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

2014-07-31 14:26:55 范文打油诗

  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范文栏目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打油诗》资料,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https://m.liuxue86.com

  打油诗

  割肉诗

  汉武帝时,每年都要给大臣们分肉。一年夏天,又值分肉,可分肉官迟迟不来。东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武帝得知此事,便责备他。东方朔于是作一打油诗请罪,诗如下: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

  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

  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殿军,情义难忘,

  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这首滑稽风趣的打油诗不但使东方朔免去罪责,而且又获了一些赏肉。

  张打油作《雪诗》

  相传张打油是唐朝南阳地方的一个读书人,他喜爱民间俚语,与民间歌手交往很多,也喜欢用民间俚语写诗。一日天色骤变,大雪纷飞。他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不由得诗兴大发,吟了一首《雪诗》: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一年冬天,他外出办事,行至途中天降大雪。他躲到一家大院内避雪,不觉间走进了主人的书房。他一时兴起,在其粉墙上又题了一首《雪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张打油作《围城诗》

  唐朝某年,南阳城被叛军围困,求朝廷派兵救援。张打油为此写了一首《围城诗》:

  天兵百万下南阳,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呜呼”打油诗

  古时候有个书生,写文章时总是无病呻吟,乱用“呜呼”。于是他的朋友就在他的一篇文章上写了一首“呜呼”打油诗:

  起呜呼,终呜呼,

  中间独自尽呜呼;

  长呜呼,短呜呼,

  说来说去总呜呼;

  呜呼复呜呼,

  呜呼连呜呼,

  恐君不久亦呜呼!

  寒山的《瞒人汉》诗

  唐代诗僧寒山曾写过一首《瞒人汉》的打油诗,风趣逗人,流传至今。诗云:

  我看瞒人汉,

  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

  篮里何曾有?

  诗中的“瞒人汉”指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能耐,却硬要冒充了不起,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种人靠篮中水做饭、解渴,也能得意于一时,但不会永远得逞,最后必将现出老底,恐怕连打也打不肿、充也充不胖了。

  兴儿的“喝水”诗

  唐朝有一个叫崔护的人,参加官吏选拔时,曾途经一农家小院,当时桃花盛开,非常美好。也正在此时,一名汲水的女子来到了院门前。崔护慕恋不舍,便故意向其讨水喝,接着又叫仆人兴儿三次喝水,以拖延时间,希望能多看美人几眼。

  一年以后,崔护依然对美人念念不忘,又携仆人兴儿到此,不料美人已染病身亡。崔护痛惜不已,于是便作诗悼念。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仆人兴儿也颇有感慨,接口吟道:

  去年今日此门里,

  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

  兴儿还喝三碗水。

  司马光的《登山》趣诗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据说,司马光在幼年时,有一次,随两名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不起年幼的司马光,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脱口而出,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

  五湖四海归一望。

  前两句犹如小孩子的口语说话,显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形象逼真,趣味横生;后面两句先写登山情景,后写登山感受,从而突出主题。整首诗语言运用,亦庄亦谐,雅俗相济,韵味悠长。二学士听罢不由得大惊,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半山绝句当早餐

  宋代诗人杨万里,每日坚持晨读,十分刻苦,不许人去打扰,每每忘记了早餐。他写诗记叙了这种“趣”事: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陆游的《睡丞》诗

  我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根据张东海的《睡丞记》作了一首打油诗。《睡丞记》云:一日,华亭县丞去拜见一个老乡绅,见其没有出来,就于座位上睡着了。一会儿,主人到了,见客人睡着,不忍心惊动他,遂与客对座而睡。不久,客人醒来,见主人睡得正熟,便接着睡。一会儿,主人醒了,见客人还没醒,就又继续睡。到客人再醒来时,天色已晚,见主人竟然还没有醒。于是就悄悄地走了。待主人醒来时,见客人已经不在了,就走进内室接着睡了。

  陆游有感于此,遂作打油诗云:

