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立群
大运会开幕在即,深圳街景流光溢彩。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举办一届青春的盛会,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在办赛思路、场馆建设、竞赛组织、开闭幕式、大型活动等各方面大胆创新,处处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11日,在大运会开幕前夕,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大运会的筹备情况和精彩亮点。
不一样的竞赛
创多个历史之最
规模最大。截至8月5日,组委会共收到152个代表团11901人的注册申请,其中运动员7865人,随队官员4036人,为历届最多。
项目最多。本届世界大运会共设24个大项,其中有21个奥运会项目。与上届相比,增加了帆船、射击、高尔夫球等9个大项、105个小项。深圳大运会将产生306枚金牌,也为历届最多。
信息化程度高。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深圳大运会首次自主开发了赛事管理系统、首次自主集成了计时记分和赛事成绩系统、首次把4G技术网络覆盖到相关的比赛场所,传输速率是现有3G网络的10倍,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各种终端获得无线高清视频体验,无论是点播电视,还是在线视频会议,都十分流畅清晰,展现了深圳高科技和自主创新的城市形象。
不一样的场馆低碳、节俭、可持续发展
深圳大运会共使用63个体育场馆,其中比赛场馆41个、训练场馆19个、备用场馆3个。在场馆的选址、设计、建造和使用中体现了4个“坚持”。
坚持低碳。在场馆建设中大量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和材料,凸显“生态文明”。
坚持节俭。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体育场馆和设施,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维修改造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41个,占全部场馆的65%。
坚持充分兼顾赛时需要和赛后长期使用。本届大运会尽量把新场馆建在学校校园或社区内,以便赛后充分使用。
坚持场馆建设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大运中心主场馆建设和深圳未来发展的4个新城规划相结合,共有14个大运场馆新建在原特区外的龙岗、宝安和坪山等地,带动了特区内外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