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编辑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欢迎阅读。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
《春风沉醉的晚上》由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另外还有同名电影,有内地演员陈思成等主演。讲述了发生在现代南京的一个春天里的故事。王平的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委托罗海涛私家跟踪,由此发现丈夫和一个叫做姜城的男人相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是备受压榨的工厂女工,一个是贫困窘迫的知识分子,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在小说中相遇了,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后来互相关切同情,而女工的善良和真诚感人至深,她那不被贫困、苦痛所泯灭的人性之光,不仅在当时的黑暗中熠熠生辉,也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珍贵。 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的一个小租屋,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只得租一间破房子,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能开始读的时候会想这个女工会在某个晚上偷“我”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看来,人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身边的东西。但出人意料的是,女工并未行窃,而是担心“我”不走正路,发不义之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交不起房租而担心,也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着急,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空虚了,我们的精神高度也实在太低下了。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手扶扶杆艰难地站着,而旁边就是一位年轻的小姐和一位健壮的青年。这两个人似乎都被窗外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看,好象丝毫没有觉察到身边有一位需要帮助的母亲。
我不禁要想,窗外的水果就真的有如此大的诱惑力,让两位青年如此的专注?不用说大家都会明白,这两位青年只是想逃脱让位的义务。可也真的难为他们如此受罪了。这看上去是多么的恶心,但多的是让人伤心。不是吗?就为了一时的舒服,而宁可昧这良心忍心让这位母亲站着受累,事情虽小,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的人,他们的良心何在? 因此我要呼唤真情,我不奢望有像郁达夫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真挚,只渴求在我们身边少出现些类似的画面,多一些谦让的镜头,这就足够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二)
其实距离今天我看《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电影的时间已经将近两周了,在刚开始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心里面就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片名虽然跟郁达夫192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同名,但故事内容毫无关系。影片延续了导演娄烨作品一贯的小众边缘路线。讲述了发生在现代南京的一个春天里的故事。王平的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委托罗海涛私家跟踪,由此发现丈夫和一个叫做姜城的男人相恋。