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出中国的留美热中的一个巨大盲点:家长和学生都一心想着上排名第几的学校,很少为下一步做准备。事实上,随着大学的普及,大学生早已成为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到星巴克站柜台算个不坏的工作。另外到餐馆跑堂、开出租、当搬运工等,完全是大学毕业生的正常职业。这些工作,也往往是临时的。大学毕业后这么过渡一下,然后想办法读研究院。只有研究院毕业,才算专业人才。
所以,留美不仅是上大学,必须有读研究院的规划。
许多中国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大学一毕业,可选择的职业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临时工作。当然不可能有人给办工作签证。结果在美国一天也没有工作过,不过是大学校园混四年,和中国同屋做四年中餐,拿到文凭就回国。当然是百无一用、海龟变海带了。
《纽约时报》教育版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包括2011-2012年各种学历和专业的中等年薪以及失业率,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问题。中国学生最为热衷的企业管理专业(Business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本科生的中等年薪就3.7万美元,几乎是最低端的工作,而且失业率高达7.1%;而同一专业的硕士学位持有者,中等年薪8万,翻了一倍还多,失业率仅4.3%。也难怪,在美国最底层的大学(即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在排名榜上找不到的“四流大学”),其毕业生的都有三分之一要读研究院。在美国不读研究院,大学毕业不过是个打工仔。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有幸上了常青藤,并且表现优异,本科毕业去华尔街或精英企业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这仅属于极少数人。另外就是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时代,工程专业仍然被誉为“第一个专业学位”,也就是最初级的“专业学位”。言下之意,其他本科专业根本不算专业。因为工程专业要求高,训练专门,水平不够没法儿混,拿个本科学位很难得。
上述这些,不过是证明了我一贯的立场:上大学是为研究院卡位,本科本身不是高等教育的终点。这好比在中国读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考大学能先声夺人。不管你上了什么有名的高中,不可能把高中文凭当事业跳板。何况现在美国的一个大学本科文凭还不如过去的高中文凭。
可见,留学前的规划非常重要。这里的核心问题,首先是知道留学的教育终点在哪里,知道参加的比赛是1500米,还是万米,如何平均分配体力。我一向的主张是:托福、SAT等考试成绩虽然很重要,但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这些上面。要拿出相当的时间,准备大一课程。因为对中国学生而言,大一是最令人措手不及的挑战。美国虽然选课很自由,但本科不比研究院,有许多选课限制,即使学理工的,也必须修满若干文科课程。有些课程期末要写读书报告,对此中国学生的训练基本上是零。所以,在这些方面的准备,留美前两年就必须逐渐开始。换句话说,你跑最初一千米时,要考虑后面九千米的体力分配,这样在万米比赛中才可能有竞争力。
从家长一方面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在留美时先声夺人,早早在中学阶段就送走。可惜,在美国读中学、高中,耗资甚巨,后面还有大学。家长们当然都给孩子上大学留够了钱。但不少人没有想到大学后面还有研究院。结果,把钱全花在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真该拼最该拿的学位时,反而有些经济窘迫。这是长跑比赛中典型的错误:在一开始就把体力耗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于中美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鸿沟,造成了留美的高度盲目性。在这种盲目的冲动中,很少人能够看得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