  相对蒲团睡味长,

  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

  一半西窗无夕阳。

  苏东坡的“静坐”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才华横溢,耿介正直,但仕途坎坷,累遭贬斥。晚年惨淡,生活无聊,曾作“静坐”诗一首:

  无事只静坐,

  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岁,

  犹如百四十。

  兄弟发奋终成器

  宋代曾巩、曾晔兄弟,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落第回乡。当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编了四句打油诗嘲笑他们。诗云:

  一年一度举场开,

  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

  一双飞去一双来。

  这诗的意思是曾家兄弟,岁岁参加科考,年年扫兴而归,活像房檐下两只燕子,一双飞去又一双飞回,没有一个考上,结果只是空忙一场。

  曾巩兄弟起初面对讥讽,羞惭抑郁,可是母亲始终在劝慰、鼓励他们,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从此,他们把别人的奚落置之脑后,锐意进取,潜心攻读。历经十五个寒暑的苦学之后,曾巩与三个弟弟、两个姐夫一道赴京应考,终于如愿以偿,一门六人全都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后来,曾巩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学生“打油”讽奸相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利用职权,从外省运私盐到临安都城贩卖牟利。为了防止官府搜查,成百艘船上都插上了旗子,上书“相府用盐”。见此,清查私盐的官员都不敢过问。当时有位太学生便作打油诗一首,予以嘲讽。诗云:

  昨夜江头涌碧波,

  满船都载相公鹾。

  虽然要作调羹用,

  未必调羹用许多。

  题灯诗

  据说,宋朝福州太守蔡君漠,为了讲究排场,竟在元宵节强迫百姓每户张灯七盏。曾有人在灯上题诗讽刺太守道:

  富家一盏灯,

  大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

  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

  犹恨笙歌缺妙曲。

  触目皆为诗

  宋朝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未等太守问话,此无赖子斜眼看到不远处有一大脚使女立堂上听审,又诗才奔涌,朗声诵道:

  丫环站大堂,金莲三寸长;

  为何这样小--横量。

  太守哭笑不得,命此人再作一首,如果能使太守满意,他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

  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

  甥舅齐下泪--三行。

  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一诗言中

  张士诚据吴时,任其弟张士信为相。这位丞相排斥异己,专与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这三个人议事,而这三个人都迂阔无能,难成大计。有人作十七步诗对其进行嘲讽: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音谐“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干瘪。

  后来,大将军徐达破苏州,这三个人都被俘获,继而被处死。有人将他们的肠子从腹中挖出悬挂于高竿,时间一久,就应了上述十七步诗所言:干瘪。

  韩南老戏嘲求者打油诗

  福建韩南老进士及第,蜚声乡里,许多人都认为他非常了不起,想与他拉上关系,甚至有一富者竟托媒人前来求亲,想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他。韩南老觉得可笑,遂吟一首打油诗作答,诗云:

  读尽文书一百担,

  老来方着一青衫。

  媒人却问我年纪,

  四十年前三十三。

  两个芝麻官的打油诗

  元人韦居安《梅硐诗话》载:有人到河北省三鸦镇做官,因“宦况萧条,仅有蒲藕可买”,于是作打油诗曰:

  二年憔悴在三鸦,

  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三餐都是藕,

  看看口里长莲花。

  又载:有个“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亦作打油诗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

  俸薪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

  肚皮今作小池塘。

  冯彻的剥皮打油诗

  冯彻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御史,为人耿介正直。据说有一次因向宪宗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发配到辽东充军。他满肚子委屈,又无处申诉,倒埋怨起自己来了。想起了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他想着想着,笑了起来。一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打油诗: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百姓嘲昏官趣诗

  据明代无名氏撰《时尚笑谈》载:有个昏庸的县官,嗜好喝酒,贪恋钱财,政务荒疏,常常胡乱断案。于是百姓作了一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云: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

