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 雨果(1802~1885),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他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诸如广为人知、深受欢迎的《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编辑海上劳工读后感,欢迎阅读。
海上劳工读后感(一)
雨果在其于1866年发表的这部《海上劳工》中,着力地描写了吉利亚特对十分器重他的船主勒蒂利埃的养女戴吕谢特的纯洁的爱,为了抢救被破坏的迪朗德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智,他孤身一人来到茫茫大海中的礁石上,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工具,最后又险遇章鱼,以及最后为成全其心里爱恋着的戴吕谢特与柯德莱神甫而作出的牺牲。真是叫人催泪而下,感动不已!
这篇著作的另一个看点我认为是他的语言及写作风格,雨果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场景,但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文中的细节更然我为之惊叹,诸如航海的术语,地方语言,神鬼传说,风土人情,气候情况,岛民的劳动与生活等要不是作过深入调查或亲身经历过或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难想象他能写得如此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文中有这么一段:“……从普通人到先生要攀登一把梯子,首先是第一级,大家只是直呼其名,我假定是皮埃尔吧!接着是第二级,叫皮埃尔邻居;第三级,皮埃尔老爹;第四级,西尔·皮埃尔;第五级,梅斯皮埃尔;最高一级才是皮埃尔先生。”这段是对当时等级制度的描写,语言简练细致,让人们回到了19世纪的法国,想起了那动荡不安的社会,等级制的层层深入亦是对中心的深入,感情真挚,表达自由,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更经典的是他那出奇的“真实”的语言写作风格,这源于他对航海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格恩西岛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他将以前的船与现在的船作比较,为读者讲述了船的各个部分,如何驾船,如何航行,如何躲避礁石和风暴,格恩西岛附近的海域又是如何,哪有暗礁,哪有海岸……他都在书中各读者作了翔实充分的交代,这简直超出了一个作家的范畴,令我又佩服又惊叹,真是不容易啊!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还多亏了他的逃亡生活。在他漫漫逃亡之旅中来到了格恩西岛,正是这此次邂逅给了他日后写作无限的源泉。作者亲临英吉利海峡的多座海岛,特别是格恩西岛的风土人情、气候情况和岛民的劳动与生活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并去塞尔克岛观察水手攀登悬崖峭壁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参观走私贩子的藏身岩洞,以及主人公吉利亚特与巨大的章鱼的英勇搏斗的生动描绘,均与他在流亡期间所积累的丰富、精确的海上生活知识息息相关。这种种写作之前的精心准备才促成了这篇不朽的佳作。真是难能可贵呀!m.liuxue86.com
“诗情画意”我看是他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了。例如:“一类人绕着他们的田地走,度过了一生;另一类人是燃着地球走,度过了一生;这是两种耕地的庄稼人,土地上的庄稼人和海洋上的庄稼人。”“人的心是一个老练的密探。”“继承和财富所创造的专业用语中,死亡就是希望。”……语言是那么富有含蓄哲理,但又一针见血。通过类比写了两类庄稼人,通过比喻写了人类心灵的探索,步步靠近,通过讽刺点明了现人的逝世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财富。这种艺术化的语言委婉但又犀利无比,比起直露露的叙述更富表现力,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咳!雨果不愧为文坛的巨匠啊!
总之,雨果用他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浓重的色彩描绘社会现实,通过与现实的抗衡来衬托对人物褒贬,重视现实,真实再现,不吹嘘,不夸大,想象合理丰富,但又不脱离实际,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这也是永远值得我们要学习的!
