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在接下来的十天内,美方校长将聆听3场专题讲座,参与1次校长论坛,开展2次同课异构、参观7所中小学校,前往12所中小学校开展“影子校长”活动,深入近20个中国家庭,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基础教育的精髓以及中美基础教育的异同,从而增进中美双方的互动交流。
评价学生不能只看成绩
广州高考“一模”刚刚结束不久,家长和学生都忙着对成绩进行分析。成绩是衡量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如何评估和解读成绩数据成了校长们讨论的焦点。
在论坛现场,中美校长们对一个模拟场景进行分析,看看中美校长的决策过程和产生决策的原因——
场景:Tom校长被上级部门调入一所在本学区内成绩很好的学校,以期待他可以进一步提升该校成绩。然而在他到任一年后的一次大型考试中,成绩进入学区前10%的人数下降了。很多人认为学校成绩滑坡了,但Tom校长却认为,数据所传递的信息表明学校实际上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进步,并且与老师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经过分析,中美的校长们得出了一致结论。大多数校长认为,Tom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解读,不仅仅是关注进入前10%的学生人数,而是从学生整体的进步状况来全面分析。有美国校长表示,要从至少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一是解读课业成绩;二是解读学生成长的业绩。
为何成绩如此重要?有美国校长认为,成绩是一个量化的考量标准。在美国,所有学生都能上大学,即使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社区大学就读两年后进入社会。成绩是一个考量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自己功课的标准,而美国学生也并非如中国所想象的那样不重视自己的分数。
分数决定了去路,而去路代表着未来的发展。中国校长认为,在中国,优质高校相对美国来说要少一些,分数决定了学生能不能上一个好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吴颖民认为,评价成绩要先确定一个形式进行讨论,结合学科科组长和老师的观点,统一评价,共同完成评估过程。
减负作业应求质不求量
近年来,各地纷纷表示要为学生“减负”,不少学校开始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推行作业政策的策略也成了中美校长讨论的第二个案例。
中美校长们一致认为,布置作业要求质不求量,针对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作业量。有中国校长建议,在推行作业政策之前,学校首先应该做关于作业量的调查,让家长老师参加测评。有美国校长则提出,无论是作业政策还是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教育工作者都要更多地关注政策的执行过程。
在帮助学习上的弱势群体方面,中美学校有何差异?美国校长表示,在美国,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不会英语、身心上有缺陷的特殊群体,并且实施问责制,要求学校和老师帮助弱势群体,决不让一个孩子落后,通过课程帮助学生定位好他们未来的工作。同时,部分学校在周末开展辅导班帮助中下层学生赶上别的学生,辅导的费用则由政府支付。
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廖东表示,以前关注学校的升学率,现在改成关注低分率,提高一个学生成绩和培养一个大学生一样功德无量。广州市新穗学校副校长胡俊崎也表示,每个孩子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尤其是特殊群体,更应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
学区化办学将成一大趋势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未来,学区化办学、小升初免试入学将成为义务教育的一大趋势。在美国,推行学区制管理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据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公立系统中心办公室常务主任多蒂克里奇洛介绍,田纳西州就实行学区制,学生在社区附近的中学就近入学。
据悉,如果家长和学生想选择去其他学区的学校,可以申请;如果该学区学校有空位,学校将考虑通过申请。美国高中有学术和专业的区分。高一以上的学生可选择学术和专业的类别,在高中期间如果换了学区就读的话就不能换学校。
多蒂克里奇洛表示,美国学校的基础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公平性的问题容易解决。吴颖民表示,今年的教育论坛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学区制的交流,包括探讨学区的管理、学区办公室的权力和职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