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著名对联故事,内容来自《楹联知识与赏析》第十章,楹联故事会的第六部分“名联雅事”,欢迎阅读。
名联雅事
1.读书声与天下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攻心审势垂名联
在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正殿挂着一幅著名的楹联,原文如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语上款题“光绪二十八(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署“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
作者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人,白族,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学者、诗人。曾任四川盐茶使,因同情同盟会而遭贬,任永宁道地方官,后被解职赋闲。1911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被举荐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赵藩入京主持袁世凯操纵的临时议会。后辞职离京,出走上海,支持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运动。曾作为云南军政府代表,出任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七总裁之一兼交通部长。1920年下半年,赵藩协调滇军听从孙中山的命令,打败了桂系军阀。之后辞职回乡,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晚年悉心编篡《云南丛书》,对云南文史资料的整理保护功不可没。(图三十七)
该联内容非常值得称道。上联借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云南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攻心为上”的道理,下联同样用诸葛亮的一则典故来说明“审时度势”、采取相宜措施的重要性。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刑罚严峻,老百姓时有怨言。下属也有不同意见,问及诸葛亮,诸葛亮说:“刘璋统治西川时,法律松弛,老百姓对法制掉以轻心。现在我来治蜀,必须改变这一局面。”联语的意思是:在处理军政事务中,若能采取攻心战术,以德义服人,那么,怀有二心、疑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纯凭借武力、爱好打仗;如果不能审时度势,把握事实真相,那么,政令无论是宽还是严,都会因与实际不符而导致失败,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对此要深深的思考。
清末岑春煊、刘炳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尤其是岑春煊曾用武力镇压川民参加的义和团起义。赵藩为岑春煊老师,又是岑的部下,赵藩曾极力劝戒岑为政宜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要滥用杀伐,应以攻心为上,以德怀民。相传一年冬天,赵藩得知岑春煊要来视察武侯祠,就连夜赶写制作了这副对联悬挂在正殿大门上。该联借托诸葛亮的治蜀之道,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针贬时政,颇有余味。据说岑看过该联之后,心有所动,使得岑后来迷路知返,后来再任四川总督时,颇注意调查研究,提出合适的政策来,这也显示出此联的魅力所在。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乃联中稀品。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的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3.长联辉耀大观楼
在云南昆明大观楼上,有一副尽人皆知的著名长联。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在云南省昆明市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始建于康熙年间,名大观楼。后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胜之一。
作者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后定居云南昆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民间诗人。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一生不仕,贫困潦倒,晚景凄凉。但他工于诗文,尤善属对,又会指画,晚年曾以卖卜为生,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等。
该联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写滇池风物,视野及其开阔,生机勃勃,气势不凡;下联突出一个“叹”字,记云南历史,追溯直达汉唐,内容上它完全否定了包括清朝在内的整个封建王朝,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多处用到了联内自对手法。联语构思新巧,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通达流畅,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文辞优美,被推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并非溢美之词。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说“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艺术上首创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情、景、事相互交融的格调。全联180字,在对仗上极其严整,排句用典也极具规模,为后世写长联者提供借鉴。
后来有不少仿此联写者,至今不下数百副,然并没一副可以与此联相比。可以如此说此联是中国对联的一个高峰。
相传道光年间,时任云贵总督的著名学者阮元(字芸台)读完该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改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指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音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用以讥讽他。阮元一离任,人们便又把孙髯的长联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却留下了笑柄。
除了阮元改联外,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章太炎也曾仿作。值得一提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有人仿此长联作了一副劝戒烟联: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年金家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联语庄谐结合、嘲喻相间、怜恨交织,发人深省,实为劝戒烟联中之最。