海上劳工读后感(二)
暑假前打算精读周国平先生的《善良丰富高贵》一书,却因了题材及内容的重复只略览了一遍了事。从网上给儿子购置的《海上劳工》却以极丰富的内涵与强大的故事场景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灵的巨著,这是一篇描写命运与自然抗争的力作,同时它又能让我们从中领略到十九世纪一段别样的人生经历。
该书是法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创作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三种斗争的对象,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要满足这三种需要,就包含着三种斗争,人生神秘的苦难便源自所有这三种斗争。三重沉重的命运压在我们身上,亦即教理的命运、法律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揭示了第一种命运,在《悲惨世界》中指出了第二种命运,在该书中笔者阐释了第三种命运。在桎梏着人类的这三重命运之中,又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这一最沉重的枷锁,亦即人类的心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书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雨果先生在用心灵书写着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也在极力的抒发着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别样的人生追求。
小说着力描写的是主人公吉利亚特对勒蒂埃利大师傅的养女戴吕谢特的纯洁的爱。吉利亚特在根西岛上是特立独行的,但就因在雪后的草地上,戴吕谢特写下了“吉利亚特”的名字,并对他莞尔一笑,吉利亚特便笃定终生:为了心爱的人,他可以牺牲一切。他经常踯躅于布拉维宅的花园墙根下,远眺着心上人的一颦一笑,春潮荡漾;他也会不知疲倦的吹着同一首风笛与风雨中徘徊,但,他却从未与心爱的姑娘说一句话,直至迪朗德号的失事。勒蒂埃利被骗走了所有的积蓄,他终生的寄托——迪朗德号也遇难于海上,戴吕谢特为拯救养父,顺嘴说出“谁救回迪朗德号,我就嫁给他”。 吉利亚特的机会来了,他不可思议的驾着他的凸肚形帆船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他变成了地道的海上劳工,他开始了无休止的与大自然的抗争。
他与狂风斗争。海水翻腾,冲向天空,这是海风的力量;乌云笼罩,随心所欲,推波助澜,激怒波涛,这亦是海风的力量;空中气流翻滚,海里浪沫飞溅,苍穹不知所措,茫无目的地打起响雷,这更是海风的力量。他注定要与这海风为伍,干脆他就沉湎于此,争斗着,乐此不彼。他与怒涛作战,他与海鸟为伴,他与食人章鱼殊死搏斗,他迎接“瀑布式闪电”的到来,他驯服桀骜的浪潮……在天翻地覆中,他的斧击声铿然;在昏天黑地里,他拯救机器不知疲倦;在风暴已经晕头转向时,他则更加清醒、坚强、凛然。这场动人心弦的战斗中,一方是无休无止的风暴,一方是永不疲倦的劳工。在这种斗争中,显示了人类无穷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愚昧的蛮力,而是理性和毅力以及牺牲的勇气,它包含了人对于他人的爱,若没有这种爱,又怎能承担起牺牲的风险呢?
吉利亚特赢了,他战胜了自然,带着对幸福的憧憬又蜷缩于心爱故娘的窗前。但命运却捉弄了他,他发现,戴吕谢特已委身于年轻英俊而又富有的神甫埃伯内齐尔。劳工吉利亚特面色苍白,衣衫褴褛,遍体鳞伤,他有与天斗与地斗的勇气与胆魄,但在心爱的姑娘面前他却选择了退却、缄默、消失,以成就幸福人儿的永远未来。
读到这儿,我心绪复杂,暗自流泪:吉利亚特的命运竟是如此的多舛,他的心灵竟又是如此的善良,不管是在海上搏斗,还是在选定人生时,他竟然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的心被深深震撼,震撼不仅是他那两次牺牲,而是他那高贵的心灵!与背信弃义的朗泰纳与狡猾阴险而又作恶多端的克吕班相比,他真的具有一番别样的精神追求,一种牺牲小我而成就他人的英雄主义人生。
在雨果看来,“人体完全有可能只是一层外表。它遮掩了我们的真-相,扩大了我们的光明或我们的黑暗。而真-相,则是心灵。从绝对意义上讲,我们的面孔是一张面具,真正的人,是处在人的外表之下的部分。倘若人们能够发现潜藏、蜷缩在被称为肉体的这一遮屏后面的人,那定会惊愕不已。人们犯有普遍的错误,那就是把外表的人当做真正的人。”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带着面具生存,我们也常常会被面具所迷惑、上当或受骗。此时我却明白了,要体味真正的人生、认识真正的人性得需要心的呼吸、心灵的交融方可实现。
吉利亚特是勇者的化身,但他更是真、善的写照;他的一生是贫寒交加的,但他又是精神追求的富足者;他是自然斗争的胜利者,但他却又是命运的屈服者。读罢此书,我感觉领略了一番别样的人生,是我所追求?不全是。但吉利亚特的执着、坚韧、勇敢、善良却深入脑际:他能岿然面对穷凶极恶的海上风暴,我们生活中的沟沟坎坎又算得了什么?他能两次拯救情敌——神甫埃伯内齐尔,并把永远的祝福送给他,我们又为何不能心底坦然的面对各种竞争的对手?大爱不言谢,在吉利亚特的身上表现得是何等的明了,乃至为爱可牺牲一切,哪像我们总不忘“奉献与回报”的无休止辩论?
