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即便地处偏远,每年我仍能在当地发现中国留学生。我们总这样开始对话:
“你来这多久了?”
“好几年了。”
“这么长时间,怎么呆得住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
“那你为什么千里迢迢跑来读书?”
于是,对话双方没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反而常常是一种“居然有人和我一样痴傻”的迷茫。
“大城市”也有“蛮荒”地带
对于国人而言,除了那些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其他地区都会被看成是蛮荒地带,所以悉尼、墨尔本和重庆没有多少区别。有次我听一个刚从台湾旅游回来的大妈说:台北好歹也是省会,这么寒酸,就一幢高楼,政府太无能!我瞠目结舌。人多、热闹,似乎是我们判断繁华的唯一标准,而当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也高楼林立,远超纽约、香港以后,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已从仰视转换到俯视,甚至是藐视。
俯仰之间,国人心态变了,自尊膨胀了。就算有崇洋媚外的心思撩拨了几下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等看到国外牛羊成群、蓝天白云时,还是忍不住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不过如此,早知道还不如呆在国内!”我劝有这些想法的同学在出国前,先到目的地考察一番。要知道,即使大城市也有不如意之处,比如电视频道没国内多,网速没有国内快,洛杉矶旧金山治安不及上海北京,巴黎纽约贫民窟转角就是。况且,如果你贪恋国内丰富的夜生活、除房价车价外低廉的生活开支、高效的工作速度,就别把自己发配到国外边缘了。
如何打探小镇风土人情
也有同学说,选择偏远地区目的就是远离华人,“洗心革面”,以便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听罢,我恨不得转身就走,远离华人就能了解西人?了解西方文化,在学校选修一门该国的历史最直接。此外,上大街找人聊天也能事半功倍。越大的城市,人的包容力越大,反而固守偏远小镇的人,往往保守情绪严重。美国南部、澳洲中西部、法国德国的极右地区,这些地方不仅当地人的口音浓重,生活习惯也比较保守。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极右或保守的游行示威可能会波及当地华人。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小城镇,否则我也不会呆在一个人口只有30万的小地方赖着不走。归根到底,了解一个地方,必须做好扎实的调查。我的建议是,在决定留学或工作地区前,先做一番实地考察。一般,在几天的旅游中就可以观察到当地市场的一些菜价;从报纸上查阅到一些房屋买卖租赁的价格走向;还可以从网上招聘信息栏里看当地的用工需求;最后,在学校附近走上几圈,看看风土人情,进咖啡馆找老板聊聊天。了解一个地区的方法很多,综合信息后再决定是去是留。
寂寞“小镇”,利弊由人
我的故事是,在移居之前就已经知道:我这个城市只有两家华人店、市中心由5条大街构成、星期六有个露天集市、房价全国倒数第一、交通环境全国第一、城市每个角落都背山面海,走几步路就能见到一个公园、当地人不知中国总理、主席是谁,也不关心最新科技、电视节目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我的工资比大城市高出20%,平均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只有8-10分钟。
从这些或褒或贬的信息中,每个人都要问:“这么矛盾,那为什么你留下来?”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赌博”,我非常不赞同。在移居前,我在大城市有工作,同时手握两个Offer,最终决定移居边疆,是在做完一个彻底的利弊分析后,得出利大于弊才决定的。
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弊,但极少人能做到彻底梳理自己的喜好与得失。以下是我个人的例子,仅供参考——
小城市的“利”:
学费便宜。
工作稳定,竞争少;上升空间大。
环境优美空气好;房价低应酬少。
没有夜生活,生活压力小。
家乡人少,只能融入当地文化圈。
小城市的“代价”:
学校无名,一纸证书轻若无。
打工几乎不可能,当地人口音浓重,排斥外来人。
房价升值慢,买房就不指望卖掉。
没有夜生活,没有家乡人,经常有被遗弃感。
整天看自然风景,容易自闭孤僻。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小城市的政府里做审计,三个月就转到中层,半年后成了领队,还把税法、CFA等证一年里面全考了。问她为何如此拼命读书?她答:“6点下班无处可去,只能读书。”
大城小镇,就看你是要尘嚣还是要宁静。(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