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她到姜城单位大闹,迫使姜城和王平分手,却导致了王平的自杀。与此同时,罗海涛有一个在工厂做工的女友李静,而他却在跟踪姜城的过程中对姜城产生好感,于是开始和分手后情绪低落绝望的姜城交往,关系越来越亲密。当姜城和罗海涛情侣同时出游时,李静却发现了二者的关系,在旅途中选择了消失来了结一切。自责的罗海涛在争吵中离开了姜城,变成一个人的姜城又被丧夫的王平妻子刺伤。伤愈后,姜城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在伤口处刺青,又开了服装小店,和新的女友过着平静的普通生活。在灰蒙蒙的晚春,姜城还像影片开始时那样,在亲热后和女友读一段郁达夫忧郁的散文诗。这些不时穿插的短诗和古词,给影片垫下忧伤的基调。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在心里面对同性恋持排斥的态度,觉得那是一种病态,想想都会让人觉得想吐。但是看了这部影片以后,它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我没有厌恶这里面出现的几个主人公,相反的我觉得很忧伤,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心里面苦苦的。觉得在那样一个小城一个老城,对于他们这些生活在边缘上的人们确实生活空间很狭窄,也可以说没有。就如电影中出现的情节一样,影片刚开始得时候两个男主角亲热都要跑去城郊的小村庄去,可以想象得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忧伤。
如果说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我想应该是细节,整部《春风沉醉的夜晚》看不到一个南京商业区壮丽的夜景或者大厦丛生的城市景观,若有,也被隐没在灰黄的阴霾后面。而纳入娄烨的视野的,是下关区规划落后的街道、集市,八卦洲泥泞的道路和逼仄的小旅馆,青岛路上的旧书店、小酒馆,混乱的古堡酒吧和秦淮剧场……几乎全是手持和自然光,也看不出明显的后期雕饰的痕迹,但娄烨真的拍出了南京春天那种有点脏兮兮、灰蒙蒙的湿气。
曾经看过一种理论,说多数男性对男男同性恋的排斥和厌恶,其实暗藏一种内在的恐惧。作为一个大众,我确实感觉到了恐惧,但在恐惧的同时更多的是感觉一种疼痛,对那些生活在边缘上的人们的心疼。虽然是以一个女性的观点来看这部影片,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却很努力的试着去理解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爱情。是的,那果然是爱情,尽管它为何而来,我们大多数人始终不懂。实际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为何而来,其实我们也同样的不懂。
导演娄烨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纯粹的爱情,没有物质的要求没有名利的干扰,就那样干干净净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故事发生在繁华的南京,影片却没有繁华都市的渲染,也没有传奇式的人物背景,导演的拍摄地点只是选择在了老旧的闹市区,人物也是大多数的中下层。不存在理想的条件,所以在三个男人的境遇里看到了理想的破灭,只是三个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对情人姜城的决绝与无视,王平选择仔清晨公园的长凳上,割腕自杀。在被自己最爱的女人和男人同事抛弃后,罗海涛流着痛苦的泪水,逃离了依赖自己的幼稚幻想构筑的两全世界。而姜城,这个故事的主线人物,遭遇了第一人情人自杀,第二任情人相望天涯,旧情人妻子前来报复继而命悬街头却无人帮助的凄凉之后,终归平淡。波澜的情感之后,他内心再也激荡不起惊涛骇浪,如同片头出现的那几朵静静开放在水池里的睡莲,平静之后,一切过往都成涟漪。
影片没有太多的台词,人物的行动、周围的意象和背景音乐取代了过多的对白——互相交融的愉悦眼神,摊在床头的报纸,刻在回忆里的读书声。“当这样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在姜城的回忆里王平读的这段文字是影片的最后留白,镜头慢慢地摄出窗外迷蒙的景色,暗淡的天空,沉沉的暮色,依稀看见江边楼房里开启的灯盏。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三)