《海上劳工》,让我饱赏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个叫吉利亚特的勇士,让我领略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更让我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海上劳工读后感(三)
夜色正浓,《海上劳工》的余温还未散尽,拿起笔和纸伏案而写。将压抑一天的震撼和对朝圣者的尊崇刻在白纸上,我不知道除了写下这些还能以什么方式阐释这种满怀的澎湃之情,以此来哀悼那片大海和吉利亚特。
情是力量的驾驭者,人体是能量的核心,情便是寄生的思想。将纯洁的爱恋视为信仰,与之共生死。一旦信仰离去,便只剩下空体,唯有一死了之,以示衷心。
雨果先生的《海上劳工》是从罕见的雪天述起。也许这雪的纯净正代表着情字的解释。被称奉的‘魔怪’吉利亚特邂逅了单纯美丽的贵人小姐戴吕谢特,这种恋情并不是相互的,而是吉利亚特的单相思。正如飞蛾欣喜于红艳的火苗,小虫迷上了绽放的猪笼草,小鱼嗅到了馨香的鱼饵。一开始便已为悲剧的收场做了铺垫,埋下伏笔。吉利亚特以其‘魔力’(其实是勤奋的结晶)挽回了戴吕谢特父亲勒蒂埃利的船机和遗失的金钱。高兴万分的勒蒂埃利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这是吉利亚特做梦都想得到的。风笛在召唤着自己的恋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吉利亚特却硬生生的说了‘不’。镜头转到那鱼饵座椅,粗心的人会在这里丢了性命。涨潮是难预测的,一旦袭来,势如破竹防不胜防。而恰恰吉利亚特曾救过一个粗心的贵人。这个人也就是戴吕谢特深爱的男人埃博内齐尔。命运给了吉利亚特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和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他却在为自己挖建坟墓,将自己窒息在命运的糟粕里。
这个‘不’字是说给自己的,他不忍心将相爱的人因为自己而被拆散。当埃博内齐尔与戴吕谢特乘坐克什米尔号远去的那一刻,他让海水没过了自己的头颅。这座海上坟墓无形的在哀悼这种震撼人心的品质。
命运,有是命运。读遍雨果大师的文章,贯穿始终的就是这两个字。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悲惨世界》,或者是《笑面人》还有《海上劳工》,都得到了一一体现。正如自己被命运流放从法兰西到布鲁塞尔再到英属的诸岛,始终是这两个字在作祟。正是十九年的流放生活让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在冰封的社会黑暗里,这种流动的血脉却会被无情的截断。好人未必有好报,没有人会承认它的分量。好厚的一本《海上劳工》,选择了在寒假读,也是为了去体会这种发自内心的凄凉。吉利亚特顽强的在佛尔石礁与大海战斗的场面依旧在我心底澎湃。常人无法理解这种出于对情信仰的疯狂。海风像刀刃般磨刀霍霍,盐水肆虐冲击着岩石,凸肚船都开始憎恨主人的无情,唯有用咯吱咯吱的呻吟祈求。
抛开圣尔普森这片海边小村,吉利亚特的描述是用数不尽的字符架设的。远离人群,闭门自居,正是这种与世无争,远离社会黑暗一尘不染的心才会筑起这座不朽的坟墓。海角屋如他的坚硬臂膀,与海相依为命同时又与海在抗争。海是罪恶的,但他教不坏人,而他只会磨砺一个人。正是如此,这颗一尘不染的心才会让历经罪恶的人觉得不解。吉利亚特一举一动都在诠释他的天真无邪。海水吞噬了他,容纳了他,将他的那份纯真与勤劳撒向海底。在陆地,这种结合体注定不能生存。只会被一点一点的推向死亡的坟墓。
凸肚船随潮水在浅谈颠簸,从此再没有人能够驾驭它了。像一片瓦,挣脱了屋顶,以为得到了自由,结果却被摔得粉碎。蟹壳与僵死的鱼虾被潮水留在了浅滩,轰鸣的托运船迷雾中再次启程。这片海域依旧在流着血。
