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BC推出了3集纪录片,讲述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的波亨特学校对50名英国中学生进行中国式教育的教学过程,现在每周更新一集,正在英国热播,而且第一集播出后就立马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中英大论战。有观众说这是在故意抹黑中国的教育,也有观众怀疑此片内容的真实性,他们认为这是BBC事先已经彩排好了的。出国留学网小编查看观众们的各种评论后,又综合了各方媒体以及此片的消息,在此为大家详细地扒一扒其台前幕后的情况。目前第二集已经播出。
这其实是一个由BBC和英国公开大学联合执行的实验性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英国学生体验一下中国式的教育。波亨特学校是被项目方精挑细选出来的英国顶级公立中学。5名中国老师也是被项目方精挑细选出来的。参与项目的50名十三四岁的英国学生则是校方专门安排的。
在4个星期的时间里,9年级的英国学生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要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每周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以记笔记为主;还要做课间眼保健操和集体锻炼身体,并要负责打扫教室等。这一过程被拍成了长篇纪录片,题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并由BBC二套分三集播出。
早在片子开播前,BBC就发文《中国式教育会在英国孩子身上有效果吗?》.这让这部纪录片未播先热,引发中英主流媒体和网友对中英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大讨论。片子播放时,中国年轻网民们大呼“有种大仇已报的快感”,并发出诸如“看,我们中国老师教这些洋孩子吃苦头了”之类的热议。当然,也有人持冷静、理性的观点说:“这5名老师并不能代表我国老师,要知道我国许多学校老师现在并不那么古板、机械和专制。”在BBC中文网上,许多中国网友则纷纷跟帖留言,言辞犀利地评论。大家普遍认为,英国学生不适应中式教育很正常,这中间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差异还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英国《泰晤士报》前总编、著名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8月4日在其专栏文章中说,虽然半个世纪以来,英美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等之类的排名榜上表现差劲,但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
英国学生遭遇中式教育挑战
15岁的兰斯基说自己是一名正常的少女。她喜欢睡觉和自由。但是为了参加这个试验,她只好牺牲自己4个星期的睡眠。兰斯基说,中国老师对他们期望过高,总是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他们还被要求一天12个小时都穿中式校服,整个试验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说,自己原本以为参加这个实验跟平时的学校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会多了点作业或是课堂上寂静无声而已。
兰斯基说:“我感觉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一切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像是机器人,她自己很难适应。兰斯基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并参与小组互动,提高技能等。但在中国老师的课上,兰斯基唯一学到的就是如何快速记笔记,并听老师个人给他们“布道”。中国老师认为他们就应该像海绵一样,不知疲倦地吸收所有的知识。最难应对的是中国老师对学生的预期,他们总是期待你成为最好的。如果你不能成为尖子生,那么就根本没有意义去试,因为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
兰斯基说,课堂环境封闭、压力大。班里有50名同学,这本身就很难让人集中精力,更别说让你觉得要时时刻刻与他们竞争了。她补充道:“尤其是理科更具有挑战性。”
兰斯基透露,老师会让她回答她根本不懂的问题,让她觉得非常不自然。她压力很大——所有的同学都看着她,还有摄像机的镜头。这让她一下子就懵了,并且觉得自己很蠢。
中国老师尴尬面对英式课堂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3日刊登了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该报报道说,波亨特学校这一中式教育试验的结果是,5名中国老师似乎对英国学生的评价并不高。在教了4个星期的课后,中国老师的结论是,英国慷慨的福利制度让这些学生缺乏雄心壮志和纪律约束。
一位教中文的魏老师表示,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那就会迫使人们去上班,这将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她认为,这些学生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从政府那儿拿到福利,所以他们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从而自由散漫,不刻苦学习。而中国学生知道,他们必须要努力学习,今后才能挣钱养家糊口。
对此,《每日电讯报》曾经驻中国6年的记者理查德·斯宾塞撰文说,魏老师的这一说法与从前的英国保守党元老诺曼·泰伯特很像。诺曼·泰伯特是以批评英国福利制度闻名的保守党政治家。他曾经要求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去路边清除杂草,以换取国家福利。
