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申请大学时,从准备考试、给大学写入学申请到请老师写推荐信,每一步都是丁丽晴自己独立完成的。这种“我的学习我做主”的行为,可能会被一些家长视为任性和目无家长,但丁增安夫妇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事一向很少过问。比如,丁丽晴小时候,曾一度喜欢上弹钢琴,但考过五级后,有一天她却忽然不想学了。面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丁增安夫妇没有指责和追究,而是给予了充分的宽容。他们允许女儿说“不”,接受女儿的顶嘴和自作主张。
这与前不久引发广泛争论的“虎妈”的教育理念可谓背道而驰。“虎妈”奉行的是近乎严酷的“圈养”式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如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能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等等。尽管引发争议,但是“虎妈”的女儿也同时被哈佛和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录取,看上去也取得了“成功”,这让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该“严”还是该“宽”的问题上产生了摇摆。
教育最讲究个性化
日前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4.9%的人感觉身边就有像“虎妈”这样严格教育孩子的母亲。调查还显示,55.1%的人赞同“虎妈”严格教育孩子的方式,37.3%的人持反对态度。
宽高教育董事长、教育专家王金战认为,“放养”“圈养”均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从这两个案例看,孩子最终都进入了名校,说明两对父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基本还是适合他们自己子女的。但是无论是老丁夫妇的“放养”抑或“虎妈”的“圈养式”,都是教育个案,广大家长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但不能照搬。教育史最讲究个性化的,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适合的教育,“1000个孩子有1000中教育方法”。
老丁夫妇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总结出了一个不等式:刻苦学习≠考试好成绩≠哈佛录取≠有“钱途”的工作≠幸福的生活。丁妈妈明确地表示:“孩子考上哈佛属于意外之喜,考上固然很好,但给孩子一个美丽的童年比考上哈佛大学更重要。”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丁丽晴认为,从中国到加拿大,经历两种教育模式的熏陶,让自己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她以写作举例来说,中国提倡批判性阅读,作文有一定的套路;加拿大提倡发散思维,提倡多元性。两种文化的冲击让她能做到兼收并蓄。
家庭教育应“少管,多引导”
记者在网络上的一个家长论坛里,看到一位家长的留言:星期天的清晨,八点以前就在大街上行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下课回来……这段话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面对小升初、中考、高考(微博)的层层压力,很多孩子从小就要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从奥数、英语等文化课,到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程,搞得孩子很累,家长心疼之余也很无奈。家住北京朝阳区的一位胡姓家长感慨的说,自己也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但是童年美好了,孩子的将来恐怕就不美好了。”
王金战对此不以为然。作为人大附中的名师,他有很多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以及牛津、哈佛等名校。据他观察,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比较轻松的,这并非因为他们的孩子天生优秀,用不着怎么操心,而是他们教育得法,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管得少,引导多。“孩子们需要‘智慧型’的父母”,王金战说。家长要善于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他同时强调,有的家长对成功的定义比较狭隘,以为孩子考上名校就是万事大吉,其实这种成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广大家长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更丰富多样一些。事实上,就教育而言,孩子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
专家观点
国际教育研究专家、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形成有效互补因为中高考作为硬性考核标准的存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仍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很多家长在教育大环境影响下,对子女也只能采取较为严苛的家庭教育;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实行较为宽松的教育模式,而欧美国家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往往采取“放养”。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存在一边倒的情况:要么两者都紧,要么都松。这两种情况无疑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过于严苛容易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环境过于宽松则让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勤奋和扎实的基本功。
具体分析这两个案例,无论是“虎妈”还是老丁夫妇,采取的家庭教育模式都刚好弥补了学习的不足,达到了“宽严相济”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应当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量让孩子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游学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丁丽晴中小学时到处游学,去过12个国家,在7所学校上过学就是很好的例证。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鹏:
哈佛青睐怎样的学生?
研究丁丽晴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会注意到她的成绩非常优秀:SAT1考了满分:2400分。即便是美国本土学生,如此优异的成绩也是少见的。有的家长和学生或许就此认为像哈佛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也是唯分数论,其实并非都如此。事实上,每年我们都能发现一些SAT满分这样的所谓“优等生”被美国名校拒录的案例。
美国名校真正青睐的是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学生,包括具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道德高尚、赋予领导才能等。考试成绩是次要因素,成绩极端优秀当然也好,但在美国名校眼中,这只能说明学山善于应付考试而已。学生回报社会的理想和能力才是美国名校最为看重的,这就需要学生在中学时要拥有足够出色的社会活动证明,包括参加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发明创造等。在欧美国家教育机制下,学生很容易获得这类机会,但中国学生就比较难做到。最近几年,哈佛大学每年在中国大陆招收大约10个本科生,通过研究这些孩子的履历可以发现,他们大部分拥有国际学习经历,很多人事实上是在美国读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