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里有“玄机”
“有志者的天堂,懈怠者的地狱。这就是今天的留学!”有位归国“海待”深有感触地对本报记者如是说。他说,这话看似偏激,却是他的心里话。“出国留学其实是人生中一场另类挑战和自我磨练的过程,除了发奋努力、坚持不懈外,不可能有成功的捷径,我奉劝师弟师妹们千万别抱有太多的幻想。我当初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稀里糊涂地出国留学,高价混个‘洋硕士’回到国内后,除了与外国人语言沟通的感觉好些,并没有体会到比‘土著’同学们更多的竞争力。”
“洋硕士”为什么不敌“土本科”?
澳洲某大学商学部一位博导朋友向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玄机”。他所执教的国际金融专业每年都要从世界各地招收100多名非金融本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中80%的生源来自中国内地的中产阶级家庭。为什么随便一个专业都能动辄办上百人的留学硕士班?奥秘就在于国外大学的所谓应用型或教学型、而非研究型的“硕士”专业与留学生原来在自己本国大学“本科”专业的差异上,正因为有了这一差异,国外大学就可以规模化地招收留学硕士,而不必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具有竞争性的学术成果去浪费更多的教育资源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选择到国外读非本科专业硕士生课程的学生,除了家境比较富裕外,一般都还没有牢固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属于走一步看一步、多少带有盲目性的求学者,这种留学市场未必能助推接受留学生的大学在学术影响力上有所作为,但一定能使大学在教育经济和办学效益上不断做大做强。这种所谓留学,对国外大学来说,就是为了赚钱,来钱之快之多之容易,如同新开了一架印钞机。而对许多目标迷茫,多少被中介忽悠、被留学潮驱赶出来的国内留学生来说,纯粹是浪费青春和金钱,也亵渎了国内家长们含辛茹苦的期盼。据悉,中国留学生每年春秋两季源源不断带出国的学费,已占据欧美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产业的最大份额!
“如果没有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殊差异,教育资源再怎么富足的国外大学也很难容纳更多的留学生,吸引国际生源的渠道也会收窄很多。”记者采访过的一些国外大学华人教授不约而同地认为。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从国外高校这类一年半时间里修完12门课的硕士生班毕业的留学生,并不比国内许多大学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和能力高出多少,充其量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而已。他特别强调,如果这个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不是有意识地多用外语接触外国留学生和任课老师,而是在课余时间习惯于在国外混日子消磨时光,那么就连最起码的语言关也过不了,更谈不上在国外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了。
记者手记:年轻学子纷纷出国深造、开阔视野无可厚非,如果因为在国内没有学到真本事或一时找不到满意工作就一窝蜂地选择出国留学,那就另当别论了。对于那些正要加入出国留学大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增加一些理智和了解,减少一些盲目和烦恼,留学之路是否适合自己,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以何种心态留学,应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