针清醒剂。孔子曾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赏识,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广阔市场,必须依靠自己的竞争力;一个国家要想赢得国际地位,必须依靠自己的综合国力。要写好本文,必须去充分铺展或演绎“修建”的漫漫征程,因为在这一征程中,汗水洒得越多,功夫下得越深,底子打得越牢,其实力就积蓄得越雄厚,其机遇就越多,舞台就越广,作为就越大。

  【参考范文】

  修建自己的码头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文化一直以其开阔的胸襟、厚重的底蕴屹立于世界东方。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一颗颗明珠璀璨夺目。

  远方黄土地上车轮滚滚——这是孟子在周游六国。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尊尧舜,崇孔子,守先王之道,不阿世取容,游则傲视王侯,著则汪洋恣肆。在他的滔滔雄辩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巍巍乎如高山、浩浩乎若江河的气度。孟子在三十余年的奔波游说中修身养气,使他的著作“沛然而不可御”,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而他自己也因其塞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倍受后人推崇。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江边的天柱山上传来琅琅书声——这是李白在偃仰吟诵。潇洒的诗人路经天柱山,被其美景深深折服,他当下决定,哪也不去,就在这里潜心静读。此时的李白刚被逐出京城,他在这天柱山的天光云影中,调整心态,在泛着墨香的书卷中,让自己的才情进一步升华。此时的山外,唐王朝正在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间作艰难的选择,而我们的青莲居士却在这寂寞的天柱山中,用书卷撑起了另一片天地。后人在惊叹李白的飘逸豪放之时,可曾想到他也曾“铁杵磨成针”地静静苦读呢?

  漫漫黄沙,西行路上,一位僧侣在跋涉——这是玄奘跋涉在取经路上。他以舍身求法的执着,走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来到犍陀罗。在那里,他遇上了印度最后一位伟大的君主戒日王。玄奘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聪慧绝伦的悟性,大量汲取犍陀罗佛教文化的精髓,历经十七寒暑,带回数千佛经。玄奘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的佛教。不久,日本数以百计的遣唐使也来到中国“取经”。

  孟子的滚滚车轮,李白的琅琅书声,玄奘的踽踽脚步,实际上都是在修建自己的码头。码头既成,他们或被尊为亚圣,或被誉为诗仙,或被奉为高僧,引来四方顶礼,万古膜拜。与其同时,他们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站在自己的码头边,笑看人来人往,船进船出——从木制小船到欧洲帆船再到现代邮轮……

  “呜——”一声汽笛,在这里,中华文明又将谱写出新的篇章。

  【佳作评析】

  本文的智慧体现于收放和升华。文章起笔就以一个总括句拉开了一幅中华文化的恢弘画卷,接着信手撷取了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并以其立身行事——养气济世、静读提升、取经弘佛——“修建”起他们人生的码头,收笔再以两组凝练的整句绾系全文。纲举目张,收放自如,“放”铺展出“码头”的厚度,“收”升腾起“码头”的高度。如果说“收放”足显作者功底的话,那么“升华”更显出作者的灵气。将三界泰斗的人生码头升华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码头,不仅昭示出纵贯全文的一条思想内脉,而且将全文的主旨升华至一个峭拔的高度。“船进船出”,回眸历史,“一声汽笛”,放眼未来,妙喻绎旨,化虚为实,言尽意荡,余韵袅袅。

  预测二

  【作文材料】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路旁水泥台阶上,一个头发蓬乱、衣服肮脏的流浪汉,就着一小瓶散装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位行人路过他身边,感到心里很难受,就掏出十元钱给他。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写作要求:请你从这则材料生发联想,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把材料作开头,续写一个故事。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多角度的作文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文中心。

  1、从流浪汉的角度:流浪汉虽然令人同情,但材料中的流浪汉似乎并不如此。注意“津津有味”一词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句。看得出,流浪汉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沮丧。这个角度令我们联想到了许多版本的“寻找快乐”的故事(快乐在我心中)。

  2、从行人的角度:行人出于同情,施舍了十元钱。行人的同情心值得肯定,但行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流浪汉的内心快乐。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施舍行为给这个流浪汉带来了什么。这个角度阐述的道理是:施舍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3、从材料结尾的角度:材料结尾行人的施舍引起了流浪汉的反应(或称之为思考)。这个结尾为“续写一个故事”作了必要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我们该思考:流浪汉会有什么反应?愤怒行人的行为?反省自己的不思进取,满足于自己暂时的有酒喝有饭吃?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 按此思路进行续写,只要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4、最好的立意,就是全面把握材料的角度,把握流浪汉“惊醒”与“怔怔的”立意:人间还有爱/世界有爱/寻找自我

  【参考范文1】

  十元钱的重量

  这条路很长,有时候走着走着,不经意发现自己迷了路。不知世间的人是否与我一样有这种恍惚的感觉?那么,让我们于此停下脚步认真、仔细地思索我们错在哪里吧!