海上劳工读后感(四)
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我读的很认真,后面浏览而过。雨果写小说有些太不厌其烦了,我看得都有些不耐烦了。时时处处在讲他对人和社会的看法。他的文笔和思想境界还是很高的,小说的立意也很深远,发人深省,但就是有些啰嗦。故事的主人公吉利亚特又是一个与冉阿让相似的人物。内向,不善言辞,但是却非常善良、勇敢,能够为了别人,将自己牺牲掉,典型的一个基督徒形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吉利亚特在成全了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后,悲壮的死去了,他活下去的希望被戴吕施特带走了。我被吉利亚特感动了,女人嫁给这样的男人其实挺好的。
海上劳工读后感(五)
在朱老师的极力推荐之下终于购买了这本书。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读完将近一半的时候感觉还是一头雾水,很多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人物与主题毫无关系的却大篇幅的描写和刻画。当我耐着性子读完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所在。
故事本身其实有点老套,一个关于与自然斗争的故事,作者在序里面也说是人类与自然的抗争,可是围绕着暗恋写,就多了几分动人的因素。老套的情节没什么苛责的,这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有多少惊人的类似呢?可是,雨果毕竟是浪漫主义的伟大旗手,冗长的语言,在他充沛的感情,精湛的表达之下便不觉枯燥。雨果的文字,总是能激起我对纯洁、美好的向往。
一个异乡人吉利亚特独自在小岛上生活,被居民们猜忌和排斥。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技艺精湛的水手,还是本领高强的木匠,反正是一个多才多艺又内向孤僻的年轻人,与世无争。但是有一天,一个美丽的少女在雪地里用树枝写下了他的名字还回眸一笑,于是一场无声无息又惊心动魄的暗恋开始了。然后是老套的情节:少女许下诺言,谁救回父亲失事的船只,就嫁给谁。于是吉利亚特冒着生命危险,经历重重险阻,救回了大船。但是归来的他却做不成得意的王子,因为少女爱上了英俊的牧师。吉利亚特十分痛苦,却选择成全。结尾时,他站在海边的岩石上,目送两人的船只离去。心爱之人的身影渐渐消失,而潮水在一寸寸上涨,涨过脚踝,漫过肩头,直至淹没了全身。
爱,有一种品质叫高尚。
很难界定吉利亚特对少女的感情是爱情,可是当戴吕谢特留在雪地上清晰的字迹“吉利亚特”,使他永远的和这个小姑娘扯上了关系,他长期封闭的心灵如初春干涩的突然,被爱的嫩芽冲破。于是,他为了爱义无反顾,他为了爱倾尽所有,而他的爱,仅仅是源自雪地上那轻描淡写的一行字。
为了得到她的爱,他征服了怒吼的大海,书中一段和章鱼战斗的场面尤其激烈,在极度饥饿、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被400只吸盘的章鱼缠身,吉利亚特抓起了锋利的尖刀,朝它的头部刺去,然后用手腕一转,把头整个翘下来,这才摆脱了那么难缠的一个对手。船身被海浪打成了两半,吉利亚特凭借自己的机智,将之修补好,当他开着象征了胜利与爱情的战船,驶向海港时,他鼓起勇气见了那位他朝思暮想的姑娘。
爱,也是无法控制的。
戴吕谢特爱上了年轻的牧师,他们结婚了。吉利亚特于是一个人来到潮涨的海岸,那艘象征他勇气与志气的大船,渐渐被海潮湮灭,而他也,慢慢的,慢慢的,永远地长眠于带着咸腥的海水下。
吉利亚特的爱,深沉得催人泪下,爱她便成全她,甚至都不愿让她瞥见自己的悲。在爱情面前,曾经征服了汹涌波涛的勇士也脆弱不堪。原来,爱,是那么容易让人有弱点。有爱就有弱点。