4.名楼名联相映辉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城门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为湖南著名形胜。相传岳阳楼原为三国时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唐代即建楼。宋朝庆历四年,岳州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其同年进士、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而在其上更不乏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清代嘉庆进士、陕西高陵人陈大纲,在巴陵知县任上所题。此联独辟蹊径,上联描写风景,言简意简,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所用词语典故“忧乐”,也是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末贵州知府窦垿(兰泉)所题岳阳楼联。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代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潴(zhu):水积聚的地方。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奏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5.唯楚有才斯为盛
在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二门,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唯楚有才;
於斯为盛。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岳麓山上,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及人文教育与思想辩论为一体的古代名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张轼等人都曾到此讲习任教,影响很大。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此联是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和该院学生张仁阶集句而成。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唯楚有才,晋实用之”一语。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一语。联句意思是指天下惟有楚地出人才,而以岳麓书院最为英才齐聚之所。
袁名耀(?—1835),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人。嘉庆辛酉进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嘉庆十七年(1812)被聘为湖南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以培养人才著称,有《吾庐草》。张仁阶,清代贡生,袁名耀的学生。据记载,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袁名耀任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初任山长时,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就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沉思未就,贡生张仁阶应声对:“于斯为盛。”袁名耀非常高兴,认为属对工切,就令人将此联镌刻悬挂在书院大门口两边的门楹上。
联语意境深远,气势豪迈。近代以来,湖南人文由于有王夫之、魏源等人的倡导,得风气之先,文人学子讲究品节,深究学问,并能经世致用,心怀天下。后来又有曾国藩、左宗棠、陈宝箴、谭嗣同等人,身体力行,影响士子。所以一时间湖湘大地,人物萃集,气象不凡,以致后来又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人也从此地向风而起,后来居上。这都是此联所以产生的背景和对其的印证。
此联联中“惟”、“于”和“有”、“为”均为虚相对,“斯”为指示代词,用以和名词的“楚”相对,也算匹配;而以“材”对“盛”从词性的角度来看有所失对。虽然在上下联脚之字为上平下仄,有违对联之基本平仄规律,但不能因辞害义,尤其是对联在内容上非常恰切地表达了岳麓书院所在地理位置以及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洵为佳联名对。(图三十八)
6.骑墙名联息争端
始建于魏晋时期的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堂。南阳武侯祠虽然在名气上比不了四川成都武侯祠,但这里也有一副著名的联语,可以凭借着与诸葛亮的关系而名扬天下。
联语作: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他原来居住地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呢?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据说他当年写着副对联时,是为了了结一桩历史公案而作的。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在河南省境内。但在《三国志》中又收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讲的治国方略。而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境内。于是,明清时期南阳人和襄阳人为了争夺名人资源效应,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打起了笔墨官司。而南阳知府顾嘉蘅,是湖北东湖(今宜昌)人。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著名的骑墙折中对联,劝解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1959年,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南阳视察工作,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据此联改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联的旧形式而赋予革命的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这使得这副对联就更加有名了。
7.月老祠联定姻缘
在杭州西湖白云庵月老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都愿意光顾赏析的。联语作: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该联作者顾曾恒,清代学者,河北通州人,光绪进士,曾任甘泉、合阳知县。
这是一幅集元杂剧戏曲词句的集句联,上联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下联引自高则诚的《琵琶记》,为不作变动的原句。上下联虽出自两本书中,但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天下”对“前生”。“有情人”对“注定事”,“成了”、“错过”,都可以形成对仗。“眷属”对“姻缘”并列结构名词,尤为工切。联语明白如话,非常工巧,借月老之口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成双成对,比翼双飞。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中,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男女婚姻大事的主神,相当于西方神话中的神箭手丘比特。据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唐代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男女双方的脚,即使相隔千里,或是彼此有过仇怨,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只要一被系上,便定终身,无不成为夫妇。”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老人翻书后说:“现在的亲事不会成功。你现在住宿的店北,有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卖菜老太太,她丑陋的女儿,现在只有三岁,到十七岁时与你成婚。”韦固怒从心起,派随从前去刺杀那个女孩。慌乱里,随从用刀刺中女孩眉心后,落荒而逃。后来,韦固的亲事一直没有成功。十四年后,韦固因军功和才能卓著,被刺史王泰看中,并将十七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洞房花烛夜,漂亮的新娘眉间粘着一块贴花。韦固觉得奇怪,询问后才知道,此女原是自己派人刺杀的女孩,大难不死后,被叔父收养至今。韦固方知天意不可违,也将以前的事情告诉了妻子。二人惊叹冥数前定如此,恩爱到老。从此,月下老人的主婚故事便流传开来。