  寒风是这个世界上冷漠且残酷的玩者,它卷走了一切暖意,留下凛冽与萧瑟。人们了解了它的本性,于是身上添厚的衣物是与它抗衡的必备武器。尽管如此,街上却依然满是冷漠与凄冷,似乎总缺乏了什么,究竟是什么?

  我踱步在步行街的一侧,琳琅满目的橱窗前,街上人们各自忙的身影如实地映射在透明的玻璃上,匆匆却不快乐。我思索着,猛然低头望见在路旁水泥台阶上,一个头发蓬乱、衣服肮脏的流浪汉,就着一小瓶散装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顺其自然地掏出十元钱给他,可他却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只是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忘记了手中的饭与酒。

  怎么了?我心里暗自揣摩他此刻的心境,是太少了吗?可当我看到那双热泪从他狰狞的脸上滑落时,我的思绪乱了,俯身询问,为什么他与其它流浪汉不一样,不但没有道谢、索要更多,而是低头垂泣呢?

  “要是你能来得再早三天,我的儿子就不会死了……”说着,他闭眼灌完手里的白酒,可他的脸上尽是悲痛。

  再早三天,这意味着……像我这样顺其自然地拿出仅十元钱的人,消失了三天?

  寒风掠过我的身体,不知是因为蹲了会儿后直起来的微颤,还是分外的冷,抑或是心冷的反射,当时我说不清了。我的举动像一把枪,射中了他的心,勾起了他心痛的回忆,曾经的家道中落,丧妻丧子的悲恸,还有世间的冷漠像在寒风中再浇给他一盆冷水,让他冻彻。

  而我,也狠狠地中了一枪,不过,我还未死,还能够承受这十元钱在我心中的重量。我的归路上,充满了行人的欢声笑语,我看到他们脸上的轻浮的笑容,怀疑我是否还能像他们一样地笑了。

  我多想对迎面而来的行人说:请你们低头瞅瞅在台阶上苦闷的流浪汉吧!你们要做的或许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施舍!可是,我不能这样,因为这不是时候,任何时候都比不上让他们自己去承受几元钱在心中的千金般的重量。

  寒风的玩笑该在什么时候结束?我们是否该思考着如何行走在这条路上?

  【佳作评析】

  “寒风”意象鲜明,运用得体。扩展成自己所见的故事,娓娓道来,全篇运用对比、反衬,形象生动;设问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是本次考试作文记叙文中的上乘之作。评分52分。

  预测三

  【作文材料】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写于“五四”时期的诗句,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个性等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⑴“立着”的角度:论述“立着”的内涵、意义,阐述我们为什么要“立着”,怎样才能“立着”,或叙述关于“立着”的故事、经历、见闻。立意参考:男儿当自强/自立、非“立”无以成才、个性“立”中求、成功/幸福/快乐需要“立”……

  ⑵“靠着”的角度: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无可厚非,适度的“靠”是智者的行为,肯定“靠”的必要,强调“靠”在人生、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范文】

  立着,却不靠着

  有这样一群人,在美国,被戏称为“归巢小鸟”,在中国,名为“啃老族”。有这样一群人,在学校,品学兼优,颇得老师青睐;在家里,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面对现在社会上种种成年子女不能独立自主,还要依靠父母的现象,我想说,作为孩子,我们应该立着,却不靠着。

  立着却不靠着,绝不是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是像顶峰上的松柏,借你的高峰来张显自己;也绝不是像飞扬的风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立着却不靠着,是以同样的身份与你站在一起,根交织在地下,叶,缠绕于云里,相望相立,却从不倚靠。

  立着却靠着的人,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对父母的过份倚靠,只会束缚自己发展的脚步,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甚至被当作社会垃圾而淘汰。站在别人屋顶看星星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星空的浩瀚与辽阔,当别人的屋顶不再让你倚靠,当父母的肩膀老弱到再也承受不住壮年的你的倚靠时,你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流和荒原?

  在如今弘扬独立精神的年代,我们应该走出父母的怀抱,走出前人的树荫,走出我人生,秀出我风采,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IT行业的领袖人物李泽楷,拒绝了父亲李嘉诚的种种资助,坚持白手起家,创立自己的事业,是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小巴菲特,拒绝了父亲“股神”巴菲特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立,意味着顶天立地,像大树一样的笔直,像苍鹰一样直冲云霄。靠着的人,就像藤蔓一样永远也领悟不到参天大树的风采。

  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羊跪乳,鸦反哺,学会对鬓角渐染微霜的父母付出关心,分担辛苦;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收拾刻意;学写作教自己料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学会……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可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收获,增添对生活的领悟。帮助你成为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

  立着,却不靠着!

