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过零丁洋》读后感(一)
欣赏着飘着墨香的文字,思绪化作一朵彩云,飞翔在历史的长空里...
零丁洋边,文天祥瘦弱,凄惨但仍坚决的脸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冷冷的风吹动着他的头发,折磨着他瘦弱的身体,但是任凭狂风让她的身体东倒西歪,头发胡乱的飞舞,他那颗坚定的心始终不会动摇。他平静地吟诵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他苍白的脸上又呈现出一片愁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扭头看向零丁洋,喃喃道'黄扩那个探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忽然,他哈哈大笑道'张世杰,不要放弃,干下去'他仰望天空,大步向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罢头也不回依然向前。
汨罗江畔,屈原正在江边痛哭,他仰天长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苍老的江风吹动他的鬓发,他步履维艰行于孤苦的江边,于是我撑着<离骚>歌韵的船只,摇动<九歌>与<九章>的双桨升起<天问>不满的征帆。汨罗江边,谁能明白他心中交织着生与义的痛苦呢?他,伫立在江边,风轻轻拂过.......在生与义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义。在激荡的风浪中,我感受到了震古烁今的爱国激情。
思绪被放在桌上咖啡的浓香拉了回来,看看桌上几个熟悉的人名,思绪如水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向四周扩展着......
居里夫人,镭的发现者,她把所得的奖金大部分用于科学实验及赠送给贫穷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朋友。她将研究的结果毫无保留公之于众,
詹天佑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国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最棒的。
时代的不同,让我们报国的方式也变得不同。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在战场上厮杀。有时伏在桌前,钻研于难题之中,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或许二十一世纪不需要'白头搔更短',不用投身于江边,更不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是这种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或许我们不用钻研于镭的发明中,不用走遍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可是我们能遨游于书海中,沉入深刻的思考中。
我还想化作一朵彩云,漂泊在古典文学的河里。目睹每一位英雄和伟人的生命光彩,收获每一位伟人给我带来的感动与启迪。
初中生《过零丁洋》读后感(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 。今天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自己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自己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自己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中国,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 ,最后认为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为了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他们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良好学习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习。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存在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自己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自己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出来后,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努力,可是不到两三个小时,自己立下的志愿就已经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一定要热爱祖国,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最重要的表现是好好学习,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过零丁洋》这首诗像我的照明灯,小老师,告诉我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又像多彩的阳光,伴随着我踏向未来的征程。
初中生《过零丁洋》读后感(三)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吧,他那爱国的高尚气节令我感动。我从小就听说过文天祥的名字,但真正了解他还是因为一首他写的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第二年押解路过零丁洋时写下的诗句。当南宋与元军的战争爆发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代表南宋和元军谈判,被元相泊颜拘留。后来文天祥在镇江脱逃,再度起兵反抗元兵,又不幸被俘。不管元军用了多少方法诱降,但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最后从容就义。文天祥虽然死得悲壮,但他把是他那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留给了世人。在这国家腐败、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文天祥完全有理由为元军效力,不用再去管那不堪一击的南宋。可是文天祥并没有那么做,而是继续组织将士抗战,写下了一曲千古不朽的正气歌。
《过零丁洋》的第一句,写出了文天祥一生的经历,特别是“寥落”这个词,我感受到了南宋已经稀稀落落、危在旦夕。文天祥通过这首诗的第二句话感叹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危险处境,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局面,文天祥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我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体会到了当前文天祥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也体会到了文天祥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最后写道的诗句。古往今来,没有人能长生不老,正所谓,“人难免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像文天祥那样为国捐躯是光荣的,他把一颗赤诚的心流芳百世,映照千古!
读了文天祥写的这首《过零丁洋》,我感触很深,不竟想起了狼牙山五壮士和女英烈刘胡兰,在敌人面前他们宁死不屈、英雄无畏。他们和爱国诗人文天祥一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初中生《过零丁洋》读后感(四)
五一假短,未出远门。闲来无事上网,再度《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初读到这首诗是在小学三年级,上历史课时。当时立刻就被那种气壮山河的慷慨悲壮打动了,反复吟咏,不忍释手。历经将近四十载,再读此文,更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小时简单,以为文天祥肯定和董存瑞、黄继光一样是个共产党员,现在知道他是个文人,是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国家危在旦夕之时的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我不必深究他的浩然之气出于什么的影响,但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由于孩子高考,最近几年总关心中学教材。数理化客观真理,一时半会不会变,可语文总变,听说鲁迅的文章少了,《过零丁洋》也没了,金庸的盖世奇功来了,说不好中国话的周杰伦也来了。还有歌坛,改革开放三十年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好歌少了,《不怕不怕》、《你的妈是我的丈母娘》这样低俗的歌声来了。改革开放,抓经济效益,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没错,可追求新奇、颓废的精神刺激,是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背道而驰的。“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这样的搭配真是让人抓狂。除了能在网上哗众取宠,真不知道它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冲动的惩罚》这种抓住青春尾巴不放的唱腔,不但无聊,而且无聊之极。《我爱人民币》整首歌词完全无意义,听完之后最多能听出作者对人民币有深厚的“感情”。比之于文天祥的脊梁,他们只是没有脊梁的蚯蚓。
一首好歌,可以激励一代人。毛主席带领中央军委从陕北到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一首《高楼万丈平地起》抒发了根据地人民对党和军队的深切留恋和对全国胜利的期盼;一部好小说,可以振奋一代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透过土改中中国农民分田拿地、当家作主的喜悦,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扉,掀起了送子参军、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解放战争新高潮;一首好诗,可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过零丁洋》就是深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灵魂的,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以国家民族为己任,不为不义所屈,不为利诱所动,敢于抵抗暴力,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翻开历史,我们随处可看到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岳飞、史可法、关天培、邓世昌、徐骧、张自忠、吉鸿昌……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履行了对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承诺。
一部四千年的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是因为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我总想,文章也好,歌曲也好,都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要分为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几个档次。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才有第一等精神。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我们的精神生活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