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成多项民生工程提速器
深圳因大运加速蝶变
本报记者 武欣中 林洁
再有几天,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圣火就要在深圳熊熊燃起。对深圳而言,大运会不仅意味着12天的青春盛会,更是一项惠及千万市民的民生工程。
自4年前成功申办本届大运会以来,深圳秉承“办大运、办城市、惠民生”的理念,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千万深圳市民已切实享受到筹办大运会带来的诸多实惠。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深圳,近距离感受这座城市因大运而发生的点滴变化。
地铁通了,深圳“小”了
6月28日,总长157公里的深圳地铁二期线路全线开通。从这一天起,深圳市民吴琪再也不用为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而烦恼了。
吴琪住在大芬村,工作地点在福田中心区。没有地铁的日子里,吴琪每天早上7点半就得出门,即便自己开车,也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公司;一旦赶上关口堵车,上班肯定会迟到。
过去,深圳很多人都像吴琪一样,每天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在上下班路上。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拥堵的交通成为很多上班族的梦魇。
大运会给深圳带来了加快地铁建设的机遇。2007年,深圳5条地铁线同时开工,仅用4年半的时间,地铁通车里程就从原有的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地铁日均客流量由原来的40多万人次提高到200万人次。
深圳市轨道办主任赵鹏林介绍说,地铁二期开通后,深圳市已形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网络,118座车站遍布全市主要交通走廊、生活区、商业区、码头、机场和口岸,大部分市民可以方便地搭乘地铁出行,深圳由此真正进入了地铁时代。
“现在好了,早上在家门口坐上地铁3号线,到老街转乘1号线,40分钟内就能到公司。”地铁的快速、准时不仅让吴琪大幅缩短了上下班时间,还提高了她的出行质量——再不用辛苦开车,也不用担心因堵车而迟到。
和吴琪一样,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把地铁作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来自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地铁形成网络后,深圳96.15%的“有车族”表示愿尽量减少开车次数,改乘地铁出行。
不仅如此,地铁网络的延伸,更拉近了原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市民与经济特区的距离。
19年前,一条全长90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分为“关内”与“关外”。尽管2010年7月深圳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但“二线关”两边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关内”是高楼林立、花团锦簇的现代化都市景象,“关外”则道路拥挤,四处可见高矮不一、杂乱无章的房屋。
如今,驱车行驶在连接深圳中心区与龙岗区大运中心的龙翔大道上,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道路绿化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致与原特区已相差无几。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感慨道:“大运会的筹办和地铁开通,使‘关外’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10年!”
与地铁建设一样,在深圳,大运会成为多项民生工程的提速器——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北站、4座污水处理厂、总长6.1公里的新洲河综合整治工程、深圳湾滨海13个休闲公园……一大批惠民项目都在大运会开幕前夕落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