  【佳作评析】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化用舒婷的《致橡树》,形象解说命题“立着却不靠着”。第三段反面论证“立着却靠着”的后果。第四段联系现实,举例论证只有“立着并靠着”才能成就人生事业。第四段深入一层,论述怎样才能做到“立着却不靠着”。文章最后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预测四

  【作文材料】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参考范文】

  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

  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得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

  毋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

  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怎能激发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天才的构想呢?如果没有乔丹们的巨大成就,怎能激发科比们的万丈豪情,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比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又怎能有马云们独辟蹊径的传奇创业经历?

  唐诗过后是宋词。前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会激励后人去拼搏,去超越。想当初,面对唐代诗人们将律诗、绝句这些诗歌体裁演绎得五彩斑斓的时候,宋朝的诗人们肯定也担忧过,哀叹过:唐人已经把这些体裁的精妙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将生活的喜怒哀乐描绘得体贴入微,哪里还有我们宋朝诗人的地盘?然而,宋诗并没有因此而凋零,它开辟出了“理趣”这一诗歌新天地;不仅如此,宋代诗人还努力拓宽了诗歌这一体裁,将曲子词这一诗歌新样式谱写得荡气回肠。当我们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谁能不感叹宋朝诗人们才气之横溢?谁的眼中还会只有唐诗没有宋词?正是由于宋代诗人们没有在唐诗这个巨人面前自卑自弃,没有把这份丰厚的遗产当成甩不掉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诗学底蕴的养料,研究它,借鉴他,超越它,终于在诗歌的花园中培育出宋词这朵奇葩。如果我们再沿着诗歌发展的道路往后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诗人做着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他们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了通俗晓畅、感情张扬的散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前人创造的业绩,先辈开辟的疆野,给后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虽然这种支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心想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们来说,这份压力不正是前进的动力吗?

  但愿我们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前人的优异表现,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

  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

  预测五

  【作文素材】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个作文题目是个比喻性的文题。“围城”在这里不是实指,而是一个比喻,它所指代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是阻碍人前行的事物,如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人生的束缚,也可以是舒适的生活、优越的环境,甚至父母的关爱、亲友的帮助等等。要想成功“突围”,需要胆识、智慧、行动、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围”后,应达到心灵、自然、社会的和谐、美好如果“突围”未遂也不必沮丧,至少我们追求过,也享受了过程。建议学生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视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类拔萃。

  【参考范文】

  突围

  这年头,在很多人眼里,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子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知识分子露脸太多,走明星路线,是他们“中枪”的“物质基础”;知识分子内心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是其“内在原因”因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再度“突围”,重新回到学术的“围城”中去。

  中国自古便是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前贤有孔孟老庄,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许多文人学者沉醉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清高自守正是这份清高自守,使他们可立于尘世而不被遮蔽耳目,从而保持自我,坚守操行,从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大开,知识分子呼吸到围墙外的新鲜空气,历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人性论”争鸣等,终于一次次地打通了那堵围墙,突围成功毫无疑问,这样的突围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奋人心的,因为他们走出了象牙之塔,冲破了种种旧思想的桎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为中国学术开拓了新天地。在这场突围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彪炳史册。

  然而,时至今日,知识分子却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职业明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于丹、钱文忠频频露脸,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凭来自“克莱登大学”,故宫锦旗“‘撼’卫”不住学术的脸面……丢掉了知识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鉴于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抛却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学术围城,找回心中那方净土。

  是的,我同意大学就应当是永远的“象牙塔”,无形的围墙将它与世俗隔离,使它不被名利之风吹及如此,便会少些无聊的争斗、论文抄袭、文凭造假之类的下作。

  是的,我同意学术界应当是一方净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专业追求,是为学术而做学术,是陈省身的“数学好玩”,是远离名缰利锁。

  是的,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有一份清高。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颗沉静的、对科学几乎虔诚的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我热切期盼着知识分子的再度“突围”,重回“象牙塔”,再开学术之花——远离名缰利锁的学术之花。

  【佳作评析】

  内容:作者放眼学术界,写知识分子,观照历史,关注现实,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识本文内容丰富,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人性论”争鸣,再到“百家讲坛”,到论文抄袭、假文凭等事件,古今比照,展现了作者视野之广,积淀之厚。

  表达:本文以说理见长,叙例文字相当简练,分析文字相当深刻,对学术界种种败相的烛照,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剖析,鞭辟入里,入骨三分。

  发展等级:本文的行文概括性强,文字老到“这年头”“时至今日”“鉴于此”等议论性文字,特别是铺陈而来的三个“是的”领起的段落,文采斐然,思想深刻。

  高考网提醒考生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2014高考零分作文

 

  高考作文频道精心推荐:

  高考满分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提分技巧汇总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


高考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押题 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英语作文
高考记叙文 高考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 高考作文专题
分享

热门关注

2021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已发布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2021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汇总】

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2021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

甘肃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2021

甘肃高考作文题目

2021青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青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0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悲悯情怀

高考作文范文

2021年河南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2021

2020北京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晚晴小筑

北京高考押题作文

2020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书声是最美的天籁

高考作文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感恩的心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