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激动的心情,美国穿越团小队成员俞仲秋、邓曙航和两位专业摄影编导来到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上的新闻集团总部News Corporation采访在华尔街日报工作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Carolyn。
自从07年研究生毕业以后,Carolyn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WSJ)已经工作了6年有余。她的报道文章经常出现在WSJ Money & Investing(财富与投资)版面的头版。我们在今天(2013年9月21日)的华尔街日报Money & Investing头版上赫然看见她署名的文章Tech Glitch Blocks Goldman From Treasury Bidding (技术问题阻了高盛竞拍国库劵)。难怪她的上司Colin说It’s a big day for her. 在WSJ一面挂满了各种奖项的墙面上,Carolyn自豪地指点江山,告诉我们哪一个普利策奖是在北京分社时得的团体奖项,哪个LOEB又是去年她个人的得奖。更让我们不敢直视的是她在这几年中还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任务。“其实就是提前都安排好就行了,没什么的。”Carolyn的淡定从容让我差点忘了,这是纽约,这是华尔街,所有的一切成就要在这么一个白人精英成群的地方取得。这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出生在上海的Carolyn是个幸运儿。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Carolyn还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因为喜欢写文章,又是英语专业,所以在Shanghai Daily一份刚刚开张的英文报纸工作,进入了新闻媒体行业。一年之后她去了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在助理的岗位上的四年让她真正爱上了新闻行业。有一天,她的美国上司问她有没有出国深造的打算,这才启动了她出国留学的计划。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读书过程中,她又去纽约WSJ实习,所以毕业后顺利成章地进入了这个备受尊敬的新闻媒体的总部。
谈到文化隔阂,Carolyn坦言还是有点障碍存在的,譬如听不懂老美同事的一些笑话、典故什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与同事们融洽地一起共事。甚至当她作为记者接触采访对象时,文化差异也不是主要问题。“纽约是个种族大熔炉,什么人都有。大家早已习惯与来自全地球不同地方,操着各式口音英语,文化习俗大相庭径的人们熟练地沟通了。”Carolyn说,“只要本着一种职业的态度和规则,交流就没什么问题。”
对于想到美国学习新闻学的同学,Carolyn毫不讳言残酷的现实 – 即便是她的美国同学,毕业于普利策奖发源地的哥大新闻学院的硕士生,找到理想的新闻职位的同学也不多。“纸媒是个夕阳产业,”Carolyn说,“但是如果同学有互联网上的新闻媒体经验,将会是一个加分不少的利好。”
谈起故乡上海,Carolyn一脸的怀念和骄傲。相比纽约和北京,那里更能让她毫不费力地与环境融入一体。其实对于每一个留学生而言,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觉得儿时熟悉的街道和乡音最是亲切,也许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