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模拟试卷答案(四)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D 7.C 8.C 9.B l0.A 11.C l2.B l3.C l4.C l5.D 16.C l7.D l8.A l9.A 20.B二、名词解释
1.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2.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刺激的增加量△l与原刺激量I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比值是个常数,即K=△l/I,称韦伯常数。
5.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问的区域。三、简答题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得较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增进记忆的方法主要有: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②谐音记忆法;④归类比较
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
2.加涅认为,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类:①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学习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和陈述观念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②智慧技能,即能力。指能使学生应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技能,是学习者用以“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方式;④态度,即品行。是习得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⑤动作技能,即技能。是获得平稳、精确、灵通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主要有: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途径有: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四、论述题
(1)生涯辅导是在职业辅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个人一生当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具体来说,生涯辅导包括以下内容:①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②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③做出合理的选择;④自身潜能的开发。
(2)对学生而言,学校的学习是未来事业的准备,培养他们善于规划人生路途、善于选择恰当职业的能力,是事业乃至人生成功的条件之一。为了做出恰当的规则和选择,学生必须知己知彼,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自己的潜能,以便扬长避短,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求,以便合理选择。生涯辅导主要有生涯教育与辅导和生涯咨询两种方式。前者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后者以个别学生为对象。
(3)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与辅导实际上就是全校性的生涯辅导模式,它要求在校长的带领下,以全体教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识别学生整体的需要,并据此定出共同的目标及工作要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以发展学生的生涯成熟。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与辅导通常包括六个步骤:动员、形成计划、设计活动、执行并实施活动、评估计划或活动、检讨修正。
(4)不管是面向全体的辅导,还是面向个体的咨询,辅导的最终目标是: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涯观和职业观;②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③帮助学生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职业;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科学的择业态度。五、案例分析
(1)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其一,由于前任教师偏爱此生,当学生类似行为开始出现时,教师不忍心严厉制止,反而以学习成绩的优秀来掩盖其不良行为;其二,当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只是通过呵斥、惩罚的方式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没有对其掌握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行强化。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方式的获得主要是利用联想式和操作式的条件反射,去进行直接的强化。通俗说就是当学生一旦有错误行为产生时,马上停止其活动,让他重复多次地去演练正确的行为。
(3)针对这一事例,这位任课教师研究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该生有擅自离座的行为出现、老师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离座或讲话前应怎样做,在举手数秒后,老师点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其他活动。如此强化训练五到十次,估计过一段时问后,该生的错误行为会明显减少,在离座及发言时都会举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强化理论在帮助学生抗干扰而形成正确行为的成功一例。在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明确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要强化形成的正确行为是什么,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正性强化”。有的教师通过体罚、恐吓。训斥等非道德行为去强行改变学生迷恋网吧的不良习惯,而非采取积极的“正性强化”,这只能产生“负性强化”,促使学生通过网吧游戏中的成功体验或非道德行为的尝试去摆脱其学校生活的懊恼、沮丧和痛苦,反而增加了错误行为的出现率。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经验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有哪些写作素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汇总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汇总

  2016上半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汇总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