虽然曾经对这部犯禁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多有耳闻,却一直无机会近距离触碰。在这小片聚集港片低迷的时期,真没有太大欲望全身心投入到一部电影。幸而,近读得《中国电影十年》,特别斟酌品味了台湾电影部分(因为看过很多香港电影评论)。油然起兴,滚热的狂潮从内经由每个毛细血管向外喷放。终于在三次暂停三次继续的艰难情景下看完《春风沉醉的夜晚》。
看完这部戏,对我而言,让一个对婚姻性接触彻底悲观的人产生了对婚礼的美妙期待。当然,我并非推广这部戏,没有大量观影经验的也最好暂不观看。
有时候,当看到自己最担心害怕的事被相似临摹的发生并引起一系列因果效应,其实心里边那份恐惧似乎也可以觅得一处依靠支点,人生最害怕的是上不接天下不靠地悬浮空中慌慌张张终日不安。我看完了,眼泪欲夺眶而被忍住,寒意逼人而被平静的暖温。这是一部关于男性性倒错为主线的电影,中间牵连着家庭、伦理、江湖以及不由自主的买卖冲突。电影开始前半段,由陈思成的视角带入,其实也是偷拍监视受人之托,秦昊与有妻室的吴伟发生多次非正常亲密行为。作为妻子,确实能感觉到吴伟的异样,在陈思成取得证据证明自己猜想为真时,她相当冷静,可能是因为她的职业(教师)需要一个安慰平静的家作为后盾,直言不顾一切的保住自己的家,所以直接在公众场合羞辱秦昊,秦昊故意躲避吴伟,吴伟却爱的纯真,爱的死心塌地,也爱的绝望,终于熬不住冷漠走上了极端——自杀。让血静静流淌,浸染着幽绿的山丘,,鲜红与幽绿,多么强烈的反差,吴伟如此狂热真诚,而世界如此沉静冰凉。对吴伟妻子而言,此结果并非所愿,但又能奈何,没做错也要承担罪过,因为她是谋夫凶手。另一边陈思成跟踪秦吴却意外的与秦昊搭上了,两个大男人引发了一段热火的恋爱,不知是不是因跟踪而诱发了自己性倒错的意愿,或许每一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女人,男人心中摆放一个女人是为了繁衍和泄欲,女人心中靠着一个男人是为了有坚实的臂膀可以依赖。
陈思成有一女友,名叫谭卓,在一家纺织厂工作,或许是傍着老板,或许是老板垂幕其姿色,或许是因怜而爱,当然,不重要,通常我们只在乎事情结果。老板翻船了,委托谭卓寻其曾经帮助过的江湖兄弟,江湖之大,哪有义气,只有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填充在江湖之上,或许吧,我们暂定他为江湖小人,不配于江湖立足。谭卓舍身舍钱救出老板,老板空空如也,此时,江湖兄弟还要掠夺他的女人,何况她都不是,这买卖也太不公平。所以回到陈思成身边,结果却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三人旅行,不得不佩服娄烨的点子是多么直接和勇敢。谭卓是可怜人,发觉此等荒诞之事岂不更觉可怜,失踪是唯一最好的选择,陈思成犹豫不决,但还是选择追逐谭卓。而主人公秦昊,自己两段恋情伤碎了心,所以封住感情,只泄性欲,恋人是谁已不再重要。想安慰的活着,就得养着他(她),不懂真感情是生活致胜法宝,怪不得老说人要长大,人要成熟,成熟实则是封住情感,附庸在不爱之人之物身旁。
还有一幕对比戏,吴伟妻子偶遇秦昊,割伤秦昊脖子,秦昊在街上伸手求救,却任由其倒地流血挣扎。伤口好了回家的路上却有一直宠物碾死,大家同样退避三舍。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多高贵,实际都是碍路尸体。
性倒错,既然存在,必尤其价值和意义,可我们却不断贬斥它,自以为高贵,但凭什么比人家高贵。阴阳调和,阴阳不和必有一伤,人们都是在恋爱中成长受伤,伤得太多变得麻木,伤得太重变得绝望。麻木的人,分不出男女,绝望的人,或许只有一线渴望。有伴侣者是单身群族羡慕的对象,穿着礼服随口许下誓言
是收受祝福的光彩,养育子女携手出入是作出调和之榜样。
不怕不怕,我若穷着,我一定等着最喜欢的那个,直到不穷了再把她抢回来;我若富着,我一定随遇而安的娶了,直到死了才分别。各取所需,各爱所好,各行其事,都是因为有充足的理由。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四)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短篇小说,我认为是自我心理的描写要胜于对外物的描写,对记忆的摹刻要甚于对虚幻的形容。有一种内心强大的平静,有一种对苦难甘之如饴的小浪漫,当然也有一朵感情的浪花。
一、自我
“第二天午后,我上邮局去取了钱,在太阳晒着的大街上了一会,忽而觉得身上就淋出了许多汗来。我向我前后左右的行人一看,复向我自家的身上一看,就不知不觉的把头低俯了下去。我颈上头上的汗珠,更同盛雨似的,一颗一颗的钻出来了。因为当我在深夜游行的时候,天上并没有太阳,并且料峭的春寒,于东方微白的残夜,老在静寂的街巷中留着,所以我穿的那件破棉袍子,还觉得不十分与节季违异。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与前后左右的和节季同时进行的我的同类一比,我哪得不自惭形秽呢?”