明初,刘兑的杂剧《月下老定世间婚配》,使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在举行婚姻,让月下老人证婚,寓意婚缘天定,双方白头偕老,象征天长地久,美满幸福。但不像其他神灵,月老并没有专门被供奉的祠宇。
直到清代光绪年间,著名藏书家丁松生把月老祠建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右侧。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构建的,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调,左右厢房可供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之用。正前方五间房屋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月老祠大厅正中供奉着主宰人间婚姻大事的玉雕月下老人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像这样的神祠在中国绝无仅有,所以特别有名。清末小说家刘鹦写《老残游记》,在十七回里就提到过月老阁,并提及此联。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旧式婚姻的危险性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与妻能够爱好也只是偶然,迷信一点说全凭西湖白云庵那月下老人。”这样,月老祠和这副名联就更为天下人所共知了,常有痴情男女在此虔诚祈祷,愿得如意伴侣,恩爱佳偶。
8.姓秦愧上岳飞坟
杭州岳飞墓和岳王庙景区,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墓园坐西向东,岳王庙大门前,耸立着“碧血丹心”石坊。在越王庙正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也是一副流传甚广的千古佳联。
作者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又字涧泉,号秋田老人,江苏省江宁(今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相传,秦大士与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览杭州西湖。大家一起游览了三潭印月,便沿着苏堤来到岳坟,一眼就看到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袁枚发现秦大士一脸的尴尬,故意和他开玩笑地说:“秦公,我们今天来作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何?”还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出了上联:“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之妙,妙在题岳墓而无一字道及岳飞,只从秦桧一面着笔,以奸相秦桧之被人唾弃,反衬民族英雄岳飞之受人仰怀,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联语中含有自嘲之意,同时还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9.板桥寿联自慰情
郑板桥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著名的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楹联丛话》卷十二)这副对联,虽系述怀言志,却写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极为有趣,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洒落自在的风度和落拓不羁的胸怀,以及老年养生的经验之谈,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才子的高雅兴致和独特性格。上联是说人生如做客一样短暂,何必奢求康寿、安宁?只要有钱可用,有酒可饮,有米下锅,(能)摊开几页遂心的旧纸,无拘无束地吟诗著文,兴趣广阔,脾性纯真,(使)五官的灵敏胜过多种感觉器官(也可理解为“胜过做任何官”),(因此)活到六十岁还如同少年一般。下联是说如果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成仙(引申为目标过高,不切实际),岂不是(作茧自缚),空生烦恼。只要不被世俗的声音干扰,不为世俗的物欲诱惑,不为世俗的事情拖累,以自然为题材,常有画作,晚睡早起(珍惜时光),这样的清闲日子一天可抵两天,(这样即使)活到六十岁已相当于一百岁还多了。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颇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竹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写诗作联也一如其书画,佳作中多见奇趣。人称“诗书画三绝”。郑板桥为人疏放不羁,性情开朗,豁达乐观,诙谐幽默。卒年七十三。
板桥的这幅对联,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养生健身之道吗。不恋富贵,求于心安。不计得失,得以清闲。情于诗画,兴趣广泛。摆脱世俗,少生烦恼,晚睡早起,郊野徜徉。玩的平淡,悠闲恬娱。像这样的修身养性,那一个不能活到一百岁呀。平平淡淡、清清闲闲、与事与人无争的生活,真像神仙过的日子。
10.宠辱去留任自然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一副明代文人明人洪应明写的对联,出自洪应明是著名训世著作《菜根谭》。该联以其意境深邃、从容淡定而深受世人喜爱,洵为修身名联。
洪应明(—1596—),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佛老二家故事。根据他的《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菜根谭》是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因此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晚明学者陈继儒也非常欣赏这副对联,录在他的名著《幽窗小记》中。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晚明诸生,著名文人,与董其昌、王衡齐名。主要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弃之”,绝意于仕进。他的著述丰瞻,如《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模世语》、《狂夫之言》、《眉公十集》等一批作品,而《小窗幽记》尤受时人喜爱。这些书是小品中的小品,如语录体、格言体,其中精妙绝伦的语言,道眼清澈的慧解,灵性四射的意趣,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作者把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侯月、听雨、浇花等市为人生雅事,乐在其中。陈活了80多岁,在那个年代可谓高寿,这恐怕也是与其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为人心态和处事原则分不开的。
