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开学书架供不应求

2011-11-11 20:59:13 admin 书架认知知识
《英国高校开学书架供不应求》由11月11日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在英国,每年9月、10月都是各类书架、文件盒、储物柜等货品抢手的时候,即便商店短暂缺货也不足为奇。因为正是大学开学之际,很多学生都赶在这时搬回校舍、重整房间,力求新学期有新面貌。

不光是学生,高校的很多教员也会在这段时间做类似的大清理,以为新学年做准备。整整一个周末,我和先生小巴都在各自的书房里分头忙活着将书籍、报纸、杂志、图册、打印文献等分类归档,这绝对既是个体力活又是个脑力活。

每次拿起几本似同非同的图书,犹豫怎么在书架上安置它们比较好的时候,我都在想:要是对人类的全部知识也能有个类似生物界的“林奈分类法”那不就简单多啦!其实这种对知识“纲目属种”的分类还真存在,康德的知识论就提出人的认知是建立在庞大的分类体系上。近代教育心理学或神经心理学则在不断探索“分类”对认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会告诉你,分类即认知!换句话说,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无法对某一事物进行归类,那大概意味着你对这件事物认识还不够。反之,当你自认为认识了某事物之后,会有意无意地将其和你以前的经验与知识归类。只不过恐怕这种分类没有对生物界那么简单,由于背景和关注点不同,10个人可能会有10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更麻烦的是,分类本身就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给自己思维搭藤架、设框框,因为既已存在的分类往往限制我们的认知,比如在林奈的分类法中,“归类”的首要标准是结构相似性。但如果我们当下还通过林奈最初的框架看世界的话,那就会完全忽略了其后达尔文所提出的生物除了“结构”相似,还有种系发生学上的关联。所以每次有机会进入同事的办公室或书房,我都喜欢观察别人的知识地图是怎么在书架上铺展开来的。

当然,很多学者的办公室布置未必具有美学效果。高矮胖瘦参差不齐的书往往因内容相关而放在一起。前一阵在伦敦看反映英国学术文化的老话剧——Butley。帷幕一拉开,Butley教授那一墙拥挤混乱似乎随时可能坍塌的图书,以及满地堆放的歪七扭八的文献,引来观众席一阵笑声。虽然我几位同事的办公室也同样是“信息爆炸”的直观体现,但我也常惊讶于其中的乱中有序。好几次,我和同事聊天时无意提到某本书,同事能立马在墙上几千本书中,如同有GPS系统定位般准确找出那本文献。前两天在另一个教授办公室里,教授说到自己曾对某问题写过点东西,说罢,从角落里大概半米高的一摞打印文档中,手如吸铁石一般地抽出了那两页笔记。

常听人讨论在水涨船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意义终究在哪里,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其实,要这么说起来,也许两个都是,也许都不是。也许学生在高校能学会的最受用的本领就是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架”。学术研究本身未必能使这个世界的经验与现象更“规整”或更容易理解,但有学术训练的人却能在庞芜的信息中,归纳梳理出个秩序。以最精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书架如此,学术研究也未尝不是如此。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英国高校开学书架供不应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新加坡留学申请成绩 去新加坡留学要考雅思吗

新加坡留学申请

高考成绩可以申请日本哪些院校留学

日本留学要求

加拿大留学研究生专业选择有什么技巧

加拿大留学读研

没考雅思可以去英国留学吗

英国留学雅思

日本理工科专业留学的专业方向有什么

日本理工科专业

美国大学开学时间

美国留学

新西兰留学开学时间及留学规划

新西兰留学

美国高校如今是怎么收费的

美国留学费用

荷兰留学大学一般什么时候开学

荷兰大学开学时间

英国留学资讯 英国签证制度将放宽

英国留学签证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英国高校开学书架供不应求》由11月11日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在英国,每年9月、10月都是各类书架、文件盒、储物柜等货品抢手的时候,即便商店短暂缺货也不足为奇。因为正是大学开学之际,很多学生都赶在这时搬回校舍、重整房间,力求新学期有新面貌。

不光是学生,高校的很多教员也会在这段时间做类似的大清理,以为新学年做准备。整整一个周末,我和先生小巴都在各自的书房里分头忙活着将书籍、报纸、杂志、图册、打印文献等分类归档,这绝对既是个体力活又是个脑力活。

每次拿起几本似同非同的图书,犹豫怎么在书架上安置它们比较好的时候,我都在想:要是对人类的全部知识也能有个类似生物界的“林奈分类法”那不就简单多啦!其实这种对知识“纲目属种”的分类还真存在,康德的知识论就提出人的认知是建立在庞大的分类体系上。近代教育心理学或神经心理学则在不断探索“分类”对认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会告诉你,分类即认知!换句话说,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无法对某一事物进行归类,那大概意味着你对这件事物认识还不够。反之,当你自认为认识了某事物之后,会有意无意地将其和你以前的经验与知识归类。只不过恐怕这种分类没有对生物界那么简单,由于背景和关注点不同,10个人可能会有10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更麻烦的是,分类本身就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给自己思维搭藤架、设框框,因为既已存在的分类往往限制我们的认知,比如在林奈的分类法中,“归类”的首要标准是结构相似性。但如果我们当下还通过林奈最初的框架看世界的话,那就会完全忽略了其后达尔文所提出的生物除了“结构”相似,还有种系发生学上的关联。所以每次有机会进入同事的办公室或书房,我都喜欢观察别人的知识地图是怎么在书架上铺展开来的。

当然,很多学者的办公室布置未必具有美学效果。高矮胖瘦参差不齐的书往往因内容相关而放在一起。前一阵在伦敦看反映英国学术文化的老话剧——Butley。帷幕一拉开,Butley教授那一墙拥挤混乱似乎随时可能坍塌的图书,以及满地堆放的歪七扭八的文献,引来观众席一阵笑声。虽然我几位同事的办公室也同样是“信息爆炸”的直观体现,但我也常惊讶于其中的乱中有序。好几次,我和同事聊天时无意提到某本书,同事能立马在墙上几千本书中,如同有GPS系统定位般准确找出那本文献。前两天在另一个教授办公室里,教授说到自己曾对某问题写过点东西,说罢,从角落里大概半米高的一摞打印文档中,手如吸铁石一般地抽出了那两页笔记。

常听人讨论在水涨船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意义终究在哪里,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其实,要这么说起来,也许两个都是,也许都不是。也许学生在高校能学会的最受用的本领就是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架”。学术研究本身未必能使这个世界的经验与现象更“规整”或更容易理解,但有学术训练的人却能在庞芜的信息中,归纳梳理出个秩序。以最精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书架如此,学术研究也未尝不是如此。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