吉利亚特再也不会去抢夺,斗争了,理想的爱人走了,人世间唯一的眷恋也不再有了,离开,让黄沙带走他的记忆,让海风吹散他悲泣。这个钢铁一样的男人,在心里不知哭过了多少次,然而,只有死亡才可以为他的伟岸祭奠,在绚烂夺目的蓝色天空下,一个身体的泯灭,却使一个灵魂,一颗令人敬畏的心灵喷薄欲出。
雨果说过,那个严厉而温存的根西岛,是他的流亡之地,也是他今后可能的墓地。雨果将之视为栖息地的一个普通小岛,是一个写满爱,搏斗,抗争,也有舍弃的地方。
突然间很想看雨果的传记,因为不明白他这样写,是否暗示了他的某些经历和情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雨果的爱掩藏的很深,而且,这一段感情是浓烈的,持久的,含蓄的,没有了散文和诗歌里的直抒胸臆,这个世纪老人,用他白发里的沧桑和智慧,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博爱和升华的故事。
海上劳工读后感(六)
出于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笑面人》的眷恋,我读完了这部同样感人至深的《海上劳工》,主人公吉利亚特,为了救回勒蒂埃利大师傅的汽轮发动机,孤身一人置于残暴的大海之中,面对自然的疯狂,面对条件的险阻,面对凶残的大章鱼,他凭着自己的毅力,让大自然见证了什么才是奇迹,什么才是伟大,然而当他凯旋回家时,命运却不再眷顾他。勒蒂埃利答应将戴吕谢特嫁给他,当戴吕谢特却暗自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神甫,当得知此事之后,他怅然若失,但他那美好的心灵却成全了他们,不但如此,还暗自为他们举行婚礼,将自己原本买的戒指给了小神甫,让他在典礼上为新娘戴上。
读到这儿,我`暗自流泪,太伟大了。吉利亚特的心灵竟如此的善良,不管是在海上搏斗,还是在选定人生时,他竟然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的心被深深震撼,震撼不仅是他那两次牺牲,而是他那高贵的心灵啊!无父无母,只有一幢穿风小楼的吉利亚特,像一切的年轻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但家中贫苦至极,只要靠着双手塑造未来,当自己成功时,当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他面前时,他凭什么放弃这一切,他本可以像那些小贵族一样生活于安逸之中,但他拒绝了。拒绝了生活,到最后竟拒绝了生命,这一切的一切来得太突然,我的心像被撞击似的。不禁又浮起《笑面人》中格温普兰的身影,他们都放弃浮华只是因为他们都知人间亲情爱情的可贵,吉利亚特舍弃了自己,只因为让戴吕谢特,和神甫能生活美满,更使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后悔先前在船上付出的一切,他知道,他与勒蒂埃利大师傅的亲情就是靠这互相帮助而联系在一起的,自己在危难时能帮他一把,也是个做朋友的本分而已。也有些人说吉利亚特是为了得到戴吕谢特才出手相助的,但是非已不重要,雨果只是想通过吉利亚特那人生的最后一幕,即望着远去的克什米尔号。当那船消失在天际时,他的脑袋也随着上涨的潮水鞭叱。吉利亚特在金钱与爱情之中更注重后者,但爱情没了。金钱又有何用,一切都没了,连希望也像这远去的海轮一样没于苍海,那么自身又有何价值呢?于是他就像格温普兰那样,选择了永辞。
在如今的社会上,像克吕班师傅那样为了钱,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生命的,大有人在,他们将金钱视为生命,将一切的人间真情视为利用的对象,通过朋友的友谊,谋取巨款,当大富大贵时却翻脸不认人,在他们眼中哪来的“苟富贵,毋相忘”,哪来的“人有恩与我不可不忘”。他们只是社会的败类,与吉利亚特,格温普兰差之千里,他们是金钱的奴隶,将自己的人出卖给了这堆不义之财啊!