该联中“宠辱不惊”,指不大计较宠或辱,不太在意得与失。《老子》:“得之若惊,安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此乃反其意而用之。这如同庭前栽种的花儿,并不因为你的喜爱而绽开,也不为你的忽视而落去,一切全凭自然天性。我们做人也要像花儿那样,不为了得宠于别人便洋洋得意,也不为了受辱于别人便惶惶不安。“去留无意”,指不要太关心权位的去与留,太权衡官职的升与降。这就好像天边飘浮的白云,它并不在意人事的是非与得失,它只是随着风的方向或卷或舒,或飘或散。为人要正确对待人生的生老病死、贫富荣辱、成败得失,使其以平和的心态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联语朴实无华,蕴涵一种淡泊情怀,怡然自得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大美。
这副对联对于那些挣扎或困扰于名利场、是非窝中活得很累、不堪重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剂,一支清心针。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将过去,何不安下心来,看花开落,望云卷舒。天高地迥,意味隽永。这是对诗人的规劝,同时也是该联作者及引用者的自慰自况。
11.读书名联励学子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清代著名文人彭元瑞的自题联。后来此联成为许多读书人勤奋努力、刻苦攻读的自励联。
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乾隆进士,彭与其父廷训、弟元珫、子翼蒙,一家三代四人皆为翰林,成就较大者为元瑞。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异想逸材”,初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历任礼、工、户、兵、吏五部尚书,及《续三通》馆、《四库全书》馆、《清会典》馆总裁、《高宗实录》总裁。在朝有“智囊”之称,朝廷礼仪、制度等重大著作多由他裁定。乾隆帝六十、七十、八十寿诞时,他分别献上诗词《万福集成赞》、《古稀颂》和《万寿衢歌》三百首,受到皇帝嘉奖。卒谥文勤。
作为清初名臣、著名学者,彭元瑞博学多识,精于古代器物、书画的鉴定,先后编成《秘殿珠林》、《石渠宝及》、《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天禄琳琅术目》等图籍、目录。他的诗文有《恩余堂辑稿》、《经进稿》、《宋四六话》、《知圣道斋读书跋》等。彭元瑞还精于对联,为楹联名家,名声仅次于纪晓岚。著名联学大师梁章钜就是其弟子,《楹联丛编》中记载了他许多的杰构佳联。
“二月杏花八月桂”,指春天的杏花和秋天的桂花,同时暗含古代春试、秋试的意思。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二月进行,会试在八月举行。“三更灯火”,是学子夜晚挑灯夜读的场景。“五更鸡”则是指到了天刚明亮,就要起床攻读,比喻学习用功,时间抓得很紧。二月杏花正艳,八月桂子飘香,有如此良辰美景,足以让人留连忘返。但某种紧迫感却时时在警醒着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灯花鸡鸣,催人勤学苦练,力求上进。联语言简而意明,励读书人发奋进取,造语亲切,平易近人。
12.左宗棠心忧天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书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能吏,这是他少年时代所写的一副对联。左宗棠少有大志,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写下联语以自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及长,又将此联改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书破万卷,神交古人。”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将此联写就,悬之于新房,录之于家训。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该联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表达了一个读书人对自己的期许和较高志向,所以此联成为许多学子自励奋发的名联。同时,这副对联也正是左宗棠敢作敢为、光明磊落的一生之精彩写照。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道光举人,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恃才孤傲,以“今亮”自许。后以其出众才华,受到政府垂青,封疆大吏荐举,以幕僚身份步入政坛,以组建训练湘军发迹。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督办福建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卒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等。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来说,虽然他穷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但并不妨碍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于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发愤读破万卷书的人来说,书中的古人便是他的知己和朋友。该联气象宏阔,情采高蹈,表现了一个志向远大的读书人可贵的自信和品节。
14.嵌名佳联朋友情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写过一首嵌名诗,其中两句联语是: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工整绝妙,一语双关,诗意盎然,景中有情。
这是一副特殊的嵌名联,上下联均集作家的名字而成。上联中的“素园”即韦素园(漱园),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外国优秀作品。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下联中的老舍和谢冰心都是大家熟知的著名作家。著名文学家老舍,姓舒名庆春,字舍予。他写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等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谢冰心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小说、散文都写得相当出色,可谓大作累累。对联中,“素园”和“老舍”恰成妙对,“陈”、“谢”二字又可作动词用,上下两联嵌入了四个大作家的名字,足见其妙。
作者通过语义双关,把四位作家的名字组成了一副风清骨峻的趣联。按联面的字意,可以理解为素雅的庭园里,挺立着几枝清瘦的秀竹;感谢旧舍中的简朴生活,赐予了主人晶莹高洁的品格。上联写景,以竹喻人;下联抒情,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显示了特殊的意境。联中的“陈”、“谢”两字活用得很妙。尤其是一个“谢”字,既赋予“老舍”以思想感情,又升华了全联的意境;还显示了作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开朗乐观、幽默风趣、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真可以说是“丽辞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匠心独具,巧妙绝伦!