迷徒:
这种经历我也多次有过吧,有些是身体的,有些不过是纯思想的。虽未必及郁达夫之极致,但那倒并非由于我不及他“形秽”,更多是由于我当时心灵早已麻木,又或者我多以精神胜利之法“超度”了自己的自卑,又或者以自认为超然物外的所谓大智慧选择性的忽略了。
然而,我现在形容光鲜了些,却偏又生出更多自卑的理由来,虽未至于真的自卑起来。非只“一山更有一山高”的无奈和无力,更有今天之我于昨天之我相比,心态之平和与精神之昂扬均低矮了许多的惶惶。我不是固穷的君子,也深知财富基于人生尊严和质量的作用。然而,我还是希望,在我人生的外衣日渐光鲜的过程中,能尽量维持我的本心素面朝天,能有幸一贯坚持我最纯洁向上的部分思想……
二、自律
“我看了她这种单纯的态度,心里忽而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情,我想把两只手伸出去拥抱她一回,但是我的理性却命令我说:
“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处女毒杀了么?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
我当那种感情起来的时候,曾把眼睛闭上了几秒钟,等听了理性的命令以后,我的眼睛又开了开来,我觉得我的周围,忽而比前几秒钟更光明了。”
迷徒:
我的眼睛盯着“资格”那两个字,真的想用大刀砍死了它们。
我是大概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实际上都“恶魔”过,当然这在现在是最正常不过了,即便冠之以“传统”,我想也不为过的。一是当今不再是那个残留了许多旧时礼仪的时代了;二是我恐怕自律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及郁达夫;三是我也许太过短视而且也深受过其害了。
有时,环境和背景拖住了我们,并死死地将我们限制在灰暗的社会“框格”中,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这时能顺势萎缩那追逐自由之虚幻或浪漫之爱恋的心,并投身在黑暗中默然耕耘,未尝不是一个提前“出狱”、早日得见“光明”的捷径。然而,这不是清教徒或苦行僧么?所以,我想还是在顺势和逆势中寻一个平衡点来比较好,那便是——自我而且自律!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五)
很久之前喜欢郁达夫的旧体诗,也一并喜欢他的小说、散文。郁达夫的才情离奇,率真坦诚,在他那次坎坷悲凉的生命旅程的抒写中,交织着20世纪上半期无数知识分子苦难心灵历程的体验。
郁达夫的旧体诗造诣高深,“九岁题诗四座惊”的他有良好的古代文学基础,“几回归梦遥难到,才渡重洋已五更”表达身在日本的乡思。“前生若道无缘分,不合今生配作俦”抒发不愿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怨忿。“耐得早朝辛苦否?东华门内晓风寒。”意在表明自己耐不得风寒,无意仕进……
郁达夫游兰溪、上超山、走宜兴、登东西天目,去金华探洞,观天台石梁;再北画青岛海景,南写闽中风情,他爬上涉水,聊以寄啸傲于空虚。他的纪游散文兴致所至,很少怪异的修饰,人为的雕琢,行文落墨,追求流畅清新,传达中国古诗词和山水画的神韵,这得力于他古典文学的修养。
而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在文学世界堪为奇葩。郁达夫借用自叙传这种抒情小说体式,以第一人称“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他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感人,以率真坦诚的自我告白吸引人,小说呈现出一种伤感美与病态美。郁达夫深感黑暗重压下的痛苦,他常对人说:“名誉、金钱、女人,都同时地三角联盟来向我进攻。悲哀呀,真正有说不出的悲哀!”苦闷源于生的困境与社会的压迫。因此,沈从文说:“多数的读者,由郁达夫的作品,认识了自己的脸色和环境。”
我很久之前看《春风沉醉的晚上》,看完合卷心情很宁静,郁达夫笔下的纯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贫困痛苦所不能击倒的人性之光,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小说本身的故事并不鲜亮,整篇小说的色调正如文末这样写道:“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的样子。”无一字谈情,而无一字不含情。
我正是从这篇小说开始接触郁达夫,一并翻出他的旧体诗和散文,一时沉醉在郁达夫思想的海中。当初吸引我的也就是小说的名字,但我第一次习惯性快速读完小说,我发现我错过许多“美景”,于是我把小说从头嚼到尾,并体会到很多。郁达夫是擅于以主观情绪来结构小说的作家,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并不复杂的情节只消三两片断展现,巧妙回避了对繁复、周密现实生活的描绘;取而代之充盈于作品中的是丰富多变的情绪:时而愤懑难平,时而忧虑无奈,时而窃喜,时而微叹。这类不以情节胜出的小说,尤其需要读者多一份耐性与细致,方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一瞥眼神,几个动作,半句对白,一声喟叹,甚至一领破棉袄,两堆旧书稿都融进了作者幽微的情思,不仔细咂摩咀嚼,如何得知?这样文字的好处并非人人能悟到,也因此悟到才珍贵。
很多人会误会郁达夫是个病态的作家,其实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写的小说的确呈现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而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的苦闷,二是性的苦闷。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苦闷是一个时代一代青年人的苦闷。因为郁达夫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传”的体式,但这不等于自传,作者本人不是作品中的“我”。但我个人观点,作品应该也影射了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不过郁达夫不是一个病态作家,而是揭示病态的现实的作家。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