我写这篇读后感只是因为体会到了雨果先生的用意所在,信手起笔,只是将这几世纪以来人类丑陋的一面了然于众罢了!
海上劳工读后感(七)
雪地上那轻描淡写的一行字——关于《海上劳工》和爱情 看到河灯,烟花,孔明灯,玫瑰花,爱侣。 看相片,夜色里如花的笑容。 ——七夕 没想到到了20岁,还会被人问是否相信爱情。这问题似乎与我是否相信并无关系,它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只是不见得和每个人相关而已。前天看一个港产媚俗爱情文艺片《十分爱》,里面一个男孩死后,他的妈妈对他一直喜欢的女孩说,“他拍得相片左边永远留着你的位置。”女孩无法自持,哭倒在栏杆。 然而,那件疯狂的小事不一定是爱情。
吉利亚特对戴吕谢特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爱情,我也不敢妄断。路老师给这个故事里的爱情的题目是:爱有一种品质叫高尚。的确,吉利亚特为了他对戴吕谢特盲目而真挚的爱,毅然接受了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抢救被破坏的迪朗德号的机器;而在戴吕谢特本该实现诺言和吉利亚特终成眷属的时候,他却悄然身退,甘心成全戴吕谢特与柯德莱神甫,甚至,不愿让心爱的人内心有丝毫歉疚。“雨果在书前写道:“宗教、社会、自然,这就是人类的三种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需要。……在桎梏着人类的这三重命运之中,又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这一最高的命运,亦即人类的心灵。” 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吉利亚特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存在。戴吕谢特留在雪地上清晰的字迹“吉利亚特”,使他永远的和这个小姑娘扯上了关系,他长期封闭的心灵如初春干涩的突然,被爱的嫩芽冲破。于是,他为了爱义无反顾,他为了爱倾尽所有,而他的爱,仅仅是源自雪地上那轻描淡写的一行字。那种在被茫茫世界遗忘了一辈子后第一次感觉到被一个年轻美貌的异性所认同的幸福感,正是戴吕谢特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可以给与吉利亚特的一切。 他们两不相欠。或许吉利亚特的付出与牺牲,是英雄主义伟大的献身,但戴吕谢特给吉利亚特的,却是一跳通向爱的光明大路。 朋友分分合合。
坐在咖啡馆喝光18块钱一杯的没有丝毫咖啡味道的冰摩卡,耳边是曾经心疼的姑娘被伤了心的故事,昏暗的灯光里,声音在心底勾勒出情节,在恰当的时刻,泛滥着情绪。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两个人走到一起,让两个人背道而驰。即便我们口口声声说起爱情的时候,也会伤了心,两颗心翘首观望,到最后都只是舔着自己的伤口,不愿意多看对方一眼。 “爱结束了,吉利亚特的生命也就此完成了,他的死亡无可挑剔。”雨果把这位主人公比做了普罗米修斯,爱的普罗米修。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