15.愿将佳联酬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是清代金石篆刻家何溱所集《兰亭集序》文字为联。作者何溱,字方谷,号瓦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工金石篆刻,著有《益寿馆古金图》。这是一副散文格调的流水对,“人生”与“斯世”、“知己”与“同怀”名词工对,尾字虚词“矣”和“之”,对应巧妙,其余的文字对仗比较宽松,但平仄和谐,无疑是集联中的佳作。(见前图一)
该联从内容上讲,非常高雅,情深意浓。上联用典,语出《三国志·虞翻别传》:虞翻初为孙权所器重,因常犯颜直谏,遂被疏远流放,虽有典籍自慰,但深感孤独,常念旧友,慨叹:“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下联也用典,借用陆机诗句:“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之意。同怀,指同胞兄弟姐妹或志趣相合的同志朋友。该联意思是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便够了,今生今世会把他当作同胞兄弟来看待。联语表现了对知心朋友的深厚友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感情,是一曲崇高友谊的颂歌。
然而此联所以有名,还是后来鲁迅先生对他的借用。上个世纪30年代初,鲁迅与瞿秋白在上海共同领导革命文艺运动,在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曾书写此联赠给瞿秋白,表达了他对瞿秋白极为敬重与信任的感情,语约情深,感人肺腑。1935年6月,瞿秋白遇难牺牲,鲁迅先生不胜悲愤,还写过一副悼念瞿秋白同志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高度评价瞿秋白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表达对知己死难的由衷赞叹与无上钦佩。
16.集名挽联悼巨匠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著名的美国作家斯诺即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上海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寄托了撰联者对逝者的无限哀思,颂扬了逝者的伟大功绩,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赞佩之情。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尾分别嵌入了鲁迅小说集的名字“呐喊”和“彷徨”,且全联浑然一体,意思贯通,无雕凿之痕,无拼凑之嫌,构思之巧,遣词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对鲁迅先生进行悼念,最著名的莫过于蔡元培先生的一副挽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作者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种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与世长辞。第二天,便成立了由蔡元培先生领衔、宋庆龄、毛泽东等参加的治丧委员会。鲁迅先生的遗体成殓,蔡元培亲自前往吊祭,并送了这副挽联。23日,鲁迅先生灵枢发葬于万国公墓,蔡先生不顾白色恐怖,亲为执绵送殡,并在葬礼上致辞公开批评当局迫害鲁迅的行径。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屡受迫害,曾得到蔡元培先生的多方维护。上联是驳斥当时一些人侮蔑鲁迅还没有写出好文章的说法,肯定了鲁迅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同时也可见在蔡元培心目中,《中国小说史略》这部著作在鲁迅整个思想文化遗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附集·死》中有遗嘱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既是一种真诚的嘱托,同时也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一些甘作统治者帮闲的无聊文人的讽刺。因为这其中有着多个层次的内涵,所以说是“遗言太沉痛”,全联寥寥数语,提纲辈领,以简驭繁,针对性极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极其尊敬和高度评价。
17.学贵有恒可自勉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一个著名的劝人持之有恒的对联。原联出自明代著名学者胡居仁之手。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赣人。一生勤学不辍,以讲学为生,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居业录》传世。下联中的“一日曝十日寒”,典出于《孟子·告子上》的“一曝十寒”一句,原意是植物生长期间如果晒一天太阳然后再冻上十天,植物是不能很好生长的。此联代表了胡居仁一贯的治学主张和治学风格。
但是此联所以成为名联,还是到了上个世纪初。当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将此联改写成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把此联当作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坚持勤学,告诫自己不要半途而废。当时正值紧张的考试期间,毛泽东不仅将此联放在自己的床头时时提醒自己,而且还写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一是与同学们共勉,劝大家放松精神压力,注意身体健康,只要平时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就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18.孙中山佳联寄志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繁忙的革命生涯中,也经常以对联与朋友们和同志们唱和,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和不懈斗志。
1918年孙中山到广东梅县探望在家乡定居的老同盟会会员谢逸桥。谢老辞官后,在家乡建有小楼一幢,取名“爱春楼”,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孙中山对此美景雅居赞叹不已,便即兴撰联一副,并当场挥毫书赠小楼主人,联云:
博爱从吾志;
宜春有此楼。
联中巧妙地嵌上“爱春”二字,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又将自己的“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镶嵌其中,不露痕迹,自然恰切。
这使得谢老喜出望外,不住地称赞好,可孙中山却意犹未尽,又挥笔再赠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此联仍然嵌入“爱春”二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表现出孙中山对这位老同盟会会员的深情厚谊。