还有一位李老师说,当她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她期待学生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做作业。但没想到,当她走进教室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聊天,有些在吃东西,还有些在化妆。她对此不得不强忍怒火。她抱怨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比较听指挥,而另一半呢,天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教科学的杨老师说,在中国不需要课堂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学生都很守纪律,但是在波亨特学校教书则非常具有挑战性。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名女生在听说英国男孩组合中的一名歌手离开乐队的消息时哭着离开了教室。杨老师还对英国“因材施教”的教学法提出挑战。她表示,波亨特学校的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来制定的,但是在中国只有一个教学大纲,一个统一标准,学生要么被淘汰,要么胜出,全凭学生自己。
英国《每日邮报》也关注了这一纪录片。该报报道说,中国老师对这些英国学生作出了很差的评语:“无礼、懒惰、被福利宠坏了”。面对中国老师的批评,波亨特学校的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反驳说,英国的教学优于中国。他直言,自己对“非常枯燥”的中式教学方法并不“感冒”,而且他们学校学生的纪律并不像中国老师形容得那么散漫、糟糕。要知道,波亨特学校不但并非英国很差的学校,而且还是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为“杰出”学校。因此,波亨特学校的学生不可能糟糕。在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里,尼尔·斯特劳格尔校长直言,中国的学校缺乏想象并且训导过多。此外,英国《独立报》和《卫报》也做了类似的报道。
中英教育方式大论战
有观众在BBC网站留言,问这部纪录片的灵感何来;有中国媒体和网友质疑BBC的这部纪录片“造假”;还有人批评此片“妖魔化”中国教育。为此,BBC中文网专访了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萨姆·巴格诺尔。他是这部纪录片的两位执行制片人之一,参与和见证了该片孕育的全过程。
巴格诺尔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学生在国际性的评估中都落后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他本人拍摄过一些中国学校,发现中国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英国有许多不同,所以他想看看东方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嫁接到英国。
自节目第一集播出,这部纪录片就引发了中英大论战。巴格诺尔说这是制作方希望看到的效果。他表示:“这部片子是一次试验。节目的简介里开篇就告知了观众这点。当然,它不是一次科学性的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
对于作秀和炒作之类的“造假”质疑,巴格诺尔回应说:“BBC这部纪录片全部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孩子们和老师们可能最开始对摄像机不适应,但是一两天后,就忘却了机器的存在。我们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记录真实发生的情况。我们也确信,我们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为期一个月的试验课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实。”对于此片“妖魔化”中国教育的质疑,巴格诺尔做了正面回应。在第一集里,跑步受挫的英国男生蹲在地上哭,但镜头只显示英国体育助教安慰孩子,而中国老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巴格诺尔说:“我并不觉得这是故意把中国老师刻画成没有同情心的形象。或者故意抹黑中国老师。这是当天的真实记录。相较于刚来的中国老师,英国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学生。她去安慰并不奇怪。”另外,他补充道,看完三集纪录片,观众就会发现中国老师其实是“非常有同情心的”。
巴格诺尔表示,纪录片里选择的中式教育比较典型和传统,刻苦学习也是中国学生的普遍现象。他还表示,波亨特学校和参加实验的中国教师都很有成就。他们确信,这是一次比较公正的对比。5名中国老师中的两位分别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都是中国国内知名的学校。波亨特学校既是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又是英国第一所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学校。
巴格诺尔回应称,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国观众就会感到惊讶和开心。他透露后两集里有更多温馨的场景出现,尤其是第三集。在后两集中,第一集里的“残酷”问题会被慢慢解答和展开;中国老师开始慢慢适应,并开始掌控课堂;也有了跟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巴格诺尔还希望观众看完整部纪录片后,会觉得它是一部吸引人的电视作品,并非耸人听闻或者令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