  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

  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

  但知钱与酒,不管正与公。

  “四菜一汤”打油诗

  传说朱元璋晚年,官场严重腐败,人多面广,如何治理腐败,令朱元璋颇感为难。无奈之下,他听取马皇后的意见,利用她的生日,治一儆百。

  转眼,马皇后的生日到了。朝中百官、亲戚故旧,纷至沓来,携礼庆贺。而在生日贺宴上,朱元璋只以“四菜一汤”款待。接着,他又将送重礼的本家侄子朱涛推出斩首。众大臣目睹此一举措,无不大惊失色。从此,腐败之风日衰,节俭之风日盛。

  于是朱元璋的故乡,凤阳人民就编出了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打油诗,以褒其举。诗云: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

  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

  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无名僧人的“咏伞”诗

  明代有个僧人,无故受人告发。僧人鸣冤叫屈,说自己平日不问他事,只喜作诗。县官遂指室内一伞,令其赋诗。僧人信口吟道:

  万骨攒来一柄收,

  行藏长得近诸侯。

  轻轻撑向马前去,

  真个有天无日头!

  此诗首句写伞的闲置状态;次句写伞用与不用都伴随着主人;第三句写伞的功能,为诸侯撑向马前;末句乃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撑伞的结果,遮天蔽日,暗指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表达了有冤无处申的感慨。

  吕震的“驼峰”打油诗

  吕震是明代的一个尚书,一日与解缙闲谈饮食中的美味佳肴。吕震说:“据说驼峰味道很美,可惜没有亲口尝过。”解缙谎称:“我曾吃过,的确很美。”吕震知道解缙是在吹嘘,但并未说什么。几天以后,吕震得到一个死象的蹄子,于是对解缙说:“昨天有人送我一个驼峰,我们共享吧。”解缙喜不自禁,用餐时大口大口地吃。事后,吕震笑着实言相告,并赋打油诗一首:

  翰林有个解痴哥,

  光禄何曾宰骆驼?

  不是吕生来说谎,

  如何嚼得这般多?

  瞿佑的“文章”打油诗

  瞿佑,明代钱塘人,多才多艺,学识广博,曾任职临安教谕和周王府长史。后因诗祸而被贬谪,瞿佑感慨颇多,作打油诗一首:

  自古文章厄命穷,

  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语胸中锦,

  赚得相如四壁空。

  吴兰的题画诗

  明代进士吴兰是作打油诗的高手。且看他对《观音大士像》的题画诗:

  一个好奶奶,世间哪里有?

  左边一只鸡,右边一瓶酒。

  只怕苍蝇来,插上一枝柳。

  这首诗幽默地讽刺了那些迷信菩萨的善男信女们,教育人们走离愚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它又不是板起脸孔来教育人,而是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诙谐的情调,让人们在想象与现实相矛盾的可笑事件中,感悟到观音大士的无能,从而破除迷信菩萨的信念,走好自己的路。

  解缙戏咏半截美人诗

  解缙因为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又身居高位,声名在外,因此一些人有事都求他品头论足,题诗取乐。一次,有人画半身美人像请他题诗,他便风趣地题了一首打油诗:

  千般体态百般娇,

  不画全身画半腰,

  可惜画工无见识,

  动人情处未曾描。

  赵东山的《锯匠》诗

  明代人赵东山有两个朋友。其一因到荒远的地方去任职而经过家乡;其二经过考核需要调动职位。两人都已是垂暮之年,理应退休,告老还乡,然而他们却仍旧贪恋官阶利禄。有一天,二人同访赵东山。赵东山见庭下有锯匠锯木,因以命题,作了一首打油诗:

  一条黑路两人忙,

  傍晚相看鬓已霜;

  你去我来何日了,

  亏他扯拽度时光。

  二位老友知其诗意所指,不禁感叹万分,遂辞官还家,颐养天年。

  唐伯虎的题“木枷”诗

  据清代赵吉士编的《寄园寄所寄》载:明朝时候,吴县县官向虎丘和尚征收高额茶金,和尚们无法完成任务,衙役便将他们押至官府,各打三十大板,随后又将他们游街示众。恰巧唐伯虎出游,见状便开玩笑地在其木枷上题了四句打油诗:

  皂隶官差去采茶,

  只要纹银不肯赊;

  县里捉来三十板,

  方盘托出大西瓜。

  这首诗有力地嘲讽了官府对穷寺和尚的勒索摊派。诗的末句语言,比喻形象,意味蕴藉,明指和尚光头,暗指和尚秋毫无有,可谓一语双关,虚实并举,而且语言滑稽俏皮,幽默风趣。据说县官见唐伯虎这首诗,破颜大笑,将和尚统统放了,个中原因,恐怕就是受这个“大西瓜”的启迪。

  徐九经的为官打油诗

  徐九经,明代县令,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

  头戴纱帽翅儿,

  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

  专管不平事儿。

  沈文卿的“退盗”诗

  据明代吴安国《累瓦片》载:吴中有一老儒沈文卿,家境贫寒。有一天,读书至深夜,忽强盗潜入家里,他心知肚明,但并未声张,而是念了一首打油诗,盗贼听后,便悄悄地逃离了。诗云:

  风寒月黑夜迢迢,

  辜负君来此一遭。

  只有古书三四束,

  也堪将去教尔曹。

  陈全发“打油”话疟疾

  明代金陵有个陈全发,身患疟疾,吃尽了苦头。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描写病况,以示他人。诗曰:

  冷来时冷得在冰凌上卧,

  热来时热得在蒸笼里坐,

  疼时节疼得天灵破,

  颤时节颤得牙关挫,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

  真个是寒来暑往人难过!

  嫂赠姑诗

  传说从前有个女人出嫁以后,丈夫、公婆待她倒好,就是小姑跟她过不去,经常指东拨西,把她当佣人使唤,还到公婆面前说她的坏话。她不想当面争吵恶化彼此的关系,就写了首打油诗赠送小姑。诗云:

  阿嫂曾经做女儿,

  小姑休把嫂来欺。

  前船便是后船样,

  小姑也有嫁人时。

  小姑读诗后满脸羞愧,从此二人和好。

  家家户户泪珠流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坛奇才,他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文笔潇洒。但因恃才傲物,动辄得罪权贵。有一年,他率学生去孔庙哭求减粮,地方官就以“鼓动谋反”罪名,判他死刑。到了杀头那天,恰好天下大雪,他还吟了一首打油诗。诗云:

  苍天为我报丁忧,

  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相吊,

  家家户户泪珠流。

  俞珩嘲官趣诗

  据清代赵恬养《增订解颐新集》载:明代弘治年间,有个地方县官,鱼肉人民,尸位素餐,政务荒疏。但仍有许多人去逢迎拍马,甚至猎户打死一只老虎,都到官府庆贺,说这是他政治清明的结果。有个读书人俞珩,以老虎的口气作了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曰:

  虎告相公听我歌,

  相公比我食人多;

  若公今日行仁政,

  我已双双北渡河。

  《黄鹤楼》的剥皮打油诗

  据说明朝时,京官在冬天都用貂皮做成套子,套在帽子上御寒,称做帽套。一日,某官外出访友,途中帽套被人抢去。于是有人模仿崔颢《黄鹤楼》诗,吟了四句剥皮打油诗,众皆大笑。诗云:

  昔人已偷帽套去,

  此地空余帽套头。

  帽套一去不复返,

  此头千载空悠悠。

  附:崔颢《黄鹤楼》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杨南峰的《狗儿沐浴》诗

  据明代《雅谑》载:传说农历三月三日为浴佛日。这天有客拜访杨南峰,恰巧杨南峰正在洗浴,因此并未得见,客负气而去。农历六月六日,杨回访其客,客也以洗浴为由不见。但这天传说为浴狗日,杨哭笑不得,于是在墙上戏题一首打油诗:

  君昔访我我洗浴,

  我今访君君洗浴。

  君访我时三月三,

  我访君时六月六。

  道士“打油”

  传说古代有个道士,常到王老太开的酒店喝酒,但从不付酒钱。日子久了,道士为报答王老太,就给她掘了口井,随后就离开了。谁知这井水的味道比酒味还美。从此,王老太便不再酿酒,而是用井水当酒卖,一卖就是三年,赚了不少钱。这时道士返回了,问她酒怎么样,她说:“好倒好,只是没糟,无料喂猪。”道士听后,真是哭笑不得,便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

  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

  还说猪无糟。

  题好诗,道士又走了。井也枯竭了。

  《咏薄粥》诗

  从前有个读书人,因久吃薄粥,对薄粥的感受颇多。于是写了一首《咏薄粥》的打油诗:

  半锅清水米一盅,未曾到口使人愁。

  筷子插东又倒西,才把匙挑左右流。

  捧出厨房风起浪,夜放院中月沉钩。

  佳人不用明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嘲礼品诗

  据说在明代,有个人想给故旧送礼,可又舍不得以珍品馈赠,于是就以老母猪肉取代。故旧本想将其退回又恐得罪人,便写了首打油诗谢道:

  昨日蒙君惠,全家大小欢。

  柴烧三担尽,水煮两锅干。

  肉是新靴底,皮是旧马鞍。

  齿牙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请佛西天去

  据说古代有个书生,饿了多日,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他就想起观音庙里有个铜铸的佛像,如果变卖倒可以买几升白米,解决一时之饥。于是他潜进古庙,就把那尊佛像窃走了。可他又害怕神佛惩治他,便在庙壁上题了四句打油诗,才心安理得地离去。诗云:

  佛是西天佛,

  铜是本地铜。

  请佛西天去,

  救我一时穷。

  此诗构思巧妙,语言个性化,反映了穷书生既要得到铜,又不能得罪神佛的矛盾心态,极富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粉白墙上狗屁多

  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姥山郁郁苍苍,山下有碧绿的巢湖水,山上有耸立的振风塔,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孙维奇观赏着美景,心情非常舒畅,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还有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不由得诗兴大发,白纸泼墨,张贴墙上。诗云:

  粉白墙上狗屁多,

  不成诗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学,

  为何当年不登科?

  只为一身都是淡

  据清人独逸窝退士《笑笑录》记载:杭州名妓素娥,被一盐商“霸占”,其实也并非盐商仗势霸占她,而是她看到盐商有钱有势,甘愿与他在一起的。一日,黄南谷先生从妓院门口路过,见墙上贴有素娥画像,便在下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淡红衫子淡红裙,

  淡淡梳妆淡点唇;

  只为一身都是淡,

  将来付与卖盐人。

  此诗通过对素娥穿着打扮的描写,对她进行嘲笑和戏弄。因为她的一身都是“淡”,正需要卖盐人的浑身都是“咸”来协调。这样就把两个人的同流合污,变成“咸淡”之味的互补结合了。这种奇崛的联想与构思,可谓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不为升官只为清

  郑板桥中了进士后,先在范县做官,后任潍县县令。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他将当地一个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准备按律处置。一日,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前来说情,望他能够网开一面,高抬贵手。郑板桥随即吟了首《却情诗》:

  同窗数载结友情,

  为官不能乱同情。

  老郑身为七品官,

  不为升官只为清。

  该进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起身告辞,不敢再来说情了。

  德少休要充斯文

  据说清代有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无德无才,依仗老子的权势,也谋了个扬州知府。这一天,他高高兴兴地上任,途中恰巧遇上被革职回扬州的郑板桥,他就派人向郑板桥索要字画。郑板桥听说这家伙好事不做,坏事做尽,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刮百姓以外,别无能耐。于是就很快写了一首打油诗赠送他。诗云: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郑板桥教子

  郑板桥老来得子,自然高兴万分。但他对儿子的教育未曾懈怠,就在病危之际,还用打油诗教育儿子。诗云:

  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官币民财一扫空

  在很久以前,有个县令在地方上为官数年,大肆搜刮。离任时,见没有什么钱财可捞了,便在一把折扇上把当地的农田山水全部都画了进去。于是百姓们编了一首打油诗为他送行。诗云:

  来时萧瑟去时丰,

  官币民财一扫空;

  只因江山移不去,

  临行写入图画中。

  速死由己不在天

  清道光年间,苏州太守李璋煜在任时,曾制定许多乡规民俗,劝导百姓发展生产,文明做人。有趣的是,他还用打油诗呼吁人民,移风易俗,摒弃恶习。诗云:

  劝我民,莫吸烟;

  五脏六腑都熬煎。

  甘之如饴真鸩毒,

  想一想,吸不吸?

  速死由己不在天!

  虎额三横看莫慌

  晚清诗人李静山曾为王麻子剪刀店写过一首《王麻子》诗,颇为有趣。诗云:

  刀店传名本姓王,

  两边更有万同汪;

  诸公拭目分明认,

  虎额三横看莫慌。

  自打自受伤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运动领袖,自幼目睹帝国主义鸦片之害,曾写下一首劝告世人戒毒的打油诗:

  烟枪即炮枪,

  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

  弹死在高床。

  天地玄黄喊一年

  清代有人反映农村私塾情景,写了一首打油诗:

  漆黑茅柴屋半间,

  猪窝牛圈欲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

  天地玄黄喊一年

  此诗寥寥数字,就将私塾的破旧、狭小和肮脏之状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人数少,且坐得很不整齐。教材内容陈旧,“天地玄黄”是老早的蒙学课本《千字文》的第一句,任凭学生去读它,像念经一样混日子。但有趣的是不言“读”,而曰“喊”,表明读之枯燥乏味,只得喊叫了。嘲讽之意,溢于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教育的落后。

  春宵一刻值千金

  传说从前有一名叫张三的人娶亲,宴会之后,众宾客便开始闹洞房。大家都说新娘才貌双全,在这新婚的大喜日子里定然有许多感想,就请吟一首诗给大家听听吧。新娘面露羞怯之色,缄默不语,直至夜阑更深,众宾客仍候着不散。无奈之下,新娘终于启口吟出一首打油诗,诗云:

  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蹊跷诗

  在郎瑛《七修类稿》中说,明代嘉靖年间,杭州有个接生婆为一产妇接生,自己却在产妇家生了婴儿;又有一医生为患者治病,自己却患急症死于患者家中;还有一巡捕官自家遭贼抢劫,因胆小贪生怕死,却叫强盗爷爷饶命。于是有人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

  稳婆生子收生处,

  医生医人死病家;

  更有一般堪笑者,

  捕官被盗叫爷爷。

  陆诗伯仿作《雪诗》

  明代人陆诗伯有意仿照唐人张打油的《雪诗》,亦作《雪诗》云:

  大雪洋洋下,

  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

  吓得床儿怕。

  顾骑龙“打油”二首

  据史料《笑笑录》载:古时有个叫顾骑龙的瓜贩,虽其貌不扬,却很喜欢读书,且才思敏捷,能随口吟诗。一天,他在街头卖瓜,围观者叫他吟诗,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打油诗:

  郎君今日卖西瓜,

  西瓜只只都不差。

  包拍大红兼蜜炼,

  竹炉不用再煎茶。

  此诗极言他的瓜优点多多:质量好,瓜瓤颜色好看,香甜可口,还很解渴。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朴实通俗,韵脚自然上口,读来不乏风趣。围观者听了以后,纷纷掏钱买瓜。

  人们吃着西瓜,不住地赞叹。顾骑龙高兴之际,又吟了一首“道情诗”:

  佳人独宿千千万,

  才子孤眠万万千;

  老天若肯行方便,

  两处牵来一处眠。

  义兴储《无裤吟》

  义兴储是明代的一个穷汉,因写过一首《无裤吟》的打油诗而成名。其诗曰:

  西风吹雨声索索,

  这双大腿没下落。

  朝来出榜在街头,

  借与有裤人家着。

  戏题雪和尚

  永乐中,京城降大雪,军士于午门外以雪团一和尚。解缙见之题诗道:

  此僧从未入娘胎,

  昨日天宫降下来。

  暂借午门投一宿,

  明朝日出往天台。

  和尚咏雪

  清朝有个和尚,见天降大雪,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阵阵朔风寒,天公大吐痰。

  明朝红日出,便是化痰丸。

  诗中对于雪和日的比喻,十分奇特,只是形象不美,令人缺少美的联想。

  送樱桃诗

  史思明目不识丁,一日大宴群臣,忽然想起了自己留守河北的儿子怀王史朝义和辅佐史朝义的大臣周至。时值暮春,苑中樱桃正熟,史思明触景生情,便诗兴大发,胡诌一诗云:

  樱桃一笼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有人建议,如能把第三句和第四句对调,使“黄”与“王”合辙押韵更好。史思明勃然大怒,指斥道:“我儿岂可居于周至之下!”

  金鸡报晓诗

  明洪武十四年是鸡年,朱元璋与学士们一同饮酒庆贺。兴之所至,朱元璋以《金鸡报晓》为题,作了一首诗。众学士看后,无不拍案叫绝。诗如下: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笑煞一群牛

  明代的解缙,江西吉水人,十四岁就考中进士,后来当了翰林学士。这解缙从小不但聪明,而且诙谐。有一天,下了大雨,街上路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解缙站起来,开口便念出一首白话打油诗来讥笑他们:

  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错认大汤团

  昔有一人喜作诗,而不甚通。曾赴某处,泊舟岸边,见月光皎洁,一轮映水,诗兴勃发,便作诗道:

  水月最清寒,低头仔细看。

  鱼龙张嘴望,错认大汤团。

  题李白墓诗

  安徽采石矶传为李白捉月溺亡处,建有李太白墓。游人至此,多有题诗者,然高下相参,雅俗各别,良莠不齐。有人为此作诗规劝那些自恃诗才的人莫题诗为好:

  采石湾头一堆土,李白文章冠今古。

  来的去的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刀斧。

  号板题诗

  昔有考生入试场,见号板整齐(其架作写字用),板有一圆洞,内嵌鸡蛋壳一个,板上题一诗云:

  号板有一洞,蛋壳补其空;

  既防墨盒倾,又作水盂用;

  寄语后来人,此物不可动;

  动之有何妨?今科必不中。

  问天诗

  古人有俗诗,是对“天”发问的:

  不会作天强作天,不是旱来就是淹。

  你若下来我上去,风调雨顺过几年。

  嘲世三句半

  [清]陶铸禹

  狮子大开口,胡言不怕羞。

  一等大滑头,吹牛。

  到处乱唱喏,逢迎太肉麻。

  轻轻两手叉,拍马。

  遇事善营谋,削尖和尚头。

  运动称老手,钻狗。

  我儿与他儿

  一老人家境贫寒,妻子去世得早,他独自抚养儿子,既当爹,又当妈,艰苦备尝。儿子长大后,娶妻生子,将老人视为累赘,常使老人饥寒。

  一日,老人隔窗望见儿子正抱着孙子,十分亲热,不由得想起过去,于是叹道:

  隔窗望见儿抱儿,想起当年我抱儿。

  我抱儿来儿饿我,日后他儿饿我儿。

  又有一老人,儿孙不孝,心情忧郁,一次和友人谈及此事时,戏吟一诗曰:

  我把我儿当宝贝,我儿视我如仇人。

  我儿娶妻又生子,我儿又和他儿亲。

  他儿学会我儿样,他儿又伤我儿心。

  这首打油诗看似戏吟,实则满含着老人的辛酸,倾诉出一种酸楚与无奈,感人至深。这首诗也在警醒世人,养子更要教子。

  请把蝗虫押回来

  在一个大旱之年,蝗虫颇多,文泉与德政两县都受灾减产,百姓不堪其苦。德政县发现灾情立即据实上报,请求赈济。文泉县却隐瞒灾情,蒙骗上司说:“本县境内无蝗,更不用说蝗灾。”

  知府觉得奇怪,两县相邻,一个蝗灾严重,另一个却连蝗虫都没有。知府便微服私访,当他了解到文泉县虫灾的实情后,十分气恼,便传来该县县令,狠狠地训斥道:“你身为父母官,为何不体恤百姓的困苦,欺上瞒下,隐情不报?”

  县令一时语塞,但随即想到把责任推给邻县,于是胡编瞎造,申诉道:“大人,敝县本来无蝗,都是近几天从德政县飞来的。”

  文泉县县令一回到县衙,随即向德政县发出一份公文,只见上面写道:

  敝县原本无蝗灾,

  均从贵县飞过来。

  请你赶快搜捕尽,

  免得再把我县害。

  德政县县令打开公文一看,原是耍赖之词,啼笑皆非。他不甘示弱,就在该文后面,也以打油诗回敬:

  蝗虫本是天之灾,

  并非本县无德才。

  既从敝县飞过去,

  还请贵县押回来!

  写完,即将公文退回文泉县。县令看后,直气得两耳嗡嗡作响,瞪着双眼,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八字四必

  昔日有一考生,苦思冥想,难以对题,万般无奈,便写了四句打油诗交上。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赴黄泉。

  主考官批阅考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甚觉好笑,于是提起朱砂笔,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使诗成为: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你姓胡来我姓章

  章士钊是我国近代古文词专家,早年与胡适在白话文问题上有过激烈的论争,但私下二人还是很有雅量的。有一次,他们在北京撷英饭馆偶遇,相谈甚洽,并合影留念。章士钊还在洗好的相片背后戏题白话打油诗一首,赠送胡适。诗云:

  你姓胡来我姓章,

  你讲什么新文学,

  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来我不驳,

  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将来三五十年后,

  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

  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

  总算是俺老章投了降。

  此诗饶有趣味,又具历史价值。从中可以看出,章士钊与胡适虽然晤谈颇洽,“双双并坐”,但在文学主张上,还是“各有各的心肠”。章士钊写这首白话歪诗,并不能算是向白话文运动的投降,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历史已证实了这点。

  为卖国绅士画像诗

  20世纪30年代,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反动绅士们却仍追求着一种卖国时髦。某君写了一首为其画像的打油诗,对他们进行了讽刺和鞭挞。诗云:

  一根文明棍拄着,

  两撇仁丹胡捋着,

  三炮台香烟抽着,

  四季洋服换着,

  五族共和的话说着,

  六亲不认的眼镜戴着,

  七天一个礼拜歇着,

  八圈麻将牌打着,

  九九归一会怎么着?

  嘲近视眼诗

  在很多年以前,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

  笑君双眼太希奇,子立身边问谁是?

  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

  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几何诗

  抗战时,有一学生考川大,做几何题时无能为力,便在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生在世能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值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

  此考生因打油诗有巧思,几何考试未获零分,竟还考入了川大。

  夏鼐同志吓一跳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次欢迎外国友人的宴会上,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旁边,坐着一个报社的草包总编。此人经常口吐白字,一看桌上名单,便主动打招呼,叫声:“夏鼎同志。”这个笑话传了出去,作家白夜写了首打油诗:

  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同志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

  以上内容由出国留学网范文频道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联系地址:editor@liuxue86.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诗句 诗词鉴赏 诗词 散文诗 现代诗 打油诗

诗句 诗词鉴赏 诗词 散文诗 现代诗 打油诗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木兰诗原文

木兰诗

描写春天的诗

春天的诗

描写秋天的诗

秋天的诗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原文

小学古诗关于夏天的诗

小学古诗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