孙中山有名的对联是自题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上联典出《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面壁”为佛教典故,指达摩面壁十年的故事,指面对墙壁静坐领悟教义,此处指沉下心来闭门读书。全联两用典故,贴切恰当。上联写做人的远大志向,伟人气魄;下联写读书的坚定决心,学者风范。面壁读书是为了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也必须在面壁读书的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孙中山最著名的对联,应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4月25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曾留有遗言,成为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海内外的各追悼会上,这副对联都十分醒目地挂在灵堂上,令悼念者牢记心中。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也有一些自称“总理信徒”的人,并没有认真贯彻“总理遗志”,而是借公务之机,行营私之实,假革命之名,捞个人之利。有愤愤不平者改中山先生联讽之:“同志尚未成功;革命仍须努力。”这是说那些“同志”的私囊还未装满,国民革命要继续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还有人改成这个样子:“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须成功。”是说革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曲折,那些“同志”还是要为个人利益奋斗不息的。讽刺何等辛辣!(图四十)
19.与尔同销万古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全裸影星、香港著名女影星莫愁小姐因为情感纠葛,在影艺圈走红六年之后,于1965年圣诞夜服用大量安眠药,殉情自杀,香消玉殒。人们已经习惯了她留下的那些香肩玉腿的裸浴艳照,如今她遽然告别人世,令人惋惜。
著名诗人易君左先生特为之撰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对莫愁的同情与哀思:
与尔同销万古;
问君能有几多。
被人们传诵一时,誉为挽联中的佳联。
易君左(1899─1972),原名家钺,字君左,后以字行,号意园,又号敬斋,湖南省汉寿县人,出身书香世家,他是清末著名诗人易顺鼎之子。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擅从报业文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兼任中华诗社社长,历经世变。易君左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成名早,享名久,成就高。为文、为诗、为书、为画,无不精工。文著60余种,数千万言,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信手天成,书画法古出新,卓尔不凡,为文坛奇人。易君左在现代文学界名气极大,曾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
易君左曾写《扬州闲话》一书,揭露了扬州的一些恶俗和丑陋现象,因此引起一场官司,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为此作了一副:“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盛于前。
“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该联是集诗词联,又采取了隐字谜格。上联出于唐代李白诗《将近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隐一“愁”字;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也隐一“愁”字。两句句末原来都有“愁”字,集在联中隐去“愁”字既合对联的格式,又暗合死者“莫愁”的名字,非常恰切,不可移易,即换个人就不能这样用了。挽联中不提死者名字,固然是为了掩饰悲痛,但此联典雅冷艳,虽然不见“愁”字,仍可以让人感觉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平添了无限悲哀与愁绪。
20.金大侠书名巧集联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不仅是文学家,也与梁羽生先生一样为对联高手。金庸先生所作的对联,最有名气并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要数这一副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原来,这是金庸先生所写了14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他把这14部小说名的首字集在一起,就成了这副对联。巧思绵密,独具匠心。
“飞”指《飞狐外传》,“雪”指《雪山飞狐》,“连”指《连城诀》,“天”指《天龙八部》,“射”指《射雕英雄传》,“白”指《白马啸西风》,“鹿”指《鹿鼎记》;“笑”指《笑傲江湖》,“书”指《书剑恩仇录》,“神”指《神雕侠侣》,“侠”指《侠客行》,“倚”指《倚天屠龙记》,“碧”指《碧血剑》,“鸳”指《鸳鸯刀》。
不过,严格说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不能算是真正的对联。因为上联意思比较连贯,能够表达一个不错的场景,但下联为了凑字就颇有点生涩,尤其“倚碧鸳”三个字,虽然可以和上联的“射白鹿”形成对仗,不过明显搭配生硬,不知所云。联句的前面部分“飞雪连天”和“笑书神侠”词组结构明显不同,不能对仗。如果改成“神侠笑书”可能略微好些。所以有人说,金庸先生是先写好这副对联,然后根据对联再为小说起名,然后写作,从这副对联的诸多毛病来看,这种说法是不大可能的。
除了这副著名的集书名联外,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中,写出了许多的对联,都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积翠亭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射雕英雄传》谭处端死前所吟:“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射雕英雄传》:“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摺叠扇;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雪山飞狐》苗人凤所写之对联:“不来辽东,大言天下无敌手;邂逅冀北,方信世间有英雄。”《白马啸西风》:“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碧血剑》:“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等等